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自媒体虚假新闻现状分析

2016-03-01 07:39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假新闻真实性传统媒体

袁 媛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微博自媒体虚假新闻现状分析

袁媛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过多的信息充斥整个社会,自媒体丰富的信息渠道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便利,媒体融合更为虚假新闻的泛滥推波助澜。虽说对虚假新闻的研究是老生常谈,但纵观微博,自媒体虚假新闻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成为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虚假新闻;自媒体;乌合之众

一、微博虚假新闻的分类

虚假新闻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布的伤害当事者的虚假信息,以及扭曲真实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具有虚假成分的报道。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虚假新闻近几年多呈现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的趋势,根据2015年5月24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对2014年传播较广、比较典型的92条假新闻进行多维度分析,可以了解到有59%的虚假新闻首发于微博。而在微博客户端搜索“#微博辟谣#”话题,发现阅读量高达9.6亿,参与讨论者达81.1万人。关注加V认证的“微博辟谣”公众号,即可发现平均每天要发布两条微博辟谣信息。2016年1月1日公布的2015年“十大假新闻”中源于微博的假新闻竟达6条。微博为何成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这与微博本身自媒体身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微博息息相关。同时也和微博自身的140字限制、无法清楚、准确、完整地表明新闻原意有关。

进行分析后笔者将虚假新闻分为四类:夸大新闻、炮制新闻、炒作新闻、扭曲新闻。

夸大新闻:带有一定文学色彩,但并未造成不良后果。微博中不乏为求同情博关注,提升其感情色彩,夸大其词的虚假新闻。但这类新闻在微博虚假新闻中占比并不算大。

炮制新闻:彻头彻尾由记者一手炮制,引发受众恐慌。微博中一些用户为求成名,不经思索杜撰新闻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类新闻和劣质新闻一起成为微博虚假新闻的主力军。

炒作新闻:指背后存在一些幕后推手和利益集团的媒体及记者根据自身利益歪曲真相、进行炒作,以达到收敛钱财的目的。这类新闻在微博中,多属于官方微博或营销号为达到一定目的,用恶意诋毁来赚取钱财。因为此类营销号和官方微博的粉丝众多、影响深远,造成后果更为严重。这类新闻在微博虚假新闻中占据很大比例。

扭曲新闻:主要是指由于记者自身素养不够、知识面不全、考察问题不精细造成的新闻失实。这类新闻在微博中出现是因为微博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知识面大不相同,产生的张冠李戴,不经核实的现象。

二、微博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除了微博自身所处的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言论自由性、匿名性,以及信息扩散的不可控性等易于虚假新闻滋生的特性外,还有三个重要原因使得微博虚假新闻现象泛滥:

(一)对名誉、利益的追逐

话语权从一开始就被专业记者或媒体把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平民的话语权终于自微博得以宣泄,形成了一个宏伟的“合唱团”,但“合唱团”依然有指挥者,人们希望成为合唱团的指挥者、成为精英。于是有些人为了在网络上走红,提高自己微博的点击率和知名度,只得另辟蹊径,虚假爆料、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只为搏出位,满足自我虚荣心,甚至骗取金钱。例如,广西防城港市一女子利用“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民众对灾民的同情心,发布虚假微博在网上骗取了3739名网友近10万元的“打赏”。当然还有另一种受到金钱利益的驱使,恶意炒作诽谤收取钱财,尤其是那些加V认证的营销号,空有其名却做着不为人知的勾当,误导受众、形成不良舆论环境、造成舆论恐慌。

(二)自媒体中沉默的螺旋

微博成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最好实践者,一个公众“大V”的只言片语,却在微博粉丝的眼中成了真言挚语,即使有部分人不断怀疑其真实性,但为了融入群体不得不放弃自身的坚持,降低智商迎合群体、指鹿为马,众人在不断转发虚假信息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成了假新闻的帮手,对真相的追求就在自媒体的从众心理的沉默中消寂。

(三)时效性对于真实性的销抵

时效性是微博等自媒体得以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最大原因。它能使新闻更好地做到实时发布,打破传统媒介报道新闻的模式。与传统新闻媒介相比,只要有新闻就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直接发布,还可以发布图片视频,保证新闻的时效性。面对突发事件,微博中的每个人都既是记者又是受众,可以充分发挥公民新闻优势,在第一时间让受众迅速了解事实。传统媒体的专业媒体人也在微博中寻找新闻线索,一经发现便迅速转发,唯恐落后失去先机,并未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更有甚者不经思索直接将虚假信息全部照搬于传统媒体上,产生恶劣影响。这也使得速度和时效抑制了新闻的准确、公正、完整和平衡,微博上对时效性的追逐也就丧失了对信息确认、核查的时间,也失去了对新闻负责的思考,最终导致对真实性的忽视。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影响

(一)对个人造成伤害

流言、传闻,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更加不经证实,盲目传播对当事人的形象、生活等方面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利用这些绯闻进行炒作。公众“大V”为了利益甘愿被有心之人利用来蒙蔽受众,这简直是在愚弄大众。不仅使知名人士在名誉上受到巨大伤害,所有不实新闻报道的当事人,在公众舆论把抨击的矛头如洪水般指向他们时,均是身心疲惫。

(二)全民泛娱乐化

从微博运作之初,各路明星就一直在“被死亡”,艺术家真正逝世时,受众却开始怀疑消息的真实性。名人的信息总能引起媒体的关注,只要独家发布一条名人的新闻就能赚足阅读量和点击量,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不少媒体会紧盯他们的任何消息,只要有任何的风吹草动,立马不经核实一窝蜂地转发消息。公民随时随地参与到微博中,明星成为吸引受众的牺牲品。一味地迎合大众兴趣使得全民泛娱乐化现象愈加严重,泛娱乐化现象也阻碍了公众对重大问题的深入探究、对严肃问题的深刻思考,使整个社会在认识上和审美上都只能停留在浅薄与平庸的层面上。

(三)谣言破坏媒体公信力

虚假新闻不仅打破了新闻媒体在人民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还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损坏了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职能。在8月12日的天津爆炸事故中,微博上的虚假信息掺杂着许多真实信息使得虚假新闻产生空前的影响,没有人再等待和相信官方声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一再受到质疑。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惜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的行为,等同于自毁根基,媒体也将因此失去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四、虚假新闻的防范措施

如果说传播是“术”,媒体为“器”。便必须有“法”和“道”来运用和约束。古人常说“害人之术”然而并不存在坏的“术”和“器”,那些以新技术和媒体是产生虚假新闻的根源的人只是片面的,真正的根源是“害人之人”。对于虚假新闻真正的防范措施还在于“道”和“法”,那何为“道”和“法”?

(一)“道”为自律

即使有“诽谤转发500次判刑”这样的法律却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根除虚假新闻还要从源头做起。严以自律,这一说辞就是“道”的形象解说。严于律己成为微博根除虚假新闻的重中之重,这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程,这是一项艰苦的长期工作。首先,要提升全民媒介素养。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微博为受众提供了良好的倾诉与发现的空间,由于微博用户教育程度、文化道德素养等参差不齐,使得虚假新闻在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中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全民媒介素养,人人成为信息的把关人,对信息进行审核和思考,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虚假新闻。其次,微博中的传统媒体记者更应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养,不能被金钱、利益、荣誉蒙蔽双眼,一味追求速度而放弃对真实性的追求,这样只会不断弱化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传统媒体记者必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因为它们是公众舆论的真正引导者。

(二)“法”为法律

和国外发展健全的关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布新闻的法律条例相比,我国的法律条例仍不健全,导致微博出现虚假新闻泛滥的现象,加强互联网法律法规的完善势在必行。虽然近几年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网络自媒体的监管,然而仍然无法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有“法”可依后,我们的各级政府机关应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尤其是一些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更应起到带头作用,健全新闻发布机制做到及时发言和辟谣,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时,要尽可能地做到公开、透明、详实地发布信息。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政府和主流媒体报道滞后的被动状态,还能给受众提供准确可靠的新闻源。这样既有助于避免有心人的恶意炒作,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媒介公信力。

[1]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5-16.

[2]李金波.2015十大假新闻盘点:“收彩礼超八万算买卖人口”居榜首[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5/1225/ c229589-27975887.html,2015-12-25.

[3]张富媛.从虚假新闻的危害看媒体的社会责任[J].电影评介,2011(02):95-96.

[4]李敏军,招子文.“广西女子利用天津爆炸事件诈骗获轻判领刑三年”[EBOL].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1-28/7737484.shtml,2016-01-28.

[5]林军.对“微”语流言喊停,将假新闻拒之门外[J].中国广播,2011(05):94-95.

G206.2

A

1674-8883(2016)09-0306-02

袁媛,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专硕。

猜你喜欢
假新闻真实性传统媒体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广告的真实性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从近年来的十大假新闻反思我国的新闻道德与法规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