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进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南京《零距离》的后现代主义分析
许 进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股文化思潮,其以消解一切权力和去中心化为指导思想。前不久,澎湃新闻授权发表了被誉为“后现代主义之父”的伊哈布·哈桑《后现代转向》一书中哈桑所撰写的引言,引言中说,“关于后现代(postmodern)这个词,那些吹毛求疵的学究们曾竭力排斥,因为他们对学术中任何微小的创新都避之犹恐不及”。本文通过对南京《零距离》改版后受众反馈及传播特性的总结,试图寻找我国民生新闻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内在联系,以期对我国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后现代主义特性;民生新闻;南京《零距离》
(一)平民化与微观叙事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关于后现代的思想主要是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979)、《公正游戏》(1979)和《差异》(1983)等著作中展开,他的思想以反传统、反权威著称于世。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传播媒介也浸染了这种反对权威、崇尚异质的后现代主义色彩。在这个开放的话语空间里,各种信息多向流动,多元价值观相互撞击,宽容代替狭隘,民主超越独断。[1]民生新闻在电视上的出现,打破了精英文化占据电视新闻荧屏的局面,使得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接地气,更加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南京《零距离》播出的“为好人点赞,美好近在身边公益新闻行动”中,公交车司机发现老人到终点站未下车,于是试图询问,结果发现老人满头虚汗。经过工作人员的帮忙,老人情况有所好转。为防止老人再次出现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把这位老人安全送到家中。南京《零距离》为感谢公交上的工作人员特意准备了礼物,没想到那位司机也是南京《零距离》的忠实粉丝,他还引用了《卞说卞聊》板块中主持人老鬼说的话:“要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以《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并不赞同西方所倡导的“人咬狗才是新闻”的新闻价值观,而是着眼于身边不经意的小事,选择平民化的视角和微观叙事的手法,将身边的大爱展现在观众眼前。
(二)去中心化与大众文化
在日渐盛行的后现代思潮中,由德里达、巴特、福柯等人创立的解构思想不容忽视。解构主义带给我们的是对于媒介文化重新理解与阐释,我们不需要千篇一律,不需要异口同声,不需要随声附和,我们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从权威、传统、精英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最终使得“社会从那些作者,创造支配性话语的知识权威们的观念束缚中挣脱出来”。[2]德里达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就是“去中心化”,如并不关注文本的中心点,而去关注隐藏在边缘的容易被忽视的点。
当电视民生新闻被看作是为媒介文本时,去中心化的过程就是采访报道那些与观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让已经边缘化的民生新闻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中。南京《零距离》这个节目的名称就很好地体现了与民众零距离沟通这一点,其中节目的“记录”板块,更是记录着普通人身上发生的离奇事件,体现了民生新闻去中心化与传递大众文化的理念,更能引起普通民众的共鸣。
对于中国电视新闻来说,南京《零距离》在2001年的推出,成为民生新闻形成的显著标志。这几年,南京《零距离》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节目模式创新,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受众黏度,而且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和推广,扩宽了受众的反馈渠道,不断将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至上原则”应用到实际的栏目运营中。可见,民生新闻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创新,才能永葆活力,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新闻节目。
(一)民生新闻将面对更多的网络表达示范问题
网络是民间舆论场,网民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表达观点,但是新闻节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黑白。电视民生新闻作为社会公器,承担着传播新闻、社会教化、舆论监督和传播娱乐的社会功能。在进一步的媒介融合中,将不得不面对网络表达的失范现象:个别语言表达极端化,易出现舆论监督的越位现象。[3]传统媒体有责任意识到“网络民意不等同于民意”。电视民生新闻需要进一步控制网络语言行为的情绪化表达,尽量做到规范化。
(二)“三微一端”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之路
2015年4月13日,南京《零距离》完成微信认证,账号主体为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零距离》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于15:00~19:00推送6~7篇文章,主要内容包括身边新闻、新闻聚合、生活小窍门、健康知识、频道宣传等。在“三微一端”的大背景下,手机微信与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及时互动,使得民生新闻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扩宽了新闻来源,扩展了传播渠道。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留言和评论。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南京《零距离》能紧跟时代进行节目模式的创新与新媒体的联动,可谓是电视民生新闻与观众的福音。
(三)坚守人文关怀与平民化视角
民生新闻无论怎样改版,都必须坚守人文精神和贴近性原则。站在平民视角,关注百姓情怀,关注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是民生新闻的报道出发点。[4]面对普罗大众时,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以民为本,以公共利益为原则。民主是民本的价值核心,记者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普通人的时候,会有更深刻的精神冲动,那就是以民为本。电视民生新闻表现的不仅是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状态,更是他们的生活追求和心灵渴望。
[1] 蔡骐,全燕.后现代法则与电视新闻[J].现代传播,2004(04):71-73.
[2]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74-175.
[3] 王雪钢.电视民生新闻媒介融合的历程与趋势[J].传媒观察,2013(11):15-17.
[4] 张清华,商建辉.民生新闻升级改版的问题与对策——以《南京零距离》改版为例[J].现代视听,2010(05):66-68.
G222
A
1674-8883(2016)07-0156-01
许进(1993—),女,陕西西安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