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玲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北京 100013)
媒体融合发展,党刊如何发力
——前线杂志社构建党刊新媒体群的实践与思考
李爱玲
(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北京1000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媒体传播、立体化展示的样态正在形成。作为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近年来,前线杂志社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构建包括前线网、前线学习手机报、前线视频、前线电子刊、前线微博、前线微信等在内的新媒体群,打造党刊全媒体传播平台,实现了全媒体传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达”到“信”的发展,初步探索了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道路。
媒体融合发展;前线新媒体群;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达到信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媒体传播、立体化展示的样态正在形成。对党刊等传统媒体来说,要想在纷繁复杂的传媒格局中站稳脚跟,实现由主流媒体到主流强势媒体的转变,就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作为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近年来,前线杂志社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积极构建包括前线网、前线学习手机报、前线视频、前线电子刊、前线微博、前线微信等在内的新媒体群,打造党刊新媒体传播平台,探索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道路。
互联网时代,党刊等传统媒体受到的冲击,不仅仅是市场份额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公众舆论场的转移。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可以说,互联网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公众舆论表达场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面对互联网这一重要的舆论阵地,党刊等传统主流媒体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有效发挥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
在地方党刊中,前线杂志社率先着手进行数字化转型。早在20世纪90年代,杂志社就兴办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前线网。网站于1999年开始正式运营,最初只是《前线》杂志的电子版。后来经过几次大的改版,逐步成为定位鲜明、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理论网站。
近年来,为适应党的宣传事业和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又先后创办了前线学习手机报、前线电子刊、前线视频、前线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形成了“前线新媒体群”。
前线学习手机报创办于2011年,是北京市党政干部特别是局处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进行思想理论学习的手机平台。目前,已经实现了对北京市16个区、多个委办局局处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的全覆盖,并逐渐向科级干部延伸。手机报自创办以来,连续多年被列为北京市宣传文化工作要点。
2011年,前线杂志社还创办了前线电子刊和前线视频。前线电子刊融音频、视频、图片、文字于一体,突出资料性和专题性,为广大网友提供有深度的专题资料。前线视频重点打造“青年大众理论家”系列网络视频讲座,邀请首都高校知名青年教师对社会热点、理论热点进行解读,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网络上的“热点面对面”。
2013年以来,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前线杂志社又推出了前线微博、微信的公众账号。其中,前线微信公众账号——“前线理论圈”立足于理论学习信息服务,开设了“前线微课堂”“学习用典”“微解《增广贤文》”“国学讲堂”等主打栏目,深受广大用户喜爱,发展势头迅猛。
前线新媒体群的构建,使前线杂志社能够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十八般兵器齐上阵,实现全媒体报道、立体化展示,大大提高了党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13年,前线杂志社被评为首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仅要借助于新兴媒体,还要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做大做强新兴媒体;新兴媒体也不仅仅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还要形成相对独立的品牌优势,以品牌效应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前线杂志社非常注重发挥《前线》杂志的品牌效应,并努力形成自己的新媒体品牌。在前线新媒体群的6大平台中,《前线学习手机报》经过几年经营,已成长为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最具品牌效应的明星产品。2015年,手机报荣获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年度优秀品牌,成为继《前线》杂志之后,前线杂志社的又一张名片。
《前线学习手机报》主要做到了这样几点:
准确定位,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手机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北京市的党员干部。针对信息时代广大干部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学习呈现“碎读”“快读”“精读”“勤读”的需求特点,手机报以“浓缩指间精彩,助力学习人生”为宗旨,精心编辑干部学习成长需要的理论、实践和文化知识,为他们提供思想理论学习服务。不少干部认为,运用手机报进行新闻宣传并不少见,进行理论宣传前线杂志社开创了先例,探索了干部思想理论学习的新路子。
打造精品,构建良好品牌形象。在继承《前线》杂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前线学习手机报》把手机报的简约形式与内容的精挑细选结合起来,坚持精心策划、精品创作,形成定位高端、特色鲜明、方便快捷的风格,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成为广大干部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
拓宽服务渠道,形成集群效应。《前线学习手机报》立足于为干部提供优质的思想理论信息服务,坚持每周编发一期。同时,针对不同用户对理论和信息的不同需求,在编发通用学习周报的基础上,推出了不同版本的区、系统手机报专版和独具特色的手机报活动特刊,为相关部门提供长期的定制化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前线学习手机报》为主,包括五个区专版、两个系统专版和多个北京市重大活动特刊在内的手机报群,宣传的覆盖面、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作者简介:李爱玲(197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副处级,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信息中心副主任,有6年多的新媒体从业经历。
创新经营,初步探索出党刊转型创收新路子。随着手机报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了手机报在理论宣传方面的优势和价值。自2012年以来,一些区和部门相继提出付费消费的需求,由前线杂志社提供手机平台,由相关单位提供经费,共同做好思想宣传工作。
除《前线学习手机报》外,前线网、前线理论圈微信公众平台等也在努力寻求定位、打造特色,影响力越来越大。
新时期,提高党刊的舆论引导力,不仅要解决“达”的问题——运用新媒体平台将内容迅速、广泛地传播出去,更要解决“信”的问题——使传播的内容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真正为人信服,成为有效传播。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信”的问题比解决“达”的问题更为艰难。
在旧有的传媒框架下,由于信息传播的途径有限,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官方媒体手中,那些强大的、历史悠久的、公正的公众媒体在群众心中往往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传媒生态的变化,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逻辑也发生了重大转向——由内容生产变为产品和服务生产,由内容为王变为内容和技术(渠道)并重,服务对象也由读者变成了用户。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用户至上已成为业界共识;解决“信”的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为用户提供了多少服务,用户是否满意。
在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党刊的公信力方面,前线杂志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建立定期协商机制,实现基层调研走访常态化。为更好地做到“三贴近”、深化“走、转、改”,真正地关心用户、服务用户,前线杂志社建立了《前线》杂志与订户的定期协商沟通机制。每年年初和年尾,由社领导带队,杂志和新媒体采编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深入北京市各区、部委办局及相关单位,就《前线》杂志和前线新媒体群听取办刊办网意见,了解基层工作动态和工作重点,倾听其对理论宣传的需求,商讨策划新的宣传主题,并探讨深化双方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建立杂志社记者对部委办局和区的归口联系制度,每名记者联系几个单位,保持经常性互动,做好采访、掌握动态,随时随地做好沟通和服务。
量身定制,为相关部门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由于政情、区情的不同,不同的区和部委办局对理论宣传的需求也不同。对此,《前线》杂志特别是前线新媒体群在提升整体实力的基础上,推出了个性化服务的相关产品。如前所述,前线杂志社与北京市各个区和部委办局合作创办的手机报专版和重大活动手机报特刊,就是针对不同区、部委办局的不同宣传需求,提供的长期的个性化定制服务。2016年,为做好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宣传工作,为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应通州区委宣传部的要求,前线杂志社又为通州区党员干部量身打造了《通州党员学习参考》读本、《通州党员学习手机报》和“通州党员学习”微信公众平台,做好全方位的宣传服务。这是首家由前线杂志社主导的区县理论学习全媒体平台,探索了与区县合作的升级版模式。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一系列创新。前线杂志社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也面临着一系列发展难题。结合当前党刊等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实践,笔者认为,理念、体制机制和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理念问题。理念问题说到底是转型的方向问题、定位问题。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要转向哪里?要不要发展新媒体,如何发展新媒体?如何定位?这些都是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理清的问题。对此,既要摒弃那种对发展新媒体一概排斥,或者表面融合、实则分离的心态,也要摒弃那种完全不顾传统优势,另起炉灶、一味蛮干的做法。当前,市场日益细化、传播日益分众化,党刊要基于自身优势做好用户分析、市场定位,进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党刊等传统媒体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品牌公信力、资源的掌控力和强大的采编队伍。新的条件下,如何把自身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和队伍优势转化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生产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每一位党刊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体制机制问题。体制机制问题说到底是人的问题,就是要为采编人员积极投身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勇于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氛围。党刊等传统媒体在办刊方面经验丰富,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但对管理新媒体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从当前党刊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来看,有几个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建立全媒体流程管理体制和机制(在这个方面,当前全国各大传媒集团纷纷布局的中央信息厨房,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二是建立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新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传播效果导向的新的业绩评价体系。
人才问题。人才问题是与体制机制问题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对于党刊而言,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就是人才转型和技术转型。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传媒人才队伍。首先,要尊重人才,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其次,加强对人才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多培养全媒型、专家型人才;第三,要深化党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干部和业务骨干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使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G216.3
A
1674-8883(2016)12-03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