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嘉
(重庆电视台,重庆 400041)
关于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发展的几点思考
李嘉
(重庆电视台,重庆40004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当前从单一媒体、多媒体、跨媒体逐渐向全媒体融合转变的环境下,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发展路径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拟将对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性和对电视新闻的影响进行阐述,并提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面对冲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新媒体;传统媒体;电视新闻
“没有人能够打败趋势。”时代在进步,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发达。近年来,基于信息网络和数字技术的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它们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人们信息的获取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对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电视新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新媒体是针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而言,据原国家广电总局视听新媒体研究所负责人介绍,目前有以下几类新媒体对传统广电媒体产生影响:一是移动数字电视,包括无线的、车载的;二是IPTV,狭义上指的是基于TV终端的;三是网络广播;四是网络电视;五是手机电视;六是楼宇电视;七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
根据北京互联网实验室统计与预测数据,互联网三次浪潮经历了从1995年~2014年的Web1.0、Web2.0即时网络的急速发展历程,中国大陆网民数量也从2003年的0.8亿人、2010年的4.3亿人发展到2014年的8亿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透露,2012年3月~2013年2月一年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月度覆盖用户峰值达4.5亿人。网络视频用户月度浏览时长达29.9亿小时,位于各类网络应用之首。在各类视频节目中,电视剧、电影和综艺节目是视频用户的主要浏览内容。
此外,移动互联网也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同时,微信在此期间急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人数达6.97亿;公众平台汇聚超1000万公众账号、20万第三方开发者。截至2015年11月底,企业号用户总量超1000万,日活跃用户超200万,日发消息超1200万条。微信近一年来直接带动信息消费1381亿元,同比增长45%,相当于2015年中国信息消费总规模的4.31%。
以互联网与手机等为主的新媒体的发展,从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抢去了大量的受众群。在影音视频领域,电视早已不再一家独大,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屏幕”的加入,让“多屏时代”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关键词。从行业机构艾瑞咨询获得的数据显示了新媒体给传统广电媒体带来的冲击:北京地区的电视开机率从3年前的70%下降至30%,且收看电视的主流人群为40岁以上的人群。对于同时收看网络视频和电视的“双屏”用户,网络已成为收看热播电视剧的主要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对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产生巨大挤压。对于以传播、报道资讯为主的电视新闻来说,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大众传递、接收、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电视新闻势必受到很大的冲击。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及时等新特点,具有交互性、全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优势。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型,变为新媒体的多点对多点型;主导状态,由传统媒体的主导受众型,变为新媒体的受众主导型;受众状态,由传统媒体的普通大众型,变为新媒体的细分受众型。
新媒体对电视新闻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时效性不强
首先是目前电视新闻的信息时效性不占优势,成为与新媒体竞争中的明显短板。
新闻事件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但电视新闻有声音、画面作为传播符号,它的制作播出受采访、编辑、制作、审片等环节、人员和机制的约束,而网络视频、微信、微博则有浩荡的网络大军作依托,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同时从信息采集到发表的中间环节相较传统媒体也最少。
(二)互动性缺失
传统电视新闻的互动性较差,往往是单向传播,传播效果不易及时反馈,也较少和电视观众建立起分享、参与、交流的平台。卢布斯说:“媒介即信息。”在用户新的需求下,消息生产的门槛进一步消解,内容平台、关系平台、服务平台皆成媒体。而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由于互动性强,通过交流传播的就不单是信息了,还有感知以及对拥有和自己共同兴趣的一批人的感受,因此更容易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
(三)缺少个性化服务
电视新闻的播出是按线性顺序播放,受众无法根据喜好自主选择;而新媒体的受众可以非线性地浏览视频、音频以及图文新闻,并且浏览时间、地点不受限制;此外,电视新闻的存储有限,如果想深入了解某一新闻的背景、事件发展的相关信息,目前利用电视进行新闻检索的难度比较大。
在当前传播形态从单一媒体、多媒体、跨媒体逐渐向全媒体融合转变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要争取到更多的受众群,适应变化中的市场需求,则必须有所创新。
(一)提升现场直播的数量和质量,采用多样化的直播报道手段
及时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新闻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时效的竞争,电视现场直播的极高时效性可以让观众最快捷地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并且由于传播层次减少,也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因此直播是最能体现及时性原则的手段。在直播时,不管是电视里新闻事件中的人还是电视外的观众,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都是未知的,能够展示事件的戏剧性和偶然性,因此直播会更有吸引力,画面和声音同步传输,观众的现场感也会更强,容易产生共鸣。
电视直播具有“共时空”、“零时差”的效应,尤其是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现场直播既可以准确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也是事件的第一见证人和发言人,能够杜绝因为不知情而导致的谣言的滋生。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30分钟内,央视就发出了第一条相关报道,紧接着20分钟后央视就启动了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而正是这些直播引发了全国人民凝聚人心的正能量。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电视直播除了将新闻现场与新闻背景等诸多叙事元素集中展示之外,还必须不断地改进直播手法,可结合现场采访、跟踪调查、嵌入体验、传受互动、即时评说等多种叙述方式进行报道,增强电视新闻报道的话语权。
2016年6月13日,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正式竣工,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对当天的修复扫尾工作和修复后的千斤观音重新亮相进行了现场直播,通过重庆卫视和重庆新闻频道并机直播3个小时的节目《拯救“千手观音”》。该直播便应用了多种机位、景别、剪辑、主持人等手段,评述、分析、背景、动态报道,图版介绍、多媒体制作等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从2011年起积累和收集了近5个T的相关素材资料,制作出30个精美的直播背景短片,满足了新形势下电视直播节目的形态和创意需求。《拯救“千手观音”》直播期间,节目收视大幅度提升。与平时比,重庆卫视在大重庆的收视率上涨了209%,在重庆主城区的收视上涨了107%,重庆新闻频道在大重庆的收视率上涨了135%,在重庆主城区的收视上涨了40.7%。市领导和观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直播节目以其优良的制作水准、精美的视觉画面,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千手观音造像这一世界级艺术瑰宝的涅槃新生。
(二)创新电视新闻的报道思路,增强互动性和表达方式的审美性
电视新闻在内容、形式以及公信力上还是有自身的优势的,关键是要在竞争的环境下及时创新报道思路。
电视新闻可以尝试更多的深度报道,这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媒体的公信力。目前,权威和专业优势依然是电视新闻相较于网络媒体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对新闻事件的全面解读和深度挖掘,站在公平、公正立场的客观表达,都是新媒体时代里电视新闻的生存法宝。
此外,发达的网络环境使受众群体的电视消费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电视节目的生产模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应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重庆电视台和中国联通合作,由联通定制开发新闻随手拍APP,给新闻中心记者提供手机和流量包的方式,让记者随时拍摄和回传有价值的视频新闻。采取有偿的方式让受众通过手机拍摄突发事件发送给电视台选用;开通APP、微博、微信等,通过手机客户端即时传达观众的所思所想,通过讨论等形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把网络元素直接运用到新闻节目中,使之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达到与受众的密切互动。
在严肃、具体的新闻素材里加上审美元素,凸显电视画面的魅力,同时辅以语言、文字的张力,这是电视新闻立体作用方式的体现,也是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也是电视新闻的一个创新点。因此,如何让电视新闻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让观众感受美的存在是当前电视新闻创作中的新追求。在叙述上,除了选材角度、叙事结构外,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叙述形式用平民的视角,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回归新闻理性,回归新闻的真实;可以创新视频剪辑手法,把视听语言更加精致化,除了给观众一个具体的新闻事实外,通过精美的画面、同期声的强烈刺激,带给观众更有品格、情怀、魅力的电视新闻。
(三)寻求媒体融合
一种媒体想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很困难的,应该与其他媒体取长补短。电视新闻可以利用网络、手机等平台,各个媒体形式充分交融,栏目互通,采访资源共享,线上线下互动,延展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增加电视新闻的传播频率。目前,几乎所有直播都是传统电视台与互联网同步进行的。在台网直播中,观众与网民互动,电视台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实现“摇一摇”、“扫二维码”等来增加观众和电视台的互动和黏性,同时提高直播的收视率与点击率,实现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此外,电视新闻栏目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和线下观众互动,如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美食非常道》开播之初便开设了栏目的微信公众号,微信随即成为观众与栏目互动、沟通的重要平台,观众纷纷在上面点评节目、提供拍摄信息,在栏目开播7个月未曾做过任何线下推广的背景下,栏目公众号的粉丝数量积累到了5万多人,而且粉丝活跃度相当高。
全媒体时代,各类媒体间的竞争将长期存在。但媒介大融合、优化媒体各自的功能,共享受众资源也是大势所趋。当下,再好的内容也需要分发,随着电脑、手机的不断发展、普及,受众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收看新闻节目,从而摆脱了地点的限制,利用多终端收视进行即时传播。2016年的两会报道,央视也首次加入了新媒体报道团队,实现了“电视+新媒体”的融合报道。201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首次把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作为报道主战场,创新内容形式,重点打造“V观两会”微视频和“云直播”,以独特的优势引领媒体两会报道工作。据第三方统计数据显示,在两会期间,央视新闻微信号有关两会的文章共194篇,总阅读数超过2153万,点赞数超26万。
此外,还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确新闻。大数据让我们对广电融合媒体的受众进行更加清晰的用户画像,挖掘热点,能够根据用户特点为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2016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利用新闻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推出“两会连着你我他”的专题调查,就用户关注的两会热点话题进行统计。发现社保、就业等民生话题的关注度居于前列,因此推出了相应的精确新闻,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新闻中心还利用重庆移动公司掌握的大数据,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两年多来,都市功能核心区呈现消费市场活跃、高端要素聚焦的特点”等观点,既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也大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厚度。
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不仅要为受众传播信息,还要传播美好、深度和能量,它要引导舆论,让新闻回归真实;电视新闻更要寻求媒体融合,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找到自己新的生存之道,而这种融合不是放弃传统媒体的第一块屏,而是在发展融合的同时,让第一块屏更有竞争力。
G222
A
1674-8883(2016)09-0134-02
李嘉,就职于重庆广电集团(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