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冲突性报道中媒体立场的失衡
——基于媒介素养视域分析

2016-03-01 22:41:11朱玲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媒介受众

朱玲玉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0000)

浅析冲突性报道中媒体立场的失衡
——基于媒介素养视域分析

朱玲玉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410000)

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和客观性至关重要,是必须遵守的原则。目前,传媒领域在这一块还有所欠缺,普遍存在报道失衡的现象,由此也直接导致新闻失实。媒体审判是一把双刃剑,媒体往往会受到报道视角的局限,只关注到或者偏重于某一方的观点,这在新闻报道中是严重的失衡,也反映出媒介素养的不足。

媒介素养;新闻失实;夏俊峰案;主我与客我;真实与客观

在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衡现象,或多或少也会表现出倾向性。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记者总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影响舆论导向。在商业化运作的背景下,新闻报道的失衡趋向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让人担忧,日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媒体也有所警觉。只有各方共同努力与改进,才能弱化这种失衡,减小危害,从而提升媒体的公信力,维护新闻的真实和公正。

一、新闻报道失衡的表现和危害

媒体审判引导观众对议题进行关注,从而各自形成观点和派系,法律的最终判决势必不能让所有人满意,于是会掀起新一轮的舆论热点。

纵观全局,媒介需要对新闻报道把握一个度,避免新闻失衡以及让它造成进一步的危害。

(一)新闻报道失衡的具体表现

“任何人都不是自我的实体,而是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一种双重结构,它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层面”,[1]新闻失衡在报道中的表现不一而足,既有新闻采访人的失衡,也有新闻受访者的失衡。总结起来,我们可以从客体失衡与主体失衡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客体失衡。新闻客体指的是媒介所采访的新闻当事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采访对象。所谓的客体失衡,指的是媒体新闻报道中新闻当事人的失衡,包括采访数量的差异、话语权利的偏颇和采访对象的侧重等。

首先,新闻当事人并不是单个的,他可能包括双方、三方甚至多方人员。在进行新闻采访时,记者如果只采访事件当事人的一方或者几方,这都是不全面的,会造成数量上的差异,很容易造成采访的偏听偏信。其次,记者要谨记给双方当事人平等的发言权,尤其是在采访有利益冲突的新闻案件时。

2.主体失衡。新闻主体就是以记者、编辑为代表的媒体从业人员。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任何人都不是自我的实体,而是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一种双重结构,它包括‘主我’与‘客我’两个层面。所谓主我就是个体对所接受的社会态度作出的反应,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想法和态度。所谓客我即个体所采取的社会态度与行动力量,是个体所在的共同体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内化形式。”[2]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中,记者也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当牵扯到“主我”时,记者会表现出个人的情感、喜好、意志等,这些私人化的情绪品质时刻影响着记者的新闻态度,不论是对新闻题材的选择、新闻对象的选择还是新闻立场的选择,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客我”,指的是记者作为新闻媒介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良知与责任感等。一旦记者“客我”失衡,那么他就失去了职业行规的约束,在报道新闻时就很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产生偏颇。即使两家的记者是同时同地对同一个当事人进行采访,两个记者所呈现出来的新闻真相也必定大不相同,这就是“主我”的影响,它融入了记者个人的情绪和喜好。

(二)新闻报道失衡的危害

真实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报道中的失衡现象会影响整个传媒行业的正常运作,导致各种危害,也会给受众带来不可估计的负面作用。

1.造成新闻失实。由于报道失衡,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报道是有偏差的,受众会偏听偏信,被媒体所设置的拟态环境迷惑,最终不了解事实真相。不少媒体的立场是“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对峙”,他们将目光放在新闻当事人的身份背景上,呼吁人们关注所谓的“弱势方”。这种报道是不当的,并没有报道出全部的事实,必须尊重生命、尊重法律,不能因为情感上的怜悯而漠视法律的权威,这才是媒体正确的舆论引导方向。

2.引发错误舆论导向。引导舆论,简单地说就是指操纵受众的意识。引导舆论的目的是把公众引向更深刻、更正确、更能代表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方向,它主要通过议题设置来引导受众的意向,控制受众的行为。新闻失衡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社会秩序,妨碍司法公正,将大众的意识导向错误的方向,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3.损害媒体公信力。在商业化的今天,经济效益是媒体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广告等主体业务是媒体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公信力则意味着面对受众市场和社会市场,同时媒体公信力也是它从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保持品牌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媒体在新闻报道上失衡,议题设置不合理,就会折损媒体形象。

4.干扰司法公正。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每个人都成为一个发声体,媒介审判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普遍。但是,媒介审判游离于法律之外,它没有完整的、固定的程序和系统,甚至没有明确的定义,媒介难以把握尺度。在这种情形下,媒体报道失衡就很可能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妨碍司法审判,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干预和影响最后的审判结果。

二、新闻报道失衡的原因

(一)商业化竞争的加剧

随着文化媒体事业的发展,电视新闻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媒体商业化加剧,开始过分追求收视率。新闻策划逐渐兴起并盛行,媒体不再靠报道事实来引导受众,而是改为制造事实来吸引受众。如果公众对发生的某个事情感到愤怒,那么媒体就会巧妙地选取公众的愤怒点,进行火上浇油的报道。如果公众的喜好、道德习惯或者心理预期和事实相反,那么媒体就会选择隐瞒部分新闻事实,不进行全面的报道。

(二)媒介素养的滑坡

媒介素养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它指出,新闻传媒行业应该大力提倡媒介素养,以此来抵制流行文化和低俗文化的侵蚀。关于媒介素养,美国媒体界通行的定义是,“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媒介素养包括解读信息、批判地收受信息以及制作信息的能力。一方面,媒介从业者盲目追求新闻的新奇性和刺激性,在新闻选材上,忽视了真实客观的原则,不经认真核实就将信息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媒体从业者放松了对话题的把控标准,过度渲染主观情绪,同时报道视角和立场模糊,过分追求煽动性。

(三)主流媒体的误导

当下,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激化,新闻业的垄断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传播资源不再是全民共享,而是被少数人掌握;思想市场不再自由而公开,而被小部分人垄断。垄断后的媒体破坏了社会机制,漠视社会利益,追逐金钱利益。当下,鉴于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这无疑会影响整个媒体行业的走向。

(四)报道视角的限制

叙述视角是指新闻从业人员观察和叙述新闻的角度,媒体人会根据媒体立场、新闻特性以及个人喜好来选择叙事的角度与切入口。叙事视角的选择很重要。叙事视角的各个层面都可以用来传达新闻话语,建构叙述声音,不仅控制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及其命运,而且还控制了读者。

三、新闻报道失衡的解决方案

(一)尊重公众表达权

尊重公众的表达权,就要求媒体全面地反映新闻事实,包括各个方面、各个细节。只要不违背现行的新闻法律法规,媒介就应该接纳来自各方的不同的声音,甚至是公然相反的声音。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全方位地采集观点,多层次地收集资料,力争做到公正平衡。当遇到一些冲突性报道、突发性报道时,因为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可借鉴的案例,这时就更应该把握新闻报道中的平衡。

(二)坚持客观立场

记者的职责就是要还原真相,把事情客观真实地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些,所有的媒体人都应该做到“主我”和“客我”的统一。

1.事实与意见分离。根据塞缪尔·鲍尔斯的“独立新闻学”概念,媒体应该保持高度的客观,划清事实与意见,只报道新闻最原始的事情经过,然后让读者自行判断。

2.正面和反面结合。所有新闻在见诸媒体之前,都应该进行查证,在无法查证的前提下,媒体要尽可能地还原事件,这就要求媒体掌握全面的资料,收集各方的观点。

3.选择可靠消息源。新闻来源也事关新闻的真实与客观,媒体在收到新闻线报时,要选择可靠清楚的消息源,确保消息的可信度。

4.使用直接引语。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新闻当事人所说的话,这样既能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又有利于媒体在报道中保持客观。

(三)加强职业修养

作为媒体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调整自己,才能提升自己。一个优秀的媒体人应该具备如下这些职业修养:第一,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良好的新闻采写能力;第三,勤奋的精神品质;第四,敏锐的新闻感知度。

四、结语

真实客观始终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媒体人只有时时以真实要求自身,才能有效地避免新闻报道失实。记者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道德的缺失就是新闻价值的缺失,所有的媒体人都应该重视新闻报道失衡现象,聚焦新闻的失衡与平衡。

[1] 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08.

[2] 林晖.新闻报道新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5.

[3] 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8.

G212

A

1674-8883(2016)12-0074-02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