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研究
——以4·3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为例

2016-03-01 07:39胡丽丽陈霭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公众

胡丽丽 陈霭婷

(华中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研究
——以4·3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为例

胡丽丽陈霭婷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舆论场从传统的现实空间转移到有线互联网场域,目前正向“掌上舆论场”发展,网络舆情也随之发生重大变革。本文以4·3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为例,探究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以及社会影响。

移动互联网;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社会影响;4·3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

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自由地发布信息和获取信息,促使网络舆情随之发生重大变革。本文以4·3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为例,探究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及社会影响。

一、传统作用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经历着一个从产生到消解的阶段。首先,事件经由个人爆料或媒体报道之后,受众个体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旦这个事件具备某种值得被关注的要素,就会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成为网络舆情热点。而舆情向舆论的转化是一种常态,在公众愈演愈烈的关注和讨论中,舆论形成。在舆论压力下,媒体继续跟进,事件热度不断上升。此时,责任相关方难以抵抗巨大的舆论压力,而做出应对措施。如果处理得当,热点会慢慢冷却,网络舆情最终消解;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引发新一波的舆情高潮,此时网络舆情又回到初始阶段,并继续推进。

只要梳理一下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下文简称“和颐事件”)始末,就会发现该事件基本符合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2016年4月5日00:06,@弯弯_2016在新浪微博发布在和颐酒店遇袭视频,成为事件源头。20:10,弯弯在新浪微博再次上传视频,并加以详细说明,此条微博受到广泛关注。5日晚,弯弯接受《新京报》的电话采访。次日,接受了央视新闻、南方周末、都市快报三家媒体的采访。5日、6日,如家酒店方面几次作出回应,但效果均不理想。7日21:00点,专案组在河南省许昌市将涉案男子李某抓获。8日8:00点,弯弯在新浪微博表示犯罪嫌疑人已抓获,如家已道歉整改,希望事件就此结束。

二、特殊性

虽然和颐事件符合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但是该事件的网络舆情表达集中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与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的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存在一些特殊性。

(一)个人爆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更大

拥有手机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舆情信息的发布者,而且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同时,媒体报道的消息来源更广泛,公众可以随时向媒体爆料,并借由媒体的庞大影响力让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关注。和颐事件中,当事人弯弯及时通过微博发布视频,短时间内便引起强烈反响。

(二)公众的参与性更强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公众随时随地都可以参与网络讨论,降低了参与的门槛,提高了公众的热情。关于和颐事件,广为流传的一条新浪微博转发量达到90万次,评论量28万次,可见公众对于此事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不容小视。

(三)舆论形成速度更快

由于舆情事件的发布和接收更迅速,公众参与度更高,舆情向舆论转化的过程缩短。弯弯的微博首日评论量已超过1万次,#和颐酒店女生遇袭#话题始终位于新浪热门话题榜首位,公众舆论形成之快超出预期,足以体现移动互联网的强大威力。

(四)形成的舆论效力更大

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公众的参与性更强、舆论形成速度更快,公众对责任有关方的处理方式更关注。事件曝光后,公众持续监督有关方的处理情况,并且细致地研究有关方处理事件的态度,一旦发现不妥的地方,立即引发新的讨论,进而形成新的舆论压力。在和颐事件中,4月5日晚酒店方致电弯弯,不仅没有道歉,甚至要求她收钱删微博。6日凌晨,如家酒店集团在新浪微博发声明,表示关注。6日16:00点,如家酒店集团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拒绝回答记者的问题。如家酒店一系列生硬的回应方式招致网友的炮轰,舆情热度不减反增。

三、社会影响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并不是简单地将舆情的语境限制在网络的范畴中,它既有舆情的一般性,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性。与传统社会舆情、传统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相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对于社会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一)提供更便利的民意表达渠道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可以及时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和颐事件中,弯弯正是通过微博曝光自己遇袭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下的网络舆情及时了解社会情况,掌握社情民意。

(二)冲击媒体议程设置地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个人爆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更大,同时公众可以及时参与到对事件的讨论中,使得决定“哪些事情值得被关注”的主导权开始尝试转移到公众的手中,逐渐冲击由媒体取舍选择社会议题的议程设置模式。

(三)更有效监督政府、企业行为

移动互联网为公众表达意愿提供了直接渠道,同时传统新闻媒体也在利用“两微一端”的平台来扩大自身信息传播的渠道,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颐事件中,当事人主动曝光和媒体报道的双重压力促使有关部门慎重对待此事,事件也在较短的时间得到内妥善解决。

(四)加剧网络负面效应

网络的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公众自由地表达观点,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非理性、情绪化的弊端,很容易形成网络言论暴力。互联网用户不成熟的特性,在闭环的传播方式下,更容易导致谣言的产生和发酵。[1]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在推动网络舆情发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为诸多网络负面效应的产生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综合以上内容,笔者认为,对于政府、企业而言,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个体而言,身处移动互联网的场域中,更需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同时理性地表达有价值的意见和观点,正确地对待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

[1]方兴东,熊剑.网络舆情蓝皮书2013-2014[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232.

[2]杨兴坤.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23-24.

G206.3

A

1674-8883(2016)09-0125-01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