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从“偷鸡腿妈妈”系列报道看舆情反转现象的成因及规制策略
冷奇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频繁出现一种“舆情反转”的现象,使公众对新闻媒体报道产生怀疑,甚至不信任的情绪。本文从最近关于“偷鸡腿妈妈”的系列新闻报道出发,分析得出舆情反转的原因和媒体公信力缺失、信息碎片化模糊化以及公众对于新闻事件情绪的肆意宣泄,从而进一步提出对于此类现象的规制措施,如媒体坚持新闻真实性,公众理性看待新闻、加强媒介素养等。
舆情;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
(一)相关概念
舆情,顾名思义就是舆论情况。随着社会与媒体的发展,舆情的范围和概念逐渐扩大,本文界定舆情的概念是由个人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范围和历史条件之中,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持有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集合。[1]
所谓舆情反转就是人们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的看法,在短时间内经历截然不同的改变。[2]在新闻刚出来的时候,人们对该新闻保持统一的看法。当后续报道出来时,舆论的态度又跟随着新报道发生变化。
(二)事例说明
2016年6月2号,以“最心酸的儿童节礼物”为题目的一篇新闻报道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南京一位妈妈刘女士在超市里偷了一个鸡腿、一本儿童读物被超市工作人员抓获后交至派出所民警手中。经过民警询问得知,这位妈妈偷东西是为了给患有重病的女儿准备儿童节礼物。因盗窃金额较少,民警将其释放,并将这一事件发至网上呼吁社会捐助爱心。此事经过媒体的报道后,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被火爆转发关注,网友们纷纷表示对“偷鸡腿妈妈”的同情和理解,社会爱心人士爱心捐助纷至沓来。
然而,在新闻发出的第二天,这则新闻发生了第一次反转。超市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这位妈妈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超市偷东西了,她还偷过白糖,明目张胆地直接将偷来的东西放进包里。一时间,网民们对于这位刘女士的看法由同情转为气愤,认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接着,这则新闻再次发生了反转,在新闻中,当记者以多次偷盗的问题采访刘女士时,她表示:“这的确是第一次拿东西,以前都是只逛不买。”当记者再次采访超市经理时,其表示:“以前并没有看到她偷东西。”面对新闻的多次反转,网友们开始对媒体的公信力表示质疑,称:三天三个版本,不知道该相信哪个。
随着新闻报道的不断深入,与“偷鸡腿妈妈”相关的新闻又出现了其他的声音,与刘女士女儿同病房的尿毒症患儿父母哭求:求求报道我们吧,别只帮她一个。据称刘女士现已收到社会各方捐助善款逾30万元。
(一)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舆情的反转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与此同时,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也是舆情产生反转的原因之一。一些媒体为了抢先发布报道,没有及时核查事件来源的真实性,造成虚假新闻在网络上传播泛滥。[3]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关注,提取信息来源中的只言片语,打造具有煽动性的话题。网民可以成为新闻的第一手发布人,但是对于新闻的真相需要由媒体和政府来探查,最后应该由政府和媒体作为权威发布平台,给公众以事实真相。媒体公信力的缺失会导致公众对于媒体心存怀疑,甚至宁愿去相信网络上的一个匿名账号发表的言论。媒体对于事实真相的探究需要时间和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舆论会发生反复。
(二)信息的碎片化、模糊化
在自媒体时代,引起广泛舆论热议的爆料者可能是一个人、一个账号、一台电脑。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门槛极低的宣传平台,任何人都可以是一个媒体。爆料者站在隐蔽的网络背后,根据自己的情感和经验,想当然地发布合乎爆料者个人利益的碎片化、模糊化的信息。呈现出碎片化、模糊化的信息,无法向公众说明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况,从而造成了虚假的带有煽动性和个人色彩的言论在网络扩散,引发公众热议讨论。具有低门槛的自媒体,在一定意义上,也对这类信息的传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网民情绪的宣泄蔓延
在“偷鸡腿妈妈”事件中,公众舆论几经反转。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网络里每一个网民都是信息的发布平台,每个网民也是信息的接收平台。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公众暂时逃脱了社会道德的约束,网络为公众提供情绪肆意宣泄、意见偏激表达的渠道。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网民之中15岁~29岁的年轻人约占1/3,高中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约占50%。这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结构使得网民发言呈现情绪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舆论的攻击显得极为暴力。同时,舆论的立场不坚定,使得舆情反转频繁出现。
(一)媒体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
在全媒体时代,尤其是在自媒体的冲击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都极为迅速,新闻媒体不能一味地追求新闻的时效性。新闻媒体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在发布信息之前,应确保将事件完整地呈现出来,记者在采访时不能只听一方所言,要客观地多角度采访多方当事人,以确保新闻传达给公众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二)公众增强媒介素养、理性对待
网民是一个非常庞大繁杂的群体,人们的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文化程度有高有低,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公众对于媒体的态度也不大相同。媒体应培养和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让公众对于信息和新闻的真假有自己坚定的立场和判断能力,不随波逐流,不肆意释放负面情绪,对待新闻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成为有素质、有思考能力的公众。
面对“舆情反转”事件,首先媒体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保证媒体的公信力,为社会提供真实客观的新闻报道;其次,公众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待舆论事件保持理性的态度,不做“沉默的螺旋”,远离网络舆论暴力;政府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面对突发热点事件,以负责任的态度解决问题、探查真相,同时积极发声,做好宣传工作。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像“偷鸡腿妈妈”这种多次舆情反转的事件能够越来越少,给公众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
[1] 孙哲.突发事件中微博舆情的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6.
[2]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8.
[3] 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2-6.
G206
A
1674-8883(2016)12-00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