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忠德
(安徽法制报社,安徽 合肥 230061)
“决定性瞬间”背后的人文关怀
——以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为例
许忠德
(安徽法制报社,安徽 合肥230061)
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越来越成为报道的重要形式。但如何能让一张图片打动读者,感动社会?通过对近年来世界顶级摄影大奖——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它们共同的特点,不难发现,成功的摄影家善于将摄影与社会活动、战争、灾难等融为一体,并总能凭借职业敏感抓拍到事件的“决定性瞬间”。这个瞬间,不仅能真实地反映现实,更能传递摄影家对事物本身的一种人文关怀和思考。因包含的文化信息极具穿透力,摄影作品在唤醒人性的同时,也受到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青睐。
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人文关怀;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摄影大师布勒松曾经说过,“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这个时候来临,环境中的诸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这桩事件的完整面貌。而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正在进行的事件中所有因索都处以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抽取出那些“决定性瞬间”来反映整个新闻内涵。
读图时代,新闻摄影成为展现社会百态、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种方式。“图片能让匆忙的目光驻足徘徊,感受期间解密出的美妙。”如果一个人拍摄的照片与当时人们所关心的事相关,那它很大程度上将会成为新闻。用影像记录客观世界,用影像反映真实生活。观察每一个场景、每一件事,都应该从它的新闻价值着眼。如果用一张就能反映一千句话才能描述的故事的话,就的的确确是“画意能达万言”了。而这,也正是新闻摄影的精妙所在。
有人称赞新闻摄影师是记录昨天现实的历史学家,也是明天真理的探索者,他不是带有偏见的新闻记录者,而是用相机叙述故事的人。所以,新闻摄影师必须具有发现新闻价值的直觉。新闻到处都有,新闻处处发生。保护、受威胁就是新闻,同样道理,威胁别人、犯罪也可以列入这里面来。属于这类的还有事故、洪水、灾难、大火以及战争等,而通过这些表层的现象折射出来的是这背后那些忍受着饥饿,生活在贫困、动荡中的人们得现状。而这些素材也受到了世界顶级摄影大奖——普利策新闻摄影奖的青睐。
纵观历年来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我们不难发现,普利策新闻摄影奖有这样的特点:表情的特写、环境的特写、镜头中气氛的描述、影像中人们的生活状态等,而这些照片之所以能够抓住人们的眼球,正是因为它留住的那个瞬间让人为之惊叹。它用坦诚直白的“黑镜头”毫不避讳的把灾难展现给读者。正如前文所述,虽然这些瞬间看似惊险、恶劣、惨烈,但是它的背后却代表着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代表着该奖推崇的人文关怀,而这些也正是该奖项的价值取向。
美国《萨拉索塔先驱报》摄影部的宗旨是:没拍上就是没拍上。对此他们的解释是,新闻摄影的力量就在于它所记录的瞬间是事件发生过程中被真实记录下来的。
首先来看看这张获奖的照片的内容,当以色列安全部队在清空巴勒斯坦东部的非法移民的时候,与当地的居民发生冲突,这张图片中反映的正是一名犹太人正单独对抗以色列安全部队。其次,看看图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犹太女人抵抗一队以色列安全部队,盾牌后面的犹太女人虽然身体比较壮,但是又怎能奈何一队军人?何况还是一个女人呢?
摄影师抓住的正是这个抵抗的瞬间,妇女的表情明显表明她很无奈、很吃力,但是她没有别的选择,为了自己的家园,只有抵抗。冲突中的瞬间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为一种势力的比较,谁为强者,谁为弱者,其实在图片中早已说明了。通过这些照片中人物与现实摩擦而燃烧的细微火花,就可以寻找出那些我们很久无法辨别的细节真实。而这些细节的真实也正是普利策新闻摄影奖所关注之处。
普利策新闻奖是以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为主,而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妇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对于他们的遭遇表达同情和呼吁,对于他们的坚强和勇气给予正面的肯定与赞扬,对于他们的弱点也做了真实的刻画。而这些也正体现了普利策新闻奖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普利策新闻摄影奖作为普利策新闻奖项之一,自然也会继承这些优点。
尽管摄影瞬间中显示出来的人性关注有时候显得比较单薄,可是这个瞬间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穿透力足够让人们从冷漠中觉醒。[2]从影像的解读中发现,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会发出强烈的呐喊。
世界上没有人希望看到灾难,因为灾难会带给人们伤痛和死亡,但是在灾难中以及灾难过后,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人性关怀。灾难同样也是摄影的题材,用镜头记录眼前的景象,用画面表达的却是人们对于灾难的思考。
2008年8月,海地连续遭受热带风暴“费伊”、飓风“古斯塔夫”、热带风暴“汉娜”和飓风“艾克”的侵袭,据统计约有800多人丧生,100万人流离失所。海地大部分地区被洪水淹没,交通受阻,许多灾区与外界的通信完全中断,救援人员及物资难以进入……[3]
2009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颁给了参与这场灾难报道的美国迈阿密先驱报摄影记者帕特里克·法瑞尔。他的19幅黑白照片以《绝望的人民:海地寡情之年》为题,报道了飓风对海地造成的惨重灾难。在这19幅照片中,有被洪水淹没的街道、倒塌的学校、无助的孤儿,每幅图片都有故事,每幅图都在哭泣。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灾难带给人们的痛苦,看到了人与大自然的惨烈遭遇。同样,这些照片中反映出的现象也引起了国际人道主义组织的关注。
观察这些照片,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摄影家通过镜头对于灾难的特写与纪实,引起了人们对这个地方的关注。这些照片正如迈阿密先驱报的图片总监路易斯·瑞尔斯所说:“这是一组忠实于采访目的记录海地人不幸与痛苦的优秀图片。”[4]
在这组照片中,照片全为黑白色调,以人物特写和纪实为主,每张照片都在告诉人们一个故事。从坐在被洪水侵袭的家门口的7岁孩子的眼神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茫然,浑身的泥巴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助。那个在泥水中张开双臂试图用泥水洗衣服和碗碟的妇女,给我们的又是另一种悲情。那个称体重的营养不良的孩子、那个举起小罐子在挤在人群中寻求教堂施舍的十三岁孩子,焦灼的眼神传达的是一种对于食物的渴望,更是对生的欲望。那只残留在泥土表面的孩子的小手向人们似乎在诉说着人间的痛苦,又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自己对生命权利的不舍弃。
摄影记者把大部分的镜头对准了儿童和妇女,他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何况在灾难之中。灾难中的特写与纪实不是对于灾难的单纯报道,在这场灾难中摄影已经超越了它的技术上的意义。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中提到的,“若想洞察摄影的本质,没有什么比利用这些照片更为便捷的了。”摄影语言向人类发出强烈呼唤。这就是摄影的伟大之处,摄影师通过文化思辨和技术手段把普通的生活场景变成了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思考该如何将世界变得美好。而普利策新闻摄影奖颁发给这组照片,也正说明他们是认可这样的理念的。灾难无情人有情,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们对这组照片的评价是:“对绝望的刻画极具煽动性,却又十分沉着镇静”。这样一句评语正是特写与纪实镜头中表达出来的人性关怀。
镜头里关注人性、尊重生命,这是新闻摄影的历史使命。一个摄影家只有在懂得依据外观上的无名显现去摄取环境或景致的时候,才能够真正把握他们。所以,每一代的摄影大师都在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生命或震撼或喜或悲的每一个值得记忆的时刻。而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们也在践行这样的诺言,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表达着自己对于生命的诠释,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人性的关怀。灾难、战争、死亡等是相机镜头下的猎物,但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故事。无论是冲突中的瞬间,还是灾难里的特写与纪实,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的时候,他们其实已经完成了一次人性的思辨,镜头里的景象正是他们要表达的语言,更是他们思考的结果。
[1] 毛家武,陈宇斌.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中的性别与女性形象传播——基于多远文化主义的视角[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9,3(4):65.
[2] 陈更生.新闻摄影的生命尊重和人性关怀[J].中州大学学报,2009,26(6):41-42.
[3] 黄丽娜.绝望之境[DB/OL]. http://www.cpanet.cn/cms/html/ zhongguosheyingbao/kutu/20090429/36904.html,2009-04-29.
[4] 吴磊.内战图片获普利策奖女记者勇敢并充满人文关怀[DB/OL].新闻晨报,http://news.sina.com.cn/w/2004-04-07/02132242837s.shtml,2004-04-07.
J419.1
A
1674-8883(2016)12-024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