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传播

2016-03-01 07:39史晶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谣言社会化用户

史晶莹

(吉林日报社,吉林 长春 130000)



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传播

史晶莹

(吉林日报社,吉林长春130000)

社会化媒体不仅可让用户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布信息、分享经历和交流意见的平台。然而,此类平台缘何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我们在日常的媒介接触活动中,面对突发事件的谣言、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谣言、关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谣言、关于社会公众人物的谣言时,应不断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笔者针对媒体融合时代谣言的发生及传播途径,对如何做好相关应对管理提出策略建议。

社会化媒体;谣言;信息;传播

随着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的相继出现,社会化媒体已逐渐成为人们浏览网络信息的入口。社会化媒体不仅可让用户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布信息、分享经历和交流意见的平台。然而,社会化媒体平台近来频频出现各种类型的谣言,且迅速蔓延至大量人群,甚至引起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焦虑。本应促进大众公平发声的社会化媒体,缘何成了谣言滋生的温床?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信息鱼龙混杂的社会化媒体呢?

一、为什么社会化媒体多次成为谣言的温床

人们每天接触的媒体种类有很多,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那么为什么社会化媒体逐渐成了谣言的聚集地呢?首先,这与社会化媒体的用户规模相关。用户数量越多,谣言扩散的范围越广,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越深。当社会化媒体因其即时传播、传受合一、去中心化等特性聚集了大量用户之后,就很容易受到谣言制造者的青睐。其次,社会化媒体大大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任何个人、组织只需注册账号,即可发布信息,信息发布者的本身素质良莠不齐。传统媒体的信息在发布前一般都会经由媒体工作者层层把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而社会化媒体造就了“人人皆记者”的时代,在给广大群众提供发声渠道的同时,也为谣言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最后,社会化媒体裂变式的传播路径使得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幅提高,这也是谣言制造者选择社会化媒体的重要原因。谣言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可以迅速扩散,在知情者或相关部门还来不及回应之时,就已经造成了社会影响。

二、社会化媒体中谣言的基本类型

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关于突发事件的谣言。当突发事件来临时,群众容易产生焦虑或恐慌的情绪,在面对大量信息冲击时容易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也就让谣言制造者有机可乘。日本“3.11”大地震后,我国引发的“抢盐潮”即是最好的证明。第二,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谣言。有些谣言制造者瞄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注的安全、饮食、医疗等问题,扩散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言论,以引起人们对某一类产品或服务的关注。例如,社交媒体中常见的“生活小秘方”、“安全小常识”等内容,很可能是推广产品的软文。第三,关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谣言。社会热点事件本身具有较高的关注度,而与这类事件相关的“事实”或观点很容易煽动大众的情绪,促使大众通过转发、转载等形式参与内容的传播,引发社会舆论。例如,关于社会热点案件当事人的报道,常包含一些不实信息,而这些不实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中不断扩散的同时,也会裹挟大量群众的言论和情绪,使信息与事实的距离越来越远。第四,关于社会公众人物的谣言。社会公众人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公众人物的谣言也很容易引起大众的兴趣,可以通过用户的转发迅速扩散。例如,曾多次出现在微博平台中的“明星假死”事件,每次都会引起大量用户的转发,甚至有个别媒体账号也曾参与此类谣言的传播。

三、如何面对谣言四起的社会化媒体

虽然社会化媒体屡屡成为谣言的聚集地,但我们仍不可否认社会化媒体在创新媒介传播模式、开拓信息互动平台等方面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只看到它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所起的负面作用,还应看到其自身的谣言净化机制。公众在社会化媒体中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当谣言在用户的大量转发过程中不断扩散时,它所覆盖的人群中一定会有了解事实的知情者、专业人士或相关组织,而他们对不实信息所提出的质疑和否定,同样也会在社会化媒体的高效传播机制中迅速传播开来。但是这样的方式和方法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或有效制止其产生的影响。加强呼吁新的机制来遏止此信息的传播才是有效的方式。不良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上爆发时,信息的传播往往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当负面虚假信息占据主流并大肆传播时,需要及时作出正面引导。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政府机构作为强有力的管理者,需自觉居于主导地位。我国从设立新闻发言人到全面建设新闻发布制度,并最终实现新闻发布的制度化、法制化,经历了循序渐进、与时俱进的过程。在新媒体层出不穷、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也更为全面的时代背景下,建设顺应时代需要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已成为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和执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一个正常的传播系统,需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而在中国,这种畅通的达成主要取决于政府所制定的传播政策和所提供的传播条件。与传媒相关的机构及官员作为“管理者”的素养决定了传播系统的“环境”质量。面对来自论坛、微博、微信的海量信息,监管人员需要做到重点抓取、分类聚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等,并针对舆论传播态势作出正确引导。

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强调培养受众对媒体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而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都使得信息构成更加复杂,因而社会化媒体时代更强调个人把关。对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权威性等的辨识与分析,成为受众信息消费过程中自我把关的基本表现。此外,我们在日常的媒介接触活动中,需要形成对信息的批判性解读能力,不断培养自己的公民媒介素养,提高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对于社会化媒体中来源不可靠的信息,如不能确认其真实性,则不要轻易转发,以避免谣言的二次扩散。

[1]光明日报评论员:对网络谣言不可等闲视之[DB/OL].光明网-《光明日报》,2012-03-31.

[2]刘杰.网络谣言的生成机理与治理之策[DB/OL].人民网,2012-04-19.

[3]郭小安.网络舆情联想叠加的基本模式及反思——基于相关案例的综合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3):123-130.

G206

A

1674-8883(2016)09-0216-01

史晶莹(1976—),女,辽宁海城人,本科,吉林日报社主任记者,研究方向:媒体新闻。

猜你喜欢
谣言社会化用户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关注用户
谣言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