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怿慧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
张怿慧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
以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主要借助于大众传播渠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新旧媒体的融合成为必然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新形势下找到更能让受众接受的方式。本文分别对大众传播时期和新媒体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变化做了梳理和比较,以期得出较为可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化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新媒体;受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建构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众媒介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把主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传播方式总结如下:
(一)电视媒介
长期以来电视媒介因其传播信源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议程设置的可控性,一直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主要的官方舆论场。通过电视媒介来完成价值观的输送具有受众覆盖面广和影响力大的优势。例如,电视剧《北平无战事》、《恰同学少年》,电影《建党伟业》一经播出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引发了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
(二)广播媒介
电视、网络、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的传播地位江河日下,但是交通广播收听的随意性、受众层次的多样性、制作费用低廉、播出的灵活性等特点使其仍然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补充。
(三)报纸杂志媒介
报纸杂志虽然不像电视、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在内容制作的深度和专业性上有其他媒介不可比的优势。通过选题策划、专栏报道对时下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人物、事件进行宣传是纸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传播方式。
(一)新媒体发展势头良好,媒介融合成必然趋势
近几年,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微信公众号正呈几何式的爆发性增长。新媒体在传媒速度、信息规模上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传统媒体在保持信息制作深加工的同时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与新媒体嫁接,实现更快更好的价值传播。媒介之间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必经之路。
(二)传播模式的改变与信息污染并存
网络传播表现出传播模式的复合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大众获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使每一位受众都变成了自媒体,他们可以选择性地接受信息并有意识地再造信息。新媒体技术在带来信息传播爆发性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具有损害性、误导性和欺骗性的信息元素,扰乱了信息传播的正常秩序。
(一)推进新旧媒体互补,顺应媒介融合趋势
在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看来,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可以看作是对旧媒介缺陷的一种补偿。传统媒体仍然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但与新媒体的融合能带来更好的发展。在价值观传播的过程中,传统媒体继续发挥新闻报道的专业深度,在传播载体的选择上可以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扩大信息传播的广度,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在内容表达上比较宽泛、不够接地气,在新媒体的载体上加大宣传力度,能使其观点更好的得到受众的认可。
(二)建构适应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本
斯图亚特·霍尔认为符号文本生成意义的过程取决于观众的三种不同解码方式:第一种称为“倾向式解码”。受众在其中没有自己的独立立场完全接受精英制作者的意图表达;第二种解码立场——“协商式解码”。受众不会全盘接受制作者的意义表达,在接受主导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利益价值;第三种解码立场——“对抗式解码”。受众用相反和对立的立场去解读主导的信息传播内容。所以在价值的传播过程中,受众解码方式的不同会导致传播效果的差异化。受众在对核心价值观进行解码时也会出现上述这三种可能。在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文本的建构形式直接影响了受众对其的接纳程度。文本处理上应该尽量避免官方、生硬的长篇大论,采用生动有趣的图文音频相结合的方式。有关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信息,经软化处理后,特别是融入娱乐休闲过程后,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推进立法和政策引导,降低传播噪音
在网络监管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宏观引导的作用,坚持“以疏为主,引导优先”的原则。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利用技术手段对信息把关的同时,创造规范、文明的网络使用环境,加强和提高用户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道德素养和自律性,降低传播噪音,从而达到舆情监管的目的。
(四)培养高质量的传播业者队伍,引导受众文化自觉的培养
新媒体时代下,对传播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单只是信息采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信息的整合和对受众需求的灵敏反应。从业者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针对性的传播。在舆论酝酿的战场中,传播者应该是引导舆论的风向标、主流立场的捍卫者。匡文波认为,互联网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使用者。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还在于受众的用户体验。受众自身的文化培养、教育的投入能有效减少网民的非理性行为,有利于网络秩序的稳定和价值观传播的深入开展。
[1]原阳.新媒体与传播分众化[J].编辑之友,2008(01):46-52.
[2]王贤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2):12-16.
[3]李建华,董海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认同调查[N].光明日报,2011-05-16(015).
[4]朱万钟.我国社会价值观变革的思考与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6(10):18-22.
[5]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战线,2007(08):42-45.
[6]喻季欣.微博对新闻传播的拓展[J].新闻战线,2010(05):60-61.
G206.3
A
1674-8883(2016)09-0327-01
张怿慧(1991—),女,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媒介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