谭瑞光
(临朐县新华中学教师 山东潍坊 262600)
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嫁接
谭瑞光
(临朐县新华中学教师 山东潍坊 262600)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学生覆盖,而且要保证教育的持续性,但是有限的教师资源难以覆盖学生整体。与此同时,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部分,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载体。本文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嫁接问题,以探究实现两者嫁接的有效方式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 中学生教育
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正经历着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心理状况波动性较大。在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实现中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协调,达到个人良好的心境状态。随着近几年经济社会形势的快速变化,使得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凸显,中学生心理疾病问题,旷课逃学问题以及中学生暴力等问题折射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紧要性和急迫性。如何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通过中学教育来塑造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在。
学科融合作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教育互动。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节约教育成本,并且有利于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教育途径的拓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保证其连续性和全面性就需要融合其他学科教育,利用非心理学科的教育方式渗透心理教学。
语文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是进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也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认知力,是实现心理健康的基础所在。那么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嫁接?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来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将于?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而是要贯穿于整个学校和整个校园之中。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学校环境,良好的外部氛围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利用文字、图画的形式利用温馨的话语和标语,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认真创新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心理教育。比如,有时语文老师可能与学校领导、同事,家人等发生矛盾,应该及时调整,不要把不良情绪带进课堂,这种做法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
而课堂内部的教育设施和课堂外部的校园环境建设要真正做到“一点一滴有思想、一寸一土有思想、一花一木透真心、一时一刻在育人”。通过这种学习氛围的塑造,可以将心理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陶冶和精神生的感化,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
1.品读和鉴赏语文课文
语文课文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进行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式,并且课本中的文章具有较高的赏读性和借鉴性。中学生心理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心理状态不稳定,尚未完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一阶段需要正确的外部引导和心理启发。
语文课文学习中,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认真的参与到课文的学习中;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鉴赏,正确的传授文章的心灵和智慧方面的启示。通过把文章中的正能量思想传递给学生达到语文课堂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
2.阅读和朗诵语文课文
在强调品读和鉴赏课文的学习中,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不仅积极的参与学习更能有效的进行心理释放。阅读和朗读文章能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且可以通过对身体和大脑行为的调动来进行有效的情绪释放。尤其是热情的朗读、大声的阅读和全身心的投入行为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表达力,是打破自我进行自我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3.合作性和探究性课堂学习
当下大多数中学生存在自我性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欠缺的心理状况,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来进行此方面的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在被动的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及时进行主动性的引导,刻意的进行课文的讨论或者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团队讨论的方式也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1.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
课本课文的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有限的阅读范围,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学习并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进行课外阅读来进行语文学习的延伸,通过多种多样的书籍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自主阅读的方式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自发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自主人格。
2.课后开放性写作
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排解压力和缓解情绪的有效方式之一。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周记的方式来进行写作,可以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情绪通过写作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心理释放。教师可以通过写作指导来教导学生怎样利用写作来缓解情绪,同时通过对写作作业的检查及时的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帮助学生避免或者摆脱心理困惑。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时间的持续性和综合性的教育过程,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学习的持续性,也有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但是,语文教学并不是专门的心理教育,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需要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需要,不断创新嫁接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的飞越。
[1]吕洪雨. 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社会心理科 学,2016,Z1:42-43.
[2]赵文娟. 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5.
[3]孙录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革新,2012,09:15-16.
[4]李敏.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 老区建设,2011,14:62-64.
[5]赵文婷. 浅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语文学刊,2009,08:5+8.
[6]谢敏丽.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1,0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