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电视读报节目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以《有报天天读》为例

2016-03-01 22:41:11黎婷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凤凰卫视读报后现代主义

黎婷婷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探析电视读报节目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以《有报天天读》为例

黎婷婷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401331)

自2003年1月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电视读报节目《有报天天读》以来,中国的电视读报节目已发展了13年。该类节目明显的碎片叙述、复制拼贴、多元性追求,使其后现代主义风格得以张扬,《有报天天读》正是这一风格的杰出代表。本文分析了该节目呈现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并对其成因作了简要探讨。

电视读报;后现代主义;《有报天天读》

一、《有报天天读》简介

《有报天天读》是凤凰卫视的一档长寿的电视读报节目。在该节目中,主持人使用一台笔记本电脑,结合虚拟大屏幕向观众展示当天世界各大报刊的重大新闻,边读边进行即兴短评,最后书写点题,用一个字总结节目内容。该节目每天平均播报50多条消息,涵盖《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世界各大主流媒体,以及东南亚、日本及港台地区的重要报纸,信息量大、视野开阔。节目开播13年来,光芒不减,在全国产生了持续性的话题和影响,被称为电视版的“参考消息”。

二、《有报天天读》的后现代表征

(一)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后现代主义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表达了“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的范畴”,它拒绝被定义,排斥“整体”的概念,表现为无中心、无深度、零散化,标举多元性、碎片化、平面性。而利奥塔称“我们可以把对元叙事的怀疑看做是‘后现代’”。因此,不确定、差异化等就成为其重要的美学追求。

(二)《有报天天读》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表现

自其发展以来,电视就与后现代主义有密切联系。后现代主义者坚称,意义就在表层,根本不存在深层意义,这与电视的浅化思维不谋而合。电视表现出的后现代风格是反精英主义的,它代表的大众文化要求通俗易懂,直观感性。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电视无法延伸或扩展文字文化,相反,电视只能攻击文字文化。作为媒介,电视体现出了浅近的平面模式,使虚实界限变得模糊。其运用的各种符号和独特的时空改造能力,让受众体验到时空重构的快感和无需思考的简单快乐。

1.复制拼贴。《有报天天读》的立意是向受众摘要播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华文报章和主流媒体的资讯内容。节目目前由5个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各有侧重,“天天头条”聚焦全球或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天天浮世绘”环节将社会或时政新闻图片配合一首歌曲剪辑播出;“天天点题”用一个关键字来浓缩当天重要的新闻,意味深长。5个板块内容软硬相间,节奏张弛有度,组合起来使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后现代主义打破“元叙事”,强调支离破碎,节目中这种非线性逻辑的叙述,在无形中结构了后现代叙事的风格。

2.平面化。作为一档电视节目,《有报天天读》的平面化特征也十分明显。电视技术运用的各种符号与独特的时空重构,将原本相对复杂的“冷媒介”报纸搬上电视荧屏,主持人勾画重点、解读内容,穿插图片和音乐使节目轻松、节奏舒缓,受众几乎无需思考、无需付出任何努力即可了解诸多信息,只需打开电视或网络,在半小时内就可知晓国内外几十份报纸的精选内容和观点。它所构成的影像世界使一切有深度的事物变为了浅近的平面模式,这种通俗易懂使受众沉溺其中,体验到简单的快乐。多数时候,受众只需跟随主持人的节奏浏览成为了无需解读的平面的标题、文本,内涵似乎变得不再重要,深度也随之消失。

3.多元性。每期节目都会涉及四五十家全球各地报纸,多数新闻事件主持人会选取两家以上报纸进行解读,力图做到“一个事件,多种声音”,保证了节目来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多元化。例如,2016年6月2日这期节目中,在介绍有关习近平接见朝鲜代表团的新闻时,主持人首先介绍了《信报》刊登的题为“习接见朝代表团,或商金正恩访华”以及《明报》:“习近平晤金正恩心腹,吁‘冷静克制’”两则消息。接下来又关注了韩国媒体的反应:韩媒《中央日报》:“应关注朝中接触引发的朝核气氛变化”;韩联网:“李洙墉向中方强调核与经济发展并进路线不变”。然后话题一转,接了另一个新闻:“首部抗美援朝电视剧《三八线》解禁播出”。这样的节目编排不仅保证了新闻来源的多样性和观点的多元呈现,其组合方式也给人留有足够的思考和联想空间。

4.非中心化。非中心化或消解中心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基本特征之一,这一观点否认传统的主流与支流、中心与边缘的对立统一,试图以“非中心”肢解一切,主体成为零散而无中心的碎片。《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就是这种非中心化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早期的杨锦麟,还是如今的李炜,都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大相径庭。他们没有受过长期、专业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训练,不能讲标准普通话,微微秃顶、身体发福、年纪较大,但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尤其是该节目的首位主持人杨锦麟(杨主持该节目到2011年6月),他使节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打上了他的烙印。报人出身的杨锦麟观点犀利,幽默风趣,在节目中常嬉笑怒骂。一袭素色长衫,一杯茶,一把扇,也成为节目的标志性符号,勾勒出杨锦麟不同于一般节目主持人的状态。这种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主持方式,使原本平淡的读报节目做得独一无二,成功区隔了一般读报节目的重叠和相似性。

三、《有报天天读》后现代特征显著的原因

(一)受众因素

立足香港的凤凰卫视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立台宗旨,以全球华人为主要传播对象,其中内地为其最大市场。虽然凤凰卫视并不以香港作为主要的目标市场,但其仍带有浓厚的香港传媒气质,标榜客观公正,追求新闻专业主义。对于许多内地观众来说,凤凰卫视的节目风格新鲜刺激,相当有吸引力,他们高效的运作机制、国际化的视野为人所称道。

作者简介:黎婷婷,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同时,考虑到内地观众较难接触到世界新闻媒体,《有报天天读》选取了大量诸如BBC、《华尔街日报》《朝鲜日报》等风格、价值取向迥异的世界各地媒体,成为了内地观众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口。多元文化、观点的碰撞,众说纷纭的新闻事件,成为节目呈现的常态,为受众所津津乐道。

(二)香港的社会和媒体环境

香港地域不大,但媒体竞争向来激烈。弹丸之地上,伫立着多家知名电视广播机构,传统的有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亚洲电视有限公司(简称亚视,ATV,已于今年4月停播)两大老牌机构,后起之秀如宽频电视(Now TV),香江卫视等也大放异彩,还有已停播的佳艺电视、东亚卫视等,各家电视广播机构都使出浑身解数占领市场,香港也因此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引领亚洲媒体发展的辉煌时期。

此外,香港的历史较特殊,经历长时间的资本主义殖民统治后,形成了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多元,发达的商业社会带来了新闻环境的相对自由,专业、中立成为其重要的新闻追求。香港传媒商业性较强,传媒产业十分发达,被誉为“世界新闻的橱窗”。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立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以“拉近全球华人距离”为宗旨打造专业新闻台,立足香港,面向两岸三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它旗下的《有报天天读》也秉承了凤凰卫视一贯的全球视野,以“硬新闻”打造品牌的策略。即使是在报纸内容的选择上,这一策略也一以贯之。此外,读报免不了谈论时事,就容易触碰社会敏感神经。一方面需要保持警惕,另一方面则要呈现多元观点。凤凰卫视的话语平台为该节目的犀利风格打下了基础,这是国内其他读报节目难以企及的。

四、总结与思考

《有报天天读》开播已有13年,在电视发展风云诡谲,电视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案例。

13年来,这档看似内容简单的节目也在悄然发生着许多变化。例如,节目板块不断微调,如2007年的“天天两岸行”专注两岸关系,2009年的“天天扬言”板块打造互动专区,都有过良好的表现。为了保持节目的调性一致,杨锦麟之后的继任者们都具有相似的特质:长期担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职务,观点犀利;大多为50后、60后;担任过多种职务,人生经历丰富;均为男性。

尽管少了招牌似的杨锦麟,该节目仍以其高水平的选择眼光和犀利的观点俘获了观众。但这样的成功毕竟是少数,鼎盛时期国内有接近200档读报节目,如今生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中央财经频道的《第一时间》的读报板块、江苏城市频道的《孟非读报》(已停播)等,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佼佼者。读报节目一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似乎又在一夜之间偃旗息鼓,究其最大原因,无非是缺乏原创力,单纯读报而没有观点。当然,在中国的环境中对重大新闻事件发表“观点”是一件冒险的事,因此也对主持人的功力提出了考验。

在新媒体全面覆盖人们生活的今天,真正读报的人群正在萎缩,但受众对新闻的需要从来没有下降,只是转移了关注新闻的渠道。简单来说,电视读报节目就是电视与报纸的嫁接,虽然电视读的是报,观众看的也是报,但这绝不是报业的一缕春风,毕竟真正读报的人仍然会坚守纸质报纸。假如有一天电视不再读报,观众也会读其他内容,受众接受的是电视这种极具平面化特征的媒体本身,或者说,他们醉心于电视的种种手段,而不是报纸内容本身。

[1]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

[2]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0.

[3] 秦恒骥.多色调的香港新闻事业[J].新闻记者,1985(3):20-21.

[4] 陈子文.电视读报节目的两种取向——比较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和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J].视听界,2008 (2):64-66.

G222.3

A

1674-8883(2016)12-0129-02

猜你喜欢
凤凰卫视读报后现代主义
读报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2
读报
中华环境(2021年8期)2021-10-13 07:28:38
读报
中华环境(2021年7期)2021-08-14 01:57:28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 06:29:26
《读报一得》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2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02:50:47
凤凰卫视资讯台时事类节目开场白及结束语分析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中央电视台《读书》与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的对比分析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