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许鞍华《黄金时代》电影主题精神的传播

2016-03-01 18:37王晓晖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许鞍华黄金时代萧红

王晓晖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刍议许鞍华《黄金时代》电影主题精神的传播

王晓晖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电影《黄金时代》作为一部文化名人传记类电影,为商业片盛行的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影片文本挖掘并传递了民国乱世中以萧红为代表的一群爱国文人勇敢追寻自由、真实和冒险的精神内核,同时也体现了导演许鞍华在电影创作上坚持自由、真实、冒险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

许鞍华;《黄金时代》;电影主题;传播

“在现代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是认识到电影能够处理我们时代最深奥的思想。”[1]电影《黄金时代》就传达出导演许鞍华对于萧红时代和电影创作的理解。她将电影文本和电影创作精神并置,旨在传达现代人应该保有的追寻自由、坚持真实、勇于冒险的主题内核,同时也诠释了她对导演创作的观点:在现在大众消费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导演应该坚守自我,探索新的电影表达方式,不断创造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一、关于自由

《黄金时代》展现的自由有三点:

首先,《黄金时代》的主题是“一切都是自由的”。制片人覃宏先生说:“《黄金时代》的目的想告诉今天所有人,每个人都应该勇敢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自由选择爱情、自由实现梦想、自由批评……”编剧李樯说:“那是最浪漫的一个时代,可以尽情追求自己的精神与心灵的世界。”因此,观众在影片中才能观赏到“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萧红,“想爱谁,就爱谁”的萧军,“想去哪,就去哪”的丁玲,“想骂谁,就骂谁”的鲁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白朗……他们生活在战乱艰苦的时代,受到压迫、限制与折磨,但正因为如此,才更突出了他们由骨子里散发出的自由精神。

其次,许鞍华执导电影的过程是自由的。在这个大众文化消费时代,观众成为电影成功与否的直接主宰者;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电影创作者会根据观众需求将元素杂糅拼接。商业性是电影的主要属性,但不能将商业性凌驾于其他属性之上。许鞍华在谈到观众的接受程度时说:“其实我们拍这个戏已经不是在想观众的接受程度,我们只是想把它拍得好。”许鞍华将这部影片当作一次实验,一次冒险,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成全,所以她坚持了自我,随心而动,可以说这是许鞍华的自由之言。

最后,《黄金时代》所要探讨的问题的答案是自由的。《黄金时代》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黄金时代?怎样的人生才是萧红真实的一生?观众和戏是怎么样的关系?前两个问题针对的是影片文本,后一个问题针对的是导演创作。

二、关于真实

“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能达到圆满。”[2]电影发明的心理学根据就是渴望再现完整现实的幻想,这除了影像的真实性外,对于人物纪传片而言更要求人物、事件的写实性。现在的传记片为了增加影片的可观性,在部分真实上掺杂了大量戏剧元素,所以影片虽然带有纪实性质,但并不能完全再现真实人物,用许鞍华的话说:“写实片并不一定是写实的,它是选择性地把认为真实的东西拼起来。而并列多种回忆版本才是真实。”正因为这些真实是不确定的,所以才是真实的,因为“只有找不到的真实才是真实”。

《黄金时代》采取文献视点的片段化叙事组合方式,利用详实的史料以及对镜讲述的叙事间离手法,破坏电影的假定性,有意将观众与影片人物隔离,断绝观众通过影片达到情感触动和共鸣,致其致幻性流失,以达到还原时空上的真实的目的。这是一种实验性的再现真实手法,不同于传统采取上帝视角,插入历史影像资料增加影片的真实度。许鞍华采用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以本人自述及他人叙述的方式,给观众还原了一个没有经过艺术再创的真实的萧红。

三、关于冒险

《黄金时代》是一部实验性质很浓的人物纪传片。首先,在选角上,它选取了比较偏门的女性文学作家。中国电影史中本就缺少关于文学家的人物纪传类电影。而对于萧红,虽然故事可叙述性很高,但缺少观众认知度,她的作品也并非所有读者都能接受。其次,从观众接收层面来说,观众在选纪传片时不会选取完全陌生的人物,因此,整部影片的观众具有很强的受制性和指向性。再者,从叙事手法上看,《黄金时代》将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进行糅合,用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达到影片现实主义所追求的还原真实的效果。2012年霍建起导演的《萧红》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在叙事上加强了影片情感上的故事性,这样的作用在于减少观众因对纪传人物陌生感而产生的排斥心理。但是,《黄金时代》却没有做这样的修改,它反其道而行,刻意避开喜剧、通俗、精短、接地气等流行元素,另辟蹊径,放慢故事节奏,增加片长时间,加入大量文献资料……与同时热映的《心花路放》等影片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以说,《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在花甲之年的野心之作,这个野心是对于纪传类影片艺术性的探索,是一种对未知的尝试,她说:“如果我不是这个年龄,我绝对不会拍这个电影的。因为你拍完一个电影不行,以后就没机会再拍了。可是我到了这个年纪,如果现在不冒险,拍一些相对于以前有创意的片子,我就没有机会了。”在大数据时代,导演可以通过收集数据对影片的票房、观众反映进行预设,但是许鞍华在明知道这种拍摄方式存在冒险性和未知性的情况下,仍然勇敢挑战,这不得不说是极具冒险精神的。

综上所述,一部电影,如果要记录某个事件,记忆某个人,还原某个时代,电影镜头会呈中性,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甚至比人的眼睛更为客观,可以“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并尽量避免绚丽复杂的拍摄手法、跌宕起伏的剧情安排,将生活原原本本地记录并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一部电影要寻求新颖,挑战未知领域,摒弃现实主义所推崇的一切,去解构一切,用新的东西去取代旧的东西。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电影创作技巧,却在一部人物纪传电影中得到了展现。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再现了一个真实的萧红,也展示了许鞍华对自由、对人物纪传电影的一种新的诠释。无论是真实还是超现实,无论是票房惨败还是口碑较佳,《黄金时代》所要传递给观众的是中国现代文学时代文人以及电影主创人员勇敢追寻自由、真实、冒险的精神。

[1] 波布克(美).电影的元素[M].伍菡卿,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3-24.

[2] 陈犀禾.论巴赞的电影真实观念[J].当代电影,1984(01):125.

[3] 邝保威.许鞍华说许鞍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78.

J905

A

1674-8883(2016)07-0189-01

猜你喜欢
许鞍华黄金时代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与萧红分手后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