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清姚凤娟
(1.徐州工程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 江苏徐州 221008;2.徐州工程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 江苏徐州 221008)
学校“招牌”与学生“门面”*——也议学位证出错的对策
杨洪清1姚凤娟2
(1.徐州工程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 江苏徐州 221008;2.徐州工程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 江苏徐州 221008)
本文认为学位证出错不能视为“瑕疵”,应付了事。它背后透露了语言文字教学质量堪忧的消息。应将眼光从学校“招牌”引向学生“门面”,介绍了笔者在教研中的体会,说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议有关方面引起重视。
招牌 法规 托词 门面 实例 提高文字素养
7月4、5号两天《光明日报》[1][2]连续发文评议高校“学位证出现文字差错”的问题。“前文”没有点明涉事高校名称,“后文”总算打破了避忌。文中认为吉林化工学院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错是肯定无疑的,对山东大学的问题是不是错?未作肯定,仅称“因证书上的‘人才'与‘人材'的‘繁简之分'引发热议。”
这则消息不仅是“出错”本身惊世骇俗。记者对待它的态度也耐人寻味、莫解。大学而不是小学、一批而不是一所的学位证出错,还有什么好避忌的?不点名的遮羞布只能削弱舆论的监督作用,而无助于当事人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山大”的当事者和“热议者”可以都不知对错、甚至以错为对,“后文”采访的记者就不应该也跟着指鹿为马了。我们查过了一些老工具书,在历史上,“人材”是“人才”的异体字,也即现在的异形词,而从来都不是“才”的繁体字,与繁简之分了不相干。如果把人才学、人才市场、才子佳人的“才”的繁体字写成“材”就变成笑话了。怎么能还在“争”而不算错呢?“人才”是合乎规范的推荐词形,早在2002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关于在教育系统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通知中,已规定得清清楚楚,要求认真学习和宣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此规范顺利贯彻执行。至今已14年过去,不学习、不贯彻的恶果也已产生,继续把“通知”抛在脑后,而把问题转移到“繁简之分”上扯皮,岂非更属咄咄怪事?
就学位证出错的对策来说,二文作者都煞费苦心,言之凿凿。但他们的出发点主要都是为“高校管理者”排忧解难,呼唤重视高校的“招牌”,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我们应该相信有关管理者保证学位证不再出错、学校招牌不再被错字玷污的能力总该还是有的,不必过分担心,就事论事就没有多大意义。更何况有的学校并不见得欢迎。后文引用四川外国语大学官网的致歉信就说:“此次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学校少数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存在作风不务实、工作不严谨等问题。”开头称为“事件”,自然是指不正常的重大事情了,但笔锋一转,打下去的板子只轻轻地落在了“少数部门”身上,他们“不务实”、“不严谨”而已矣。高校里哪些少数部门有颁发学位证的权利?“名誉受损”,“社会诟病”难道只是对学校里的“少数部门”吗?这是不是有向下推责之嫌?他们欢迎的是做好“致歉”文章,刷清自己,只要自己名誉“不受损”就万事大吉了。
更奇的是还有为之开脱责任的。后文引用权威者的话说:“但是,2016年是高校第一年自行印刷学位证,存在经验不足、制造过程比较仓促、最后把关不严等问题,进而导致各种错误的出现。”同时,“这也只是极为个别的高校出现类似失误,不宜过度解读。”意义很清楚,主要是客观原因——“经验不足”、“比较仓促”,不仅导致文字差错的出现,“各种错误的出现”都是可以理解的,“深究不宜”也。我们没有见到有谁在追责,何必杞人忧天?权威的解读有偏颇,为什么别人就“不宜”解读?后文分明指出三校的文字错误属“低级错误”,与学生的错别字并无二致。印刷任何新文件都是第一年或第一次,与错字有什么必然联系?格式或措词不够精当或可强调经验不足,写错字与“设计经验”风马牛不相及,怎能混为一谈?分明是三所高校,其中还有一所“名牌”,三人为众,事不过三,都强调的是多,出现这类丑事,也只能嫌多,后文偏偏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解读”为:“只是及其个别的高校”。这种违反常理的说词意欲何为呢?
“后文”评议之怪甚于事件之怪。请看小标题:“‘瑕疵'背后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似乎是在引导读者从“瑕疵”中看到深远的“进步”而欢欣鼓舞。但是我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何谓“瑕疵”?指的是微小的缺点,“后文”两用此词,足见这个缺点是如何“微小”了,几乎要把“文字错误”看成不是错误了。这是无视用字必须规范的“法盲”的观点。的确,国家下放印刷学位证的政策是“重大进步,甚至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有什么理由只有放到“瑕疵”背后才能表现出来?政策遭遇“瑕疵”是意外(不是必然),“瑕疵”损害政策是必然(不是偶然)。一头进步一头倒退,水火不容。国家的希望和三校的实绩反差太大,实在令人痛惜。
我们关心学生“门面”甚于学校“招牌”。俗话说:写出的字就是一个人的“门面”,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文化素养。关心学校的“招牌”,也是为了关心学生群体的“门面”,二者具有表和里的密切关系。“门面”漂亮难,“招牌”闪光易。“门面”漂亮,肯定“招牌”闪光。倒过来,“招牌”闪光,则不一定“门面”漂亮;“招牌”抹黑,肯定“门面”肮脏。大学的教职员是由大学以上的毕业生担任的,如果他们的文字基本功过硬就不会出现学位证出错事件。事件出在教职员手里,差错种在大学生心里。区别仅在于学校的事件有人过问,学生的差错无人管理而已。试问这些学校,学生的外语考了多少分清清楚楚,不及格需要补考;祖国的语言文字不过关有谁关心?大半只会感叹:“学生在中学的基础太差了,有什么办法呢?”即使这是实情。但是,中小学12年,“课标”规定应会写3500常用字。如果大学生能达到这个要求,就可以基本消灭错别字。差距有多大呢?高考录取生至少也能会写2500—3000字,入学后只要再补学500—1000字,就能补上差距。把任务分在四年,每年要补学的才几个字?难乎哉?不难也。但是,现在四年过去,有些人往往依然故我,字如蚁路,中西合璧,责任在谁呢?如果学生的毕业论文(改定后的版本)平均有一半文从字顺、没有错字(在初中生应会的3500字范围内)病句,就算有人负责,不知有几所大学能经得起检查?所以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从“招牌”看到“门面”,从“瑕疵”看到“肠胃”。“瑕疵”背后透露的是语言文字教学质量堪忧的消息,它直接阻碍政策的贯彻和进步,甚至使进步化为乌有。由以上分析可知,所谓错别字是“不治之症”,并非是无法治好的病,而是未去医治的病。所以,必须立即转变态度,确立弘扬一字千金、敬惜字纸的优良传统,尊重文字、依法用字,学习文字、规范用字的信念,改革教学,提高质量。
笔者都是工作多年的教书匠,始终固守“工匠精神”。对于错字产生的原因、危害心中有数,采取的防治对策行之有效。杨洪清早在半个世纪前的1962年就带出了初中的无错字班级,受到江苏省吴天石厅长的书面表彰。至今,我们未改初心,在研究所积极推进我校的“五个一”人才建设工程,使之成为从课堂延伸出来的文字学教研基地。对于自愿报名课余来此锻炼的学生,一是训练语言文字的基本功,一般经过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就能达到文从字顺、无错字病句的目标。我们的做法就是:学习文字法、汉字学,依法用字,标点如字。严字当头,即使是写一张便条、借据,全部实行错“点”作废制,学生无错字写作、基本功超过名校生的是常态,只惜这类学生数量太少,供不应求。二是训练创新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为留学、考研、到阿里等大公司当骨干创造条件。
笔者在很小的范围内,做了一点应做的工作,尽心焉而已。杯水车薪,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意识到语言文字能力是最基本的生存、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成正比,从国家到个人莫不如此。因此,亟盼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提高语言意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而努力。
[1] 刘海明.学位证出错凸显“工匠精神”缺失[N].光明日报,2016-07-04(2).
[2] 晋浩天.学位证书自主设计:高校更应重视自身“招牌”[N].光明日报,2016-07-05(6).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FHB1204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3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现代汉字的系统与应用研究》(立项编号:13YYB0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