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倩
(曲靖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云南 曲靖 655000)
电视栏目剧的节目要素与形态演变
胡倩倩
(曲靖市新闻出版广电局,云南 曲靖 655000)
如今,中国的电视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而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方面的竞争。近年来,电视栏目剧的热播使各个电视台的竞争日益激烈,主要体现在栏目内容的竞争上。现今电视栏目剧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电视栏目剧?电视栏目剧包含哪些要素?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形态演变?本文会通过对笔者接触的电视栏目剧的分析来对以上的问题进行解答,并且探索一条发展之路。
内容竞争;节目要素;形态演变;电视栏目剧
(一)什么叫做电视栏目剧
所谓电视栏目剧,就是按照栏目的规律制作而成的电视剧。这种电视栏目剧与一般的电视剧不同,它是采用微型的艺术表现方式。而栏目的规律,也就是定时、定点,同时它还具备主持人以及演播室等栏目的外在特征。
电视栏目剧的质量指标包括:第一,参与性。主要体现在剧本向社会公开征集以及使用大量的群众演员这两个方面,正是因为这两个因素的存在,才使得电视栏目剧在短时间内就很快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这也是电视栏目剧的生命力所在。第二,时效性。这种时效性表现在两点:一是题材紧贴时事,大部分电视栏目剧的编剧本身就是从事新闻行业的,能够确保题材的鲜活性和新闻敏感性;另一方面则是在节目的规划上,更注意节目的时效性,题材和主题都是提前规划好的。第三,故事的戏剧性。
(二)电视栏目剧的特点
1.非精英化。电视栏目剧选择的题材一般都是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很少有距离民众较远的社会精英的生活故事。
2.非精品化。由于播出的频率很高,所以难以制作精良。电视台不强调制作的品质,而是在意日常播出的一般质量。
3.非书本化。栏目剧主要体现大众的文化,使用大众语言,富有地方色彩,不注重文化品位和高雅姿态。
(三)电视栏目剧的基本节目要素
1.故事。故事是电视栏目剧的核心要素,是栏目剧借以立身的最重要的因素。
2.演员。栏目剧的演员充分体现了其草根性、参与性。
3.叙事方式。在叙事结构上,一般有如下三种形式:(1)“主持人开场+整个剧情+主持人评点”(《故事会》)。这种结构可以设置悬念,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之后对剧情进行点评,能引起一般观众的情感共鸣,还可以对故事的负面影响起到修复的作用,升华主题、传递思想。(2)“完整短剧”(《欲望都市》)。这种叙事结构一般用隐身的叙述人(即画外配音)来进行转换,能够保证观众观看的连续性。(3)“短剧分割+主持人侃谈”(《东方夜谭》)。这种结构可以以剧说事,也可以仅把侃谈当作点缀,增强喜剧效果,消解严肃或沉重的本来意义,营造轻松活泼的收视氛围。
(一)以新闻事件为原型的情景再现
这类节目的早期阶段,故事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重视。“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有助于以画面的方式完整地展现真实故事,从而构建一个完满的叙事文本。
这种早期的栏目剧形态,一般以主持人或者记者解说,加上故事真实再现,再加上真人访谈以及现场报道,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前两个环节是必须,后面的环节可灵活选择,可以看出来,它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闻元素。
(二)提炼热点成文的新闻化讲述
近年来,这种新闻戏剧化的节目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慢慢地淡化事实,以讲故事为主。所讲的故事不再能够实实在在的让观众在现实中对号入座,原型已经被剥离出去。但每一个具体的故事都可以被视为生活中的一种现实的人际关系的演绎。现在,这种依照虚拟剧本进行演绎的栏目剧成为主要的栏目剧节目形态。
电视栏目剧还在继续发展和变异。从形式上说,电视短剧加上栏目规律这种模式为电视栏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节目框架。但是电视栏目剧未来要如何发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课题。最主要的就是短剧的内容和形态将如何发展。从大的方向上说,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一是艺术化,二是娱乐化,三是真实化。
也许国外的一些类似节目可以给我国栏目剧提供不错的借鉴。如湖南卫视2006年开播的《爱情魔方》,就引进了韩国SBS电视台的反转剧节目形态,这可以说是电视栏目剧的一种良性尝试。
近年来,系列剧不断出现,这意味着电视栏目剧开始向电视剧逐步靠拢,说明电视栏目剧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由于实力有限,对于一个普通的、资金不够雄厚的、人才不够专业的电视台,要完成一个好的电视栏目系列剧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电视栏目剧避免不了制作粗糙、力有不逮的弱点。
另外,虽然国内的电视栏目剧回归本真的迹象还不明显,但短小精炼的短剧在国外是很有市场的,所以回归真实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1] 潘知常,等.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77,29.
[2] 田丽平.多彩的电视栏目剧[J].戏剧文学,2006(10):55-56.
[3] 景秀明.记录的魔方——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81-82.
[4] 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4.
[5] 秦俊香.电视剧的戏剧冲突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66,75.
[6] 张联.电视节目策划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74-275.
[7] 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99-100.
[8] 钱睿.栏目剧,下一个利润增长点[J].视听界,2006(4):154-155.
[9] 卢蓉.电视叙事艺术广电出版社[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34.
[10] 宋永琴.栏目意识与纪实美学——电视栏目剧审视[J].南方电视学刊,2007(5):142.
[11] 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23-124.
[12] 韩鸿.中国电视栏目剧形态研究[J].中国电视,2006(2):55.
G222
A
1674-8883(2016)07-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