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 侯爱霞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重庆 402160)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张建平 侯爱霞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重庆 402160)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为更好地适应产业的发展, 迫切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及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并在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策略。
产业升级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创新型国家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面临产业升级换代,相关新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职业岗位从传统到现代进行着专业多元化衍生,培养符合产业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1]。深入研究在产业升级换代背景下,高职信息类专业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改造和提升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按“2 大基地+10 大产业集群”的思路,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庆市国民经济不可缺的新兴战略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实施战略转型的关键期[2]。重庆的特殊市情和产业结构特点,决定了重庆要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传统的制造型向新型工业化转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由“做大”向“做强”转变将成为重庆市发展的新动力。伴随着314部署、城乡统筹、两江新区等党和国家对渝发展战略助推重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3],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园区,信息产业园区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成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1.重庆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 重庆的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重庆行业产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是,就重庆高职教育的近况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尤其是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尚未形成高度融合的适应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重庆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产学研合作中在高校作用的发挥[4]。从在各高职院校的现状分析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高职院校专业数量较多,规模小,品牌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相对较少;二是专业布局不尽合理。学校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多,比如大部分院校都开办了数控技术等相对热门专业,而与本地产业结构紧密相关的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等专业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从而造成院校专业结构与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太适应;三是与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度较差,现有专业结构的调整布局与新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产业链逐渐延伸等新趋势要求不相适应。
2.重庆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从重庆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出发,重庆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主要体现为:第一,需要大量的电子信息类人才[4]。随着笔记本电脑基地、半导体产业基地和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的发展,未来5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将达80万人,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技术技能人才的本地化配置支持。第二,需要熟练操作技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从产业岗位群的需求看,要求能熟练进行岗位技术操作技能型人才,并具备一定的岗位迁移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能人才,使企业在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过程中降低成本,以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第三,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重庆工业规模急剧扩大和结构升级,急需掌握产业链技术的发展型和应用型电子信息类人才,人才已成为支撑产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主线来设置课程群模块, 教学环节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为了培养合格的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基础文化课、相关专业课、专业实训课和3个模块的内容。 基础文化课以“必需、够用”为度,相关专业课根据电子信息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教学模块,专业实训课注重专门技能和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养成。
2.引入校企合作企业
学校在企业内成立了驻厂联络站,派驻专门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一方面协助企业对顶岗实习实训学生按照企业规定进行管理与考核,另一方面按照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有关规定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实践教学规范管理和考核。同时,派驻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可以借此参加实践锻炼,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掌握专业领域最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专业技能水平。针对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在学校设立驻校工作站,企业驻校工作站与学校相应机构共同协商安排课程、实训以及各种日常事务,协调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3.选择合适的考核模式
培养高职电子信息类人才,仅仅用考试成绩来评定学习效果是不全面的。 如果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和课余实践,获得相关证书或取得一定成绩,考核模式的多元化就显得更为重要。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理论考试成绩当然不能完全忽视,但实操结果的考核也非常重要。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实操中成绩可以作为考核的依据,结合学生课堂表现、期末成绩、实操总结等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这样可以更全面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电子信息类人才。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广泛需求。
[1]曹诗雨,唐亚.重庆产业发展分析与结构调整策略[J].商.2014(9): 213
[2]陈鸿,刘睿强,丁锦箫.产教对接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4(8):63-65
[3]陈海峰.产业升级换代背景下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高职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8-10
[4]侯宁,邬玉晶.新兴产业影响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15(1):14-16
2015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电子信息专业与重庆地区支柱产业生产对接的对策研究(153336);2015年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教研教改项目:基于三学期制的电子信息专业课程改革与研究(15KC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