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浅析当前小人物报道的现状

2016-03-01 22:41:11梁玉翠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小人物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梁玉翠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0)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浅析当前小人物报道的现状

梁玉翠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0)

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和沟通者,媒体有责任在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关注受众心理。媒体在报道中是否从“人”的角度出发,媒体是否为了接近所谓的事实真相而不顾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对他们造成了“二次伤害”,又或是提前作出了“媒介审判”,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小人物报道的现状,并从新闻价值的层面作出评价。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小人物报道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再去谈新闻报道以及人文关怀似乎显得有些“老套”。媒介融合带来了快速的报道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为多元,于是在“快餐式”的信息消费中,新闻报道时常会忽略受众或是当事人的心理感受,这样的例子在当下的新闻报道中并不鲜见。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和沟通者,媒介有责任在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喻国明指出,传媒的影响力来源于新闻报道真正能够惟人为本,关注人,尊重人。没有人文情怀的媒体不会走得太远,从个体出发去体会和感受因果,不做文字的堆砌和冷硬的叙述,这是当前社会及受众对媒体的要求。

一、当下小人物报道的现状分析

(一)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力度较小

目前,新闻媒体对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报道力度较小,如在中国总人口中占很大比重的农民,媒体对他们缺少近距离的关注。尘肺病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很熟知,但从张海超“开胸验肺”开始,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行业,媒体也将更多的镜头转向这里。民工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他在工作中先后从事杂工、破碎及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由于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多次投诉无果后他不得不用“开胸验肺”的无奈之举来拆穿谎言。在其“开胸验肺”之前,从未有媒体将目光放在这里。而发展到今天像王克勤这样的媒体人开始行动,“大爱清尘”在尘肺病的预防和救治方面切实做出了一些成绩,将人文关怀落到了实处。

(二)新闻报道用语有嘲讽之嫌

有调侃和戏谑色彩的词语能给新闻增色不少,但其表达的意思却充满歧视和嘲讽。典型案例是2011年媒体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报道,生命的逝去对每个人都是一件悲痛和惋惜的事情,有媒体却将其称之为“跳楼秀”,字里行间缺乏对生命的敬畏。陈力丹曾说,生命的神圣性应是全社会的共识,所有人都应当尊重并敬畏生命。请自我检查一下我们的报道,有没有对生命的轻视倾向,有没有对死亡的麻木?而现实是部分媒体对“富士康”事件的报道用语极不规范,新闻的公正客观性大打折扣。

(三)采写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

引发新闻事件的客观事件已给当事人造成物质(精神)的第一次伤害,而通过新闻报道又对其造成物质(精神)的再次伤害,我们将其称之为“二次伤害“,其后果可能比第一次更严重。以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为例,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更像是在镜头前揭人伤疤,“媒介审判”的味道更浓一些。媒体在指责杨武懦弱的同时重复让其妻回忆耻辱的过程,有记者甚至逼问王娟“你是怎么被强奸的?”完全不顾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媒体为增强新闻表现力所做的有些举动可以理解,但对该事件的报道不是在披露真相而更像是一场赤裸裸的新闻暴力。关于媒体“二次伤害”的例子不胜枚举,2008年汶川地震中小部分记者为追求新闻真实性和冲击力而对遇难者家属及受伤者进行赤裸裸的提问,这样的采访报道对遇难者及其家属无疑是一种刺激和伤害,但却层出不穷。

(四)媒体过分追求新闻价值

职业要求决定记者在事件发生时要选取最有利于展现事件的角度来报道新闻,这无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受众,在“眼球新闻”影响力日益重要的今天,记者拍摄与传播的关于死亡、伤害的图片与影像会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也会引发人们对灾难的同情和思考。而为了采访抢占救援时间,肆意询问采访对象关于其家属的受灾及遇难情况,造成了救援时间的延缓以及受访者身体与心灵的双重伤害的行为无疑是忽略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李宁源的《一名新闻记者的困惑》,直接表达了在采访中道德与职业如何抉择的问题。记者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因此面对一些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我们更应该以生命为重,积极传播信息,没有任何独家新闻比生命更值钱。

(五)煽情性报道及新闻炒作

媒体在报道中体现人情味,并不是去煽情夸大报道,但这种情况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媒体关于2013年“钓鱼岛事件”的报道致使民间舆论发酵,学生上街游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各地抵制并破坏日产车辆,一度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2014年一则关于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的报道引发全国热议,后经查证该新闻从头到尾就是一场炒作。新闻炒作违背了新闻报道真实客观的准则,夸大及歪曲掩盖事实的某些因素,甚至用捏造事实、煽情鼓动等手段来达到耸人听闻的效果,制造轰动效应。在损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破坏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相反,在媒体公信力面临挑战的今天,追求新闻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受众负责,也是媒体自身生存的关键。

二、结语

陈氓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因此他将《生活空间》的主题定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社会发展至今,新闻报道的功能已不仅仅局限于告知受众信息,更为重要的功能是引导他们并最终对其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尊重人,关心人,贴近每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的自觉意识。新闻只有站在受众的角度,淡化灌输与说教,在与受众的平等传输互动中实现引导、启发、教育的诸多功能,才能“接地气”,才能读懂他们、表现他们,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

[1] 陈绚.大众传播伦理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6-118.

[2] 秦明瑛.给新闻报道注入人文关怀[J].新闻记者,2004 (05):61.

[3] 卢佩.汶川地震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探究[D].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29-34.

[4] 陈力丹.“非典报道”与生命权意识[J].新闻记者,2004 (06):53-54.

[5] 李宁源.一名新闻记者的困惑[J].新闻记者,2004(11):3.

G212

A

1674-8883(2016)12-0078-01

猜你喜欢
小人物新闻记者新闻报道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34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5
小人物的施予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1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