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龙过 翟文俊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从papi酱的走红看手机微视频
田龙过翟文俊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迅速普及。以智能手机为载体,以移动社交应用为平台,微视频为视频自媒体搭建了一个自由、开放、共享、互动的聚合平台。作为一种全新的影视形式和社会传媒形态,它以独特的信息传播路径形成了新的传播生态。本文以“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的走红为例,对手机微视频这一媒介形态进行解读。
papi酱;手机微视频
“微时代”的到来使手机媒体的特质日益凸显。手机微视频以其便捷、便携、移动性强、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质满足了“微时代”快节奏生活人们对信息的碎片化获取、随意化、娱乐化解读的特点。
关于微视频学术界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的定义,本文采用优酷网总裁古永锵的表述:“微视频(又称视频分享类短片)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短则30秒,长则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
2016年春节期间,一个名叫“papi酱”的女子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她以真人素颜的状态塑造了自己独特的自媒体形象。尤其是papi酱“自编自导自演”的微视频以贴近生活的内容、短小精悍的体裁、风趣幽默的语言、浮夸另类的表演赢得无数网友的追捧,甚至被称之为“亚洲的苏菲玛索”。
papi酱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用影像记录并传递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她不是个例却是成功而典型的代表。微视频使“影像表达开始从高高在上的专业殿堂走入寻常百姓中,从代言‘日常化’生活的工具变成了人们直接沟通的日常话语本身”。微视频的全民参与性使创作主体打上了“去专业化”的标签。
微视频并不是一种陌生的影像形态,从时长、取材以及影像风格来看,在电影发展初期的《火车进站》、《婴儿喝汤》、《工厂园丁》等短片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影。准确地说,微视频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媒体形态,它满足着人们寻求即时和便利的媒介诉求。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舍男孩戏仿状态下模仿原唱《不得不爱》、《三个傻瓜》、《环球舞蹈》这些早期流行的原创视频,早已使影像的制作变得“无门槛”、“人人都能参与”。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人们愈加依赖移动智能端所带来的生活体验:即时聊天、即时美颜、即时刷微博。微视、秒拍、美拍等微视频应用软件为微视频制作、传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社交应用成为微视频可靠的分享聚合平台,而微视频本身更成为了继文字、图片之后的一种新的热门社交形式。在这个自我表达愈发强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希望实现更加直观形象的表达和交流,而视频的画面、色彩、构图、音响等元素比文字和图片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交流感。
papi酱把微博作为自己的微视频传播的主要平台。截止到2016年5月,papi酱的微博粉丝已有1293万,共发布了450多条微博,其中微视频数量近300个。微视频的评论和点赞人数均上万,少则1万~3万,多则20万~30万。其中,2016年4月4日的关于女性话题的微视频转发量为40万,点赞人数高达70万。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运用微视频应用软件制作视频发布到网上,完全实现了视频创作、分享、观看、评论的自由。
papi酱的微视频活跃在微博等各大社交媒体,用热点生活话题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无疑是其原创内容的亮点。梳理一下papi酱发布的视频,其自黑和吐槽的内容均为紧贴实际生活的社会热点话题,通过话题的延伸和辐射形成与主题匹配的系列视频,如方言系列、明星系列、吐槽系列、男女生存法则系列等。备受追捧的方言系列“教你用台湾腔说东北话”、“上海话加英语”、“台湾腔说东北话第三弹”,还有“男性生存法则”系列更是道出了恋爱过程中男生“夹缝中生存”的窘迫现状,直白幽默的语言表达出了众多男性网友平时不敢表达的心声。
papi酱的微视频均通过秒拍摄制,短的在1分钟之内,长的有3分多钟。视频的背景就是一间普通的房子,而papi酱本人也是素颜出镜。视频的后期制作相当简单,除了同期声字母以及部分视频会在片头或片尾添加类似片名或提示性的字样之外,并无高超的剪辑技巧。视频当中的镜头单一,有些镜头的过渡还会略显突兀和生硬。在papi酱的微视频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个特写的脸与一个人的全景之间的切换,甚至当papi酱一个人演多个角色的时候,还出现多个特写镜头的连续叠加转换。突破常规的镜头语言不但满足了手机视频用户的小屏观看的需求,而且也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戏剧性效果。
从papi酱的走红来看,微视频通过影像的自由表达创造了一种新的个体表达方式,构建了“微时代”下自我展示的视觉平台和开放共享的人际交流方式,更多的是对社会文化空间的刷新和传播模式的创新。我国的手机微视频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视频存在着内容匮乏、缺乏原创性、语言粗俗等问题。在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相信随着三网融合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手机微视频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古永锵.微视频在中国的机会[J].互联网周刊,2006(36):11.
[2]王晓纪.论网络视频话语的日常化[J].现代传播,2013(2):133-136.
[3]张士珍.微视频的文化特征分析[J].青年记者,2014(17):89-90.
[4]张晓燕.手机媒体中“微视频”的生存与突破[J].当代电视,2014(3):79-80.
G206.2
A
1674-8883(2016)09-0311-01
田龙过(1965—),男,陕西西安人,博士,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翟文俊(1990—),女,河南平顶山人,陕西科技大学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