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涵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探析
姜涵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青少年漠视生命的事件经常发生,主要表现为他们漠视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的生命、漠视动植物的生命。这一现象已经引起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关于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也有很多,但很少有人关注到小学生的生命教育。小学才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母语进行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因此,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载体提升小学生生命意识,为下一阶段进一步接受生命教育,塑造完善人格打好基础显得极其必要。
小学;语文教学;生命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应当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重视语文这一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发挥其人文性,注重人文关怀,从而提升学生生命意识,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是指向生命自身开展针对生命内涵的教育,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人的生命、生命的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在生物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35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定义生命教育是在2005年的3月,出现在《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当中,认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叶澜认为,“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一种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育,在个体生物性生命的前提条件下,尊重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生命质量,升华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塑造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当前的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学习语文甚至十分讨厌语文课,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我们的语文课没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远离学生生活,说教意味太过浓厚,难以触动学生心灵,因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的学习思维被禁锢
有许多语文老师在讲解课文时以教参上或自己心中的所谓标准答案为准,缺乏教学机智,他们要求学生的答案同教师预定的答案完全相同,不允许学生有其他的观点。教师强迫学生接受他的观点,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住了,长此下去,学生就成了一个学习机器,很难有自己的观点。
(三)语文教学中忽略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当前巨大的升学压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过于重视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考什么便学什么,把语文教学窄化为天天带着学生背课文,抄写生字,很少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心智的启迪,语文课堂中人文精神极度缺失。
文学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四要素构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是作为读者的学生与作者思想碰撞的过程,交流阅读体会的过程是学生表达自身生命体验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要使阅读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求教师从主题出发,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在充分体现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与哲学性的同时,为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成长奠基。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种:“关于童年趣事的篇章,让小学生追寻生命的本真”“关于人生品质的篇章,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关于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篇章,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友情”“关于人与自然的篇章,教会学生爱护大自然”“为国家利益而献身的篇章,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结合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我们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以“生命”为主题的教学,找到这些资源的源头,思考生命资源的价值,实现生命文化的延续,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日常最为熟悉的语文教材就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材中的篇章闪烁着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光芒。但当前语文教材的编写并非是按照一个个生命主题进行编写的,所以作为教师应当有一种课程开发意识,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认真研读教材中的课文,注重同一主题的课文之间的前后联系,在渐进的学习中,把生命教育融入语文课堂。“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众多文章围绕生命主题进行综合比较阅读,不仅可以用“死亡”让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让他们在以生命为主题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创作者之间进行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走近了圣贤和时贤,并以此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
(一)让学生追寻生命的本真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孩提时代大概是最为天真无邪的时候了,儿童有着明镜般纯洁的心灵,拥有童话般动人的想象力;他们活泼、好动,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在最为美好的孩提时代理应过着天真无邪的生活,理应用一颗纯洁的心对待周围的一切。然而由于儿童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世俗”的影响,使得原本单纯的心蒙上一层尘埃。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引导小学生追寻生命的本真。
在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第5课是《古诗词三首》,包括《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其中前两首诗歌是关于童年趣事的篇章。在《牧童》这一诗歌中,作者吕岩写道:“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在碧绿的原野上,无忧无虑的小牧童不时地用笛子逗弄晚风,吃完晚饭回到一望无垠的草地上,穿着蓑衣,躺在明亮的月光下。牧童在躺着想些什么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在数星星,也许他在回想着那次和小伙伴儿们玩耍的场景,也许他在想着天上的牛郎织女在做些什么。短短四句诗,便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不禁使人羡慕牧童的这种生活。《舟过安仁》是宋代杨万里的一首诗。诗歌内容为“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竹竿,停下船桨,怪不得没下雨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为了借助风的力量让船前进。这首诗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充满情趣。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孩童生活的无忧无虑和天真,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小童、渔船,像一幅幅恬淡的水墨画,让学生的心灵感到安宁,引导学生追寻生命的本真,感受生命的乐趣。
(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5课是《中彩那天》,文章讲述了父亲买彩票中了一辆奔驰牌的汽车,但是这张彩票却是他帮库伯先生捎的。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之后,生活拮据的父亲决定把汽车还给库伯先生,父亲虽然失去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汽车,但是却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收获了友谊。母亲的言传和父亲的身教深深了影响了孩子们。作者在文章中说“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们一家最富有的时刻”“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父亲还汽车和留汽车的理由,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父亲的诚实守信,并且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因为这是比物质财富更加珍贵的财富。
在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文章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是第八单元的第25课,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在课文中,德国人养花给别人看,自己走在街上又看到了别人家的花,可以由此延伸到班集体中,每个同学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读物拿到班级中,大家建立一个图书角,把自己的好书同他人分享,自己也可以看他人的好书。还可以延伸到班级日常的卫生打扫中,每天的值日生认真做好值日工作,其他同学则要保持好教室卫生,大家共同营造一个干净、舒适、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友情
《清平乐·村居》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作者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家人生活的环境,以及家人们的情态。杨忠在他的《辛弃疾词选译》中写道:“作者用轻笔淡墨,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俗画,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部分是以写景为主,只有个别人物点缀其间,而此词(《清平乐·村居》)则以人物为主体,描绘了和谐、美满,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学习这首词的时候,通过诵读、看朗诵视频,教师讲解等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一家人恬淡自得的生活情趣,从而在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还有一篇比较重要的课文是《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安排在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的三年级下册中。课文讲述的是在战争时期,几枚炮弹落在了孤儿院附近,一名小女孩受了重伤,急需输血,但是医生和护士们的血型同小女孩的血型不相匹配,只有几个孩子可以为小女孩输血。这时,有一个小男孩名叫阮恒,他颤抖着举起了手,决定为小女孩献血。在抽血的过程中他不断地啜泣,医生以为是针扎痛了他,原来他以为自己给小女孩献血便会死掉。事后有人问他既然知道自己会死去,为什么还要献血呢?阮恒的回答很简短,却非常坚定有力,他说:“她是我的朋友。”作者通过描写这一看似简洁的故事,高度颂扬了小朋友们间珍贵的友谊,他们为了救活自己的朋友,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在学习本篇课文时,带领学生重点解读阮恒献血时的动作、神情,体会他当时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感悟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使得学生在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珍惜友情。
(四)教会学生爱护自然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工业化道路,在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材中安排有关人与自然的篇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爱护自然、保护自然。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生态恶化被洪水卷走的故事。一开始小村庄很美丽,“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甚远,空气清新甜润”,可是人们越发贪得无厌,不管是什么,都拎着斧头去向山上的树木去要,终于,“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一场洪水过后,小村庄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应通过展示图画、视频、声音等,让学生们感受到小村庄一开始的美丽,然后再让学生归纳出小村庄变迁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差距,从而产生惋惜之情,得知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重要性。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成千上万的小鱼儿在狂风暴雨后被冲到浅水洼里,它们在努力地挣扎、跳跃,想着跳出浅水洼,回到自己的家—大海,可任凭它们怎么努力,也难以离开那小小的浅水洼。可是文中的小男孩却把它们一条又一条的捡起来,扔回大海。为此,他无数次地弯腰。他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拯救所有的小鱼,却还是执着地执行着这项神圣的使命。文中的“我”曾经劝说小男孩,“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小男孩的回答坚定有力,“我知道。”文中的“我”又不解地问:“那你为什么还要捡?谁在乎呢?”小男孩没有停下他捡鱼的动作,嘴里念叨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终于,文中的“我”被小男孩感动了,也加入到拯救小鱼的行列中。在学习本篇课文时,“面对真实的学生,我们必须用真切的行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里体验生命的增殖和律动。”相信二年级的小学生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也会想要加入到拯救小鱼的行列中,因为通过学习,学生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护动物,珍惜生命!
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还有很多,这些资源应当被利用起来,而不应当去忽略它。印度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积累知识不能通向智慧……当理智、情感、身体三者处于完全的和谐时,心灵地绽放就会自然地、不费力地、完美地到来。作为教师,这是我们的工作和责任。”因此,教师应当掌握生命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结合学生现实生活,感悟生命意义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的。语文阅读教学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总是觉得这些东西事不关己,因此学起来也不用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尽可能地去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学习《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口语交际活动,讲述朋友为自己做过哪些事情,自己又为朋友做过什么,哪怕是考试时的一枝笔、雨天的一把伞,都能体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作为教师,首先自己应当研读文本,自己先感悟到文本当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只有教师的生命意识被激发,他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课始激发学生生命意识、课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课终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珍惜生命。而教师要想正确并且有深度地研读文本,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这就要求教师广泛涉猎,多读书,多思考,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师生畅谈对生命的感悟
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必定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表达出来,写作便是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以及与人沟通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可以进行口头作文,对同课文相关的生命主题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了解教学的效果如何,对学生在认识上仍有偏颇的地方及时地纠正。还可以进行随笔训练,在写随笔的过程中,没有命题,没有要求,学生往往会畅所欲言,畅谈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真正的内心,教师便能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1] 刘利,张利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性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6).
[2] 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樊富珉,贾烜.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 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论,2004,(6).
[5] 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吴爱敏.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09,(9).
[8]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修订版)[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9]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唐超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苏一星
文字校对:荣国
G623
A
1008-8539-(2016)04-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