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
——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为例

2016-03-01 07:39吴亚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读报后现代主义新闻节目

吴亚静

(重庆大学,重庆 400000)



后现代主义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
——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为例

吴亚静

(重庆大学,重庆400000)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中,其碎片化、去中心被广泛批判。《有报天天读》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读报节目,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本文以《有报天天读》为例,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

《有报天天读》;后现代主义;电视新闻

电视读报栏目是指电视媒介选取和整理平面媒体上的新闻信息、报道或者评论进行导读,电视读报栏目属于新闻资讯类节目,它整合电视媒介和报纸媒介的优势,实现了报纸和电视话语的互补和增值,使受众获得更多的信息。2003年1月6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标志我国电视读报类栏目正式开始,在其之后,各大电视台的读报栏目也相继问世。

一、《有报天天读》栏目简介

《有报天天读》片长24分钟,播出时间固定在周一至周五12:30~12:55,重播时间为17:30及次日2:15。主要摘录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宝》,英国《泰晤士报》、《金融时报》、《卫报》以及《亚洲华尔街日报》等,以及来自台湾、香港、东南亚、日本、韩国、中东地区的主流传媒,并对摘要内容进行个性化评论。作为中国第一档电视读报栏目,《有报天天读》引领了读报潮流的同时,因其平台、主持人、配乐等方面有自己的风格,所以在众多读报节目中极具代表性和辨识度,而其特色也处处显现着后现代主义风格。

二、《有报天天读》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一)元话语权威的消解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界定“后现代”是一种对“巨型叙述”和“元叙述”的怀疑和否定,在后现代知识状态下,人们不再相信那些宏大的叙述和精英阶层,而“迷恋于知识局限、断裂、悖论和非稳定性”,这种反叛性思维体现在新闻报道中则变现为叙述主体的去精英化和叙述内容的去精英化,从一元的权威向肯定每个个体转变,从“宏大叙述”转为个体多元的“小叙述”。

《有报天天读》中体现这种思维最明显的属其栏目主持人的选定。电视媒体品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持人,一个主持人就是一档节目的灵魂,众多主持人中最受观众喜爱的属2011年辞职的杨锦麟,他并不是当下主流新闻节目认可的主持人,用学院派的观点和严格的电视从业标准看杨锦麟“读报”,会发现他根本不合格:浓重的闽南味的普通话与播音主持要求的字正腔圆还差得远,经常说错话,读错字,也不像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支持人一样西装革履,而是穿一身唐装,摆一壶茶,就开始了他的“读报”活动。正如杨锦麟自己所解释的:“有人说新闻记者要客观、冷静,但我想‘读报’的节目要有个性,没有个性就形同阉割,成了太监一个,没有任何意义了。”

(二)去中心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解构主义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当后现代主义中的解构主义介入到电视新闻节目中时,则主要表现为去中心化,不再只关注精英阶层,而去建构那些与观众切身经验相关却处于边缘的切入点。目前民生新闻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也是这种思潮在新闻中的表现,民生新闻关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视角与解构主义的“去中心化”不谋而合,《有报天天读》这一节目中,集中体现了“天天浮世绘”这一栏目。

《有报天天读》中的“天天浮世绘”这一栏目,选取《人文地理》、《中国摄影》等杂志反映中国大地上风俗民情、人物事件的照片呈献给观众,并配上一首歌。这些照片中的人物往往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如20151118这一期的《天天浮世绘》将焦点对准了在麦当劳过夜的人,并取名为“麦难民”,让人通过电视屏幕都可以感受到外出打拼的艰辛和不易。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就是去精英中心的体现,电视媒体不再只关注精英阶层,也将画面对准了独立的个体,说明在当下这种后乌托邦的平民生活中,在反精英清洁日益普遍的社会氛围中,大众从对深度意义、终极价值的追求转而向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态回归。

(三)深度的消解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在现代社会是受到压制的,思考的机会被剥夺,思想被主体思想塑造,个性泯灭。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理性逐渐贬值,精英话语受到质疑,深度受到消解。

虽然《有报天天读》罗揽世界著名报纸的新闻头条和重要信息,但是在播报新闻的时候往往几句话就带过,并不做深度的追究,对于一些“硬”新闻还会做调侃式的“软”处理,因而看《有报天天读》是一件轻松有趣但同时也能获得新闻满足的一档节目。除此之外,《有报天天读》的主持人还会在节目最后以一个字作为“点题”,一个字所表达的信息十分有限,这种点题触不到新闻内容深层次的内涵,而只是对每日新闻的简单概括。

三、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报天天读》能够整合有效信息提供给受众,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使他们获得新闻满足感,又不像传统的新闻报道节目太过严肃。进入后现代主义社会,许多娱乐化趋势比较重的新闻媒体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滑向的庸俗和媚俗泥潭的现象,如打着关注民生的新闻节目,为了尽可能淡化新闻的政治色彩而不惜出位,以肤浅琐碎的新闻噱头来取悦观众,致使一些未经证实的市井传闻、鸡毛蒜皮的邻里矛盾也搬上电视屏幕。当新闻节目沉湎于再现这些偏离新闻基本属性、一味媚俗化的伪名声题材时,民生新闻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庸俗和琐碎。

四、结语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考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本身没有“正”、“邪”区分,关键要看新闻从业人员如何去运用它。《有报天天读》的案例告诉我们,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我国提倡的主流文化并不相悖。作为运用后现代主义思维做新闻节目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有报天天读》值得去学习和思索。严肃解构,去中心化是关注个体、关注公众,而不是放大的琐碎。

[1]周妍.从《有报天天读》看凤凰卫视的新闻专业激情[J].当代电视,2006(03):30-31.

[2]朱冰.老生新“秀”——观《观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J].山东大学报,2005(3):56.

G222.3

A

1674-8883(2016)09-0139-01

吴亚静(1993—),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读报后现代主义新闻节目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读报一得》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读报有感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榕树下的时事宣讲读报会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