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威震 易凯谕 胡宝琨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研究
——以微信为例
展威震 易凯谕 胡宝琨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在当下这个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和便利使得其迅速流行发展壮大,也改变了传统的媒体传播途径。网络使得国民与科学之间已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新媒体科学传播在新环境下具有新的形式和特点。本文浅谈了科学传播的发展现状,简略分析了微信朋友圈的传播方式,对新媒体环境下微信科学传播的策略选择性地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仅供参考。
新媒体;微信;科学传播;策略
用过微博、微信的人都知道这两种科学传播方式呈多元化,它们可通过网络快速上传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同时,它还能通过公众社交平台等插件共享或分享一些内容精彩的消息、图片等资料。它们具有时效性、便捷性,且可公开地在全球范围内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一)内容创新
1.由单一到融合。传统媒体的科学传播主要有声音、图像报刊、广播、电视媒介等。它们的内容表现形式较单一,在传播时间和空间上有局限性。而智能手持终端、移动电话、互联网等新环境下的媒体传播途径,有效地将传统媒体资源整合,成为互动共享的多媒体新模式,传播形式的变化也促使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新媒体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公众可用听、看、接触等多种选择方式去理解、体验科学。
2.由大众到分众。新时代的进步,使互联网遍布世界各地,信息传播技术也有了一个飞跃发展,面对社会大众的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出数量多、样式多的现状,面对铺天而来的海量般的信息,极度分散了广大民众注意力。一些民众根据本职工作需要和专业化需求,在互联网上分门别类地进行有选择性地查阅活动,使媒体传播内容由大众变化到分众。
(二)主体创新
互联网科技新媒体环境使不同阶层的团体、组织机构、非职业群体都成为科学传播主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科学传播的主导权、话语权基本掌握在政府和一些共同体手中的现象,民众在被动的情况下接收信息,更加降低了受众与政府等传播机构进行科学的沟通的可能性。新媒体使每个公众采用虚拟身份在微博、微信上发表论文、图片等,都可直接与科学进行对话,既是科学知识的接收者又是可发表个人理解和观点的传播者。
(三)传播路径创新
1.由塔式传播到点式传播。在传统媒体形式下,科学传播话语权在少数人手中,处于塔尖环境中,科技知识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向公众进行倒灌,从塔尖上单线形、平面式向下灌输知识,类似宝塔一样的传播过程。而现代媒体,通过互联网媒介新环境下的网络传播平台,将大众、分众服务融合在一起,可以有团体对团体、点对点、点对团体等多种传播模式。公众可按提示图标分类各取所求,也可互相交流,自由分享科普知识,改变了灌输式的科普方式。但自上而下和平等交流的科学传播模式可同时使用。
2.由封闭垄断传播到开放互动传播。传统媒体环境中科学传播具有主导性和权威性,圈子较小,仅少数人可知,公众无法进入门槛。且传播内容具有保密性和封闭性,专业人士才可传播科学内容,垄断性较强,公众不可能参与其中。而今,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取消了传统的传播特权和控制权。只要会操作,人人可以进入网络平台参加科学传播,传播内容出来后公众都可分享、相互传输学习。[1]
(一)受众既是传播对象又是传播主体
信息传播的接收者或传播对象就是受众,宏观的角度看,受众是特大的集合体,微观的角度看受众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也是一起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随着网络媒体时期的来到,公众使用微博、微信、QQ、短信等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传播科学知识,原来只是受众现在变成传播者,原来是传播对象现在转变为传播主体。
(二)公众号丰富了“朋友圈”的信息
公众爱微信除简捷有语音外,主要是可分分秒秒在朋友圈里一起分享信息、分享快乐。但每一个朋友圈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闭塞,无法获取更多的信息,知晓更多人的观点。微信公众号改变了这种圈与圈无法直接交流、沟通信息的缺陷。一些人脉资源广而多的人关注的公众号、朋友圈也多,也愿意将自己知道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科学知识分享给朋友,从而形成了更大、更多人能够沟通交流的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朋友圈”的信息,也普及了科学知识。
(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科学传播微信公众平台,实现精准推送
微信具有传播速度、互动快,用户自主、自由接收信息的特点,也具有行业、人群不同,居住地、工作环境不同加入的朋友圈就不相同的特点。政府和科技部门应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的特点,集技术精英,打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科学传播微信公众平台,在满足公众个性、不同群体需求的条件下,实现精准推送传播科学知识。[2]
(二)发挥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优势,打造科学传播的全媒体布局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均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新媒体生产量大、精准短小、新、快、吸引力强的信息传播特点。使用者中年轻人多,年轻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无责任感、易情绪化、言论随意性较大。而传统媒体虽说时效性差,但传播的信息均已整合,深得公众信任。若能让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充分利用各自特点融合发展成为全媒体,取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长处,打造科学传播的全媒体布局,使传播更富感染力和渗透力,达到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最佳效果。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的简略分析和探讨,得出只有更好地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运用,发挥其优势,并加强监管,才能更好地将科学知识广泛进行传播普及,深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才能培养更多可造、复合型人才,才可使人类社会更加进步、使国家更加强大、更具竞争力的结论。
[1] 肖心通,袁艳明.新媒体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工作探究[J].新闻传播,2014(12):86.
[2] 孙学慧.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以及当代科学传播对媒介领域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4(12):125.
[3] 王传宝,郭晓航.微信公共账号传播的机制与策略[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4):4-11.
[4] 陈哲.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规律性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16-45.
[5] 杨鹏,史丹梦.真伪博弈:微博空间的科学传播机制——以“谣言粉碎机”微博为例[J].新闻大学,2011(4):145-150.
G206
A
1674-8883(2016)07-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