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是与有》

2016-03-01 18:37张小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节奏细节

张小玉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浅析《是与有》

张小玉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用法国影评界的话讲,纪录片《是与有》是一部“简单得令人眼前豁然一亮”的影片。该影片上映一周就获得了百万的票房,并荣获各种奖项,相当惊艳。本文主要从主题、镜头、细节等方面来赏析该片。

主题;细节;镜头;剪辑

一、主题

在接受《21世纪环球报道》访问时,导演尼古拉·费里贝尔坦言,本片的主题与他拍摄的《聋哑国》、《微不足道》等纪录片主题是一致的,都是表现人们应该如何共同生活,共同创造,如何接受他人,如何接受差异。在《是与有》中,学校就是儿童离开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陌生世界,在这里,他们会发现有人与自己不同,自己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片中的主人公也各有特点。

全片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淡化故事情节与戏剧性,专注记录生活状态,使记录内容更符合生活的本质,表现出个体的种种情感。而主要人物的选择,即欲望对象的设置在这里是一群孩子。欲望对象是观众关怀、期待、重视的对象,是观众爱或恨、同情或仰慕的对象,欲望对象设置很重要,是关系到观众欣赏兴趣的直接因素。在欲望对象中,必须有观众的梦想和审美价值在里面,或是观众的一种“白日梦”,即现在及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或是人们效法的对象,或是观众道德精神追求的体现,或者是能够抒发感情。本片把欲望对象设置为一群孩子,从而更好地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在选择纪录片人物时,人物必须具有人情味,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特征,要让主要人物处在一种变动和变化之中,能够把握事物的矛盾冲突。总之,孩子的力量是不可知的,孩子成长的过程魅力是无穷尽的。而纪录片的魅力就在过程记录中的细节。

二、镜头

有人以为纪录片是彻头彻尾的真实。其实纪录片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白描,它是导演对真实的诠释。任何传播都夹杂着传播者的主观解释。纪录片不是真实的复制,它首先意味着一种眼光。《是与有》中诠释的那种东方式的细水长流的脉脉情意,体现在老师谦谦温存的态度里,体现在孩子的嬉戏玩耍中,体现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中。影片中一系列的长镜头,教室里爬动的乌龟,接孩子上学的校车,孩子把脸贴在车窗上的举动,安静而美好,把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些镜头组合起来就给该片奠定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基调。

三、剪辑

后期剪辑,即把一系列镜头组合起来的技巧,称为“剪辑技巧”,又称“蒙太奇”。通过镜头的剪辑,产生影片的节奏,调整观众抑制与兴奋的观影心理,达到最佳的视听效果。剪辑节奏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也叫心理节奏;外部节奏指镜头组接的节奏,是受制于影片的内容和结构的。因为内容和结构是影片的整体节奏,而镜头组接只是局部节奏。也就是说,在依据整个节目内容和结构处理节奏的前提下,还要结合具体内容考虑外部节奏。纪录片《是与有》的整个节奏是舒缓前进的,悠然而舒适。不管是表现人物内心还是外部环境都使用大量的固定长镜头,给人一种静看时光流淌的感受。

四、细节(史诗源于细节)

尼古拉·费里贝尔说:“我一直坚信,一部伟大的影片是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出发的。我一直相信孩子学减法的过程是个史诗般的电影素材。”由此可见,细节对于这部纪录片的重要性。

(一)细节使抽象的主题具体化、可视化、可听化

整部纪录片紧紧围绕与人相处、共存、交流这一主题展开。其中一个孩子便是片中的典型。她在上课的时候向身边的同学发问:“你是我的朋友吗”问了几个,没有得到回答,最后一个男孩回答了她,答案却是:不是。于是这个孩子低头摆弄手中的纸片不再说话。对于几岁的孩子而言,学校是他们离开家之后的另一个世界,他们需要在这个世界建立一种与他人的关系。他们心中对“朋友”这个概念还不清晰,但是他们已经试图建立一种与身边的人相处的方式——成为朋友。这一细节看似莫名其妙,实际上却是一种更加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是对孩子眼中的世界的一个真实展现。

(二)对人物细节的捕捉能更好地塑造和表现人物

其中一个五年级的男孩,他马上要升初中,可是他的算术乘法总也做不好。他的妈妈在旁边辅导,爸爸也在旁边看着。最后我们发现他的亲人都在身后辅导他写作业;而他则显得有些无奈。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发现,其实世界上所有的小孩都是一样的,都有自己不会的题目,其亲人也都会在旁边辅导他。后面的镜头我们发现,虽然男孩在学习上或许有些不足,但是他开拖拉机、打扫牛棚却是一位好手。这些细节都可以全面地塑造和表现一个人物,甚至引起我们的思考,每个孩子都那么与众不同,那么多平凡的成年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三)细节能将纪录片故事化,激发感情,引起观众共鸣

一部纪录片就是向观众讲述一个故事。在拍摄之前,首先要明确拍纪录片干什么(讲故事的目的);给观众看什么(讲什么故事);观众能不能看得懂(故事怎么讲);看懂了以后能不能继续看下去(故事是否吸引人);好不好看(故事讲得好不好);观众对这个片子怎么看(故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是与有》的导演尼古拉·费力贝儿在导演手记中写道:“虽然我拍的是纪录片,但我总想要叙述地方上的故事。我是被学校里唯一的老师的性格迷住了,在他威严的外表下有一种极深的关怀,细致和谨慎。对我来说,拍片的冲动往往是即兴的偶然,有时是一个声音,有时是一张脸。”细节能把纪录片故事化,让观众在事件中找到自己,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四)细节能增强纪录片的诗意和渲染气氛

在期末要结束时,老师在和一个强壮的男孩子谈话的时候告诉他,如果有人要欺负他弱小的同学,他要起来保护,因为他很强壮,这个男孩子则腼腆地笑着。在最后放假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和老师亲吻脸颊道别,迎来假期的孩子们高兴地走出教室,留着胡子的老师望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最后也湿润了眼眶,把手放在额头上掩盖自己的失落。种种细节把最后离别的场景刻画得温暖而诗意。

总之,一部让观众喜闻乐见的纪录片才是好的纪录片。而纪录片情节的讲述需要细腻、鲜活、突出主题思想的细节来支撑。因此,细节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是真实记录的血肉所在,也是纪录片可视性的一个重要载体。另外,细节在纪录片中也能巧妙地贯穿全片,起到点化主题的作用。

[1] 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2-85.

[2] 黎仁刚.中国当代纪录片叙述着角色的转换[J].电视研究,2005:69-73.

J952

A

1674-8883(2016)07-0186-01

张小玉,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纪录片节奏细节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YOUNG·节奏
细节取胜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