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城(张家口市崇礼区第一中学 河北张家口 076350)
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张育城
(张家口市崇礼区第一中学 河北张家口 076350)
新课改更加关注对学生自身持续发展,不但从高考、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初高中教学一脉相承、梯度分工:有些内容初中安排了高中不再赘述,有些内容到高中才设置,还有一些内容初高中都涉及,讲解深度、侧重点不同,初中只关注现象,高中更关注概念、本质和生理变化。中考不考生物使得有些学习不开设生物课程或初二只开设一年生物等原因,导致很多高一新生并不具备高中生物教学所需的基础,感觉高中生物课程模块学习的入门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对生物学入门、初学和复习间知识梯度的提高、一轮复习等角度开发对应的校本课程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进阶。
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不仅仅是初高中知识上的增补,还涉及到知识复习的问题、知识入门等问题。初高中教学衔接的核心和基点是课程衔接,实质上是初高中课程相互承接、梯度分工、避免断档、避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包括①课程性质的衔接②课程理念的衔接③教学内容的衔接④教材的衔接⑤教学方法的衔接⑥学生学习心理及学习方法的衔接等。
1.协助新课标教材进行常规教学,完成高中生物学课程三位目标。
2.利用生物学科的自然科学特性来调动学生贴近自然的天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3.发挥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多元性的联系、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特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
初中的生物教学虽然形象直观、贴近生活,但体系零散、肤浅,在初中生脑中残存的生物学知识较少,造成高一学生学习生物学困难,而高中生物的教学需要学生能建立较为完整生物学体系,能够形成系统的观念和整体的思维。
1.以初高中生物教材中的衔接点作为校本课程编写的主要内容,以温故而知新的角度唤醒学生初中记忆,同时又为高中教学的开展搭建脚手架,使教学衔接更畅顺和自然。
2.加强其他学科对生物学科的支撑和渗透。编写校本课程时要结合初中多学科基础知识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支撑,将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相关联,用总体、综合的观点看问题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更能适应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
3.关注社会生活在生物教学上的投影。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经验具有宝贵的价值,能更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而校本课程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它基于本地区的资源和信息能利用学校、社区的活动使教学过程最大限度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以直接、生动、鲜活的方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4.加强前沿科学与生物教学的联系,用新的观念来武装头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每天都会有很多新知识、新发现出现,我们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知识需要不断修正,校本课程必须为知识的发展留出空间,帮助学生建立发展的思维方法和看待事物的眼光。
5.注重全球性多元化背景下生物教学的国际化。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绝不能只关注本学科,必须用多元化知识从不同视角去思考、审视问题,寻求不同见解,以发散思维的方式来思考社会、补充知识。
6.根据学校、社区和地方特色选取校本课程内容。分析本学科的资源优势,发挥地方经济优势,寻找校本课程的契入点。
如何结合高中生物教材合理安排校本课程编写的组织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内容和练习,使校本课程能发挥出教学补充作用。
1.建构性:把初高中知识进行重新建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能既能完善知识结构,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为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进行能力的储备。
2.循序渐进:校本课程的编写要由浅入深、体现由简单、形象直观到复杂、抽象思维的发展,弥补新课标课材的不足。
3.多元化: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视角需要多元化。多元化知识和手段的应用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常规教学。
4.以学生为主体:校本课程的设计是依据本地实际和学生需求开发的,为学生发展而存在,课程设计是从学生的参与或选择角度渗透于校本课程的各个环节,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所以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对学生进行需求调查、建议征询、和校本课程实施后的意见反馈、成绩体现和课程评价等。
校本课程的的实施方式要多元化,可以是课堂教学、学生自学,也可以是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
1.创设情境,“在做中学”
网络游戏、小说、电视以其新奇、幻想和快餐式的情节引人入胜,使学生短时间内就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校本课程设置必须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才能把学生的心思引回课堂。轻松、幽默的情景和短平快的任务环节设置是校本课程必须呈现的。校本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查资料、定方案,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发挥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做中学”,使学生真正能得到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2.自主学习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分析、质疑、实践、创造等环节来实现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
3.合作探究
班级内组建学习小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共同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教师的问题设置和知识指导下,以任务驱动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探索,激发了学习兴趣、注入了学习动力。
评价课程优劣的标准是学生的成长,从学生知识获得、能力的提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等对学生进行多方式和多维度的评价,从学生的热情、参与度以及个人作用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考量。而如果依据评价者来区分可以有以下几类: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知识点和能力的考核,可分阶段性考核与期末考核,也可以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学生素养评价。
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自评,主要借助“学生自评量表”,通过课堂表现,课程参与度,动手能力、组织能力,作品得分等标准评出优、良、及格、不及格。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初高中衔接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140566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