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分析

2016-03-01 07:39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偏向新闻记者主观

何 婷

(新疆克拉玛依市广播电视中心,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分析

何婷

(新疆克拉玛依市广播电视中心,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是决定新闻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新闻记者应立足职业要求,加强职业思维修养。本文阐述了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特征,并结合实践分析了新闻制作中常见的认知偏向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期在新闻制作中加以规避。

记者;思维方式;认知偏向;分析

新闻作品是智力劳动产品,是记者在对新闻事件客观认识的基础上经过主观思维处理的产物。思维活动贯穿着新闻采访、制作的全过程,新闻记者的职业特征要求其思维方式应该具有职业特性和较高的思维质量。与此同时,新闻价值主要体现在真实性、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及趣味性等方面。因此,要保证新闻作品的价值,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素质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作为个性化的个体,每个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均有不同,有些新闻记者在新闻制作中存在认知偏向,这就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其价值的体现。

一、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

新闻记者职业的特殊性,使其除了具有普通人的思维特征外,还要构建符合职业要求的、特殊的思维方式方法体系。一是逆向式思维,即对事件不仅要按照事物表面发展的走向进行思考,而且要善于打破思维惯性,从事物发展的相反方向逆向探究其真相和本质。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从新的角度发现新的问题,用立体化的视角全方位审视事物,且新闻作品反映的事件不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会更加真实、客观。二是发散式思维,即不受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空间限制,扩散思维,拓展思路,从与事物相关的不同方向寻求新闻事实,探索新闻价值。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从独特的角度发掘新闻价值,使新闻作品标新立异。三是辩证式思维,即用普遍联系的、矛盾统一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去考察新闻事件。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记者透过表象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从“形而下”升华至“形而上”,认识事物本质。

二、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

(一)主观色彩过浓

新闻作品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即使有主观色彩,也是建立在客观真实地描述事物的基础之上。但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的往往是事件发生或还原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加之采访对象、社会舆论、公共价值尺度的影响,记者了解到的事物难免与事实本身存有一定的差距,从而可能形成具有局限性的主观色彩。在制作新闻的过程中,有些记者会以这种主观意识为主导,贯穿于整个制作过程。这种主观色彩必然会体现在新闻作品中,使其新闻作品所反映的新闻事件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力求全面、多角度地考察采访对象,努力淡化主观色彩。

(二)因果关系偏颇

事物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内在特性,也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在采访、制作新闻的过程中,有些记者偏重于追寻事件当事人的主观因素,而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不细致考察,尤其对外部因素的影响考虑不周全。这样,作品中呈现出的因与果之间的关系就会有偏颇,新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新闻事件就可能过分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从而影响观众评判的公正性。

(三)思维游离

发散性思维有助于新闻记者探寻反映事物的不同角度,但这种发散性思维应紧紧围绕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偏离这个核心,就容易造成思维过度发散而游离于事实核心。在新闻制作中,有些记者会依照经验或事物的一般性规律将两种事物进行关联,在建立关联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一般性规律,还要考虑特殊事件的特殊规律,详实考察二者或多者之间联系的事实脉络和依据,不能主观推断,否则将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由此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对当事人带来伤害。

(四)表达冲动

新闻制作不同于艺术创造。在艺术创造中,作者的目的是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某种理念,但是新闻记者不应将个性化的理念移植到新闻作品中,而要客观地还原事实或探索内在规律。有些新闻记者总有通过新闻作品进行主观表达的冲动,事先确立一个主题理念,然后通过采访为这种理念寻求论据,之后在制作的过程中再寻求理论支撑。这样的新闻作品不但违背了新闻制作的原则和规律,还会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造成不良影响。

(五)评论片面

在新闻制作中,有些记者喜欢根据采访的事实对事件和人物进行评论,虽然点睛式的评论是必要的,有利于升华新闻作品的主题,引人深思,可是新闻记者的采访毕竟是对事件的部分还原,尽管尽力做到全面和客观,但采访受到采访对象、环境和时间的影响,只可能做到局限性的真实与客观。所以,记者在进行评论时不应妄下论断,而要利用新闻采编技巧尽可能地以新闻事件本身呈现结论。另一方面,即便是必要的评论也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用探究式、追问式的语言引导受众进行深思。

三、结语

新闻记者应建立符合新闻采访和制作规律的思维方式体系。在新闻采访与制作的过程中,新闻记者经常会出现思维上的认知偏差,突出表现在主观色彩过浓、因果关系偏颇、思维游离、表达冲动及评论片面等方面。因此,新闻记者应深刻认识到认知偏向对新闻作品的影响,努力矫正不良倾向,确保真实、客观地实现新闻价值。

[1]陈红梅.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J].编辑之友,2012(05):57-59.

[2]程迪.论电视深度报道与新闻记者思维方式的变革[J].商,2013(10):146-147.

[3]许炜.浅谈新闻记者的特殊思维方式[J].才智,2014(28):81-82.

[4]吴艳平,洪灵芝.现真相还是发现需要的真相?——论记者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的认知偏见[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12):51.

[5]张亚男.执调查报道之刃剥新闻真相之茧——论调查型报道的沿革与记者素质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5(12):35-36.

[6]李婷.社会转型期新闻场域中的记者角色认知[J].环球人文地理,2014(14):154.

G214.2

A

1674-8883(2016)09-0208-01

猜你喜欢
偏向新闻记者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城市偏向性与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