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雨婷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新媒体对提升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研究
欧阳雨婷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及其造就的信息传播新形态,已然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全面、深刻的影响。在多元与多样“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享受着新媒体带来的物质资源的同时,也借助新媒体手段寻求着自己的价值认同。新媒体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新介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效应。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如何扬长避短,积极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正面功能,规避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极影响,是亟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新媒体;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
新媒体在是指相对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兴媒体,也是指以数字技术、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媒体。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表明了虚拟与现实间作用关系的本质,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重塑了理解认知系统,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强度。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有生力量,在新媒体环境中塑造的主流价值观无疑是极大地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而长久以来传统媒体建立起来的主流价值观,也在不同程度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传播相较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特性,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对一直以来以传统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的主流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效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新媒体之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新媒体对于信息的传递速度之快,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实时传播,一条微博发出的同时可以被无数人浏览。与此同时,以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不再是传播者向受众的单向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可以进行更加深入、频次更高的交流。新媒体的共享性使得其所传播的信息可以被广泛地使用。其次,新媒体还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使得新媒体的使用者无论是作为传播者还是作为受众都身兼数职,都能够实现一对多、多对一甚至多对多的传播。
由于大学生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上的一些事件和现象都有着自己的看法以及态度,而其对这些社会现象和事件的看法,反映着大学生与现象之间价值关系的观念就是大学生的价值观,而其中作为主体存在的观念和价值就是主流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导思想,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新媒体尚未兴起之前,主流价值观的建构依靠的主要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面对大学生,通过将主流的言论扩散传播与其相融合,而传统媒体的价值观,也就是他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和价值尺度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上的大部分群体,其中最易受影响的是大学生群体。传统媒体传播价值观的优越性,而且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媒体的信任,传统媒体的话语权以及公信力在新媒体未出现之前毋庸置疑。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科技水平的提升,新媒体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为拥有者较高文化水平以及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群体,新媒体对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建构的影响尤为重大。
这些影响分为消极方面和积极方面:
首先,新媒体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新媒体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生活的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新媒体能够让人平等参与和自主选择,为大学生提供了双方平等互助的交流方式。其次,新媒体使得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机会大大增多。最后,新媒体的运营方式使得大学生在人生选择和人生定位上更加理性和务实。
然而新媒体在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形成方面还有许多消极的影响。
第一,新媒体在社会范围的流行对大学生而言使得自身的个性得到全面释放,使得信息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大学生群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有媒介或者个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传播的信息当中潜移默化地引入一种符合其利益的价值尺度,尚未形成稳定的主流价值观的,大学生极其容易将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作为标杆并进行追随,导致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价值观的信息不能够传达到大学生群体中,而大学生群体对这些带有某些利益色彩的信息的追随极易导致其价值观的偏离和行为失范。
第二,传统媒介环境下,老师在对学生的身心、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随着老师、家长对信息的掌控力度削弱,大学生群体对于老师、家长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大学生群体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而非是老师、家长单方面传授的信息,这不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信息的传递。
新媒体既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改变了认知体系,改变了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结构,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也必然承载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在传播系统中,人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不应当让新媒体环境成为传播的主体,大学生在当今的传播背景下,应当坚守自身的价值观,意识到自己作为主体的存在,要试图去适应、去使用、去驾驭网络新媒体,而不是被新媒体所控制和异化。
[1] 张一,罗理章.大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有效路径探析[J].学术探索,2014(3):147-152.
[2] 倪谢超.新媒体对大学生成才的双重影响及应对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90-110.
[3] 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6):91-99.
[4] 刘小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2(2):95-105.
[5] 谢晓娟.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2(1):87-92.
G206
A
1674-8883(2016)07-0315-01
欧阳雨婷(1990—),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