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中的《申报》报道研究

2016-03-01 07:39杨志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东洋琉球清政府

杨志慧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1874年日军侵台事件”中的《申报》报道研究

杨志慧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1874年,日本政府以“琉球漂民事件”为由,意图入侵台湾,占有琉球。《申报》凭借自身敏锐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时事洞察力,不仅揭穿了日本入侵台湾的阴谋,还在报道中表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申报》;“琉球漂民事件”;日军侵台

1871年11月8日,琉球国太平岛的69位岛民驾海船前往中山府缴纳物品,在返程途中遭遇飓风,船只倾覆,三人遇难,其余66人凫水登山,误入台湾牡丹社生番乡内。其中54人被当地生番所杀,剩下11人因躲在土民杨友旺家中,始得保全。这一事件被称为“琉球漂民事件”。“琉球漂民事件”发生后,明治天皇要求清政府允许日本政府自行派人前往台湾生番“征罪罚恶,报仇雪恨”。以此为开端,日本政府拉开了入侵台湾的序幕。

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的《申报》,秉持“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的办报方针,在日军入侵台湾事件伊始就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对它进行了长达五个多月的报道。在这一过程中,《申报》既表现出了一份报纸所应具有的能力与责任,也显露出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一、《申报》——敏锐的时事洞察力与判断力

早在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就“琉球漂民事件”向清政府提出交涉时,日本政府就已做好了入侵台湾的军事准备,但当时的清政府以中日刚刚签订的《中日修好条约》为据,认定日本不会轻易侵犯王土。直到1874年4月18日,英国公使致函总理衙门询问日本侵台消息时,清政府才意识到日本此等野心属实。

相较于清政府的反应迟缓,《申报》在4月15日就转载了日本媒体于4月2日发布的关于陆军兵部及水师部大臣,奉命出师台湾为被害琉球漂民“报仇”的消息。并在4月16日、17日接连发表了《论台湾征番事》和《再论东洋将征台湾事》两篇论说文章。

在《论台湾征番事》中,《申报》向清政府发出警告:“东洋之兴师,其意仅在报仇而已乎,抑或尚有他图乎,未可知也;然则东洋之驻兵台湾亦有明证矣,所望尽心于国事者,其不可袖手旁观。”并在《再论东洋将征台湾事》一文中进一步指明:“闻前昨二日本处宪司与驻此之东阳领事,文书往返繁多,不知相议何如,第傅闻者尚有一端焉,见前报犹云系为报仇出师也,又曰实非报仇起见,仅赴该处查看而已,噫是何言欤,闻振旅万有五千人,而仅以查看为名乎,异哉其言之不足信也,而闻此言者,则前论另有别图之疑,其犹不可解乎,然则该领事苟实出前言,则传闻之有此役,实无缘无故矣。”

在这两篇论说文章中,《申报》都明确指出日本所谓的派兵赴台惩治生番暴民,为琉球遇害者报仇,只不过是借口而已,其居心实为“掳台湾南境之偏隅,盘踞重兵以为己有也”。否则,若仅为惩治少数暴民,何至于“起师至七千之数,耗国币至十兆之多”。因此,清政府“为政者不可深信其言,以中其诡计,且为之思患预防焉可耳”。

二、《申报》——强烈的国土意识

《申报》虽由英国人美查创办,但出于商业利益考虑,在创办后,美查将编辑大权交给了蒋芷湘、钱昕伯等中国文人,以冀为中国读者所欢迎。因此,《申报》虽是一份外国人创办的报纸,但在中国仕子的主持下,表现出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强烈倾向。

在处理“琉球漂民事件”过程中,日本政府要求自行登岛,惩办凶手,而不是由清政府出面处理。他们的借口是“生番为无主之地”,不在清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因而日本不需经清政府许可,可自行登岛。那么究竟生番是否属于无主之地,是否可任由日本肆意进犯?《申报》就此展开了论述。

在4月16日的《论台湾征番事》中,《申报》指出:“东洋兴师将与台湾生番报仇,华人闻之无不勃然骇异,台湾一岛虽分生番、熟番,熟番早已归入本朝版图,而生番之处所,亦隶在我朝之属下矣。”4月17日,在《再论东洋将征台湾事》一文中,《申报》再次表明:“夫台湾,本国之属地也,西边一带,皆封疆重地,而帝国何得进师,东边在本属未封之境,而本属已封之接壤,则我国时驻重兵以观衅藉备不虞者,揆时夺势,则断断不可疎于防范也。”

在整个论辩过程中,《申报》表现出寸土必争的国土意识,同时它还呼吁清政府自行处理“琉球漂民事件”,即使这样会有所耗费,也胜过将处理本国事务的权力拱手让与他人。

三、《申报》——大国情怀之下的盲目自信与宽容

中国与日本虽一衣带水,但由于两国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人对日本一直有种相较之下的优越感,这在《申报》对日本入侵台湾的报道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在对彼此的称谓上,《申报》一直尊称中国为“天朝上国”、“堂堂大国”、“教化之国”,而称日本为“区区小国”、“东洋”、“扶桑”、“倭奴”等。其次,面对日本对西方新式武器的采用,《申报》完全不以为然,它认为:“西器也,必得精手以用之;新法新器若不热于行用,不如仍用已娴之旧法旧器。”并多次提醒日本,“不忘其己之为国,不过区区,中国之为邦,严严广大也”。

在日本尚未正式派兵台湾之前,《申报》对清朝的实力表现出一种盲目的自信。而在数月后,日本拟从台湾撤兵时,《申报》又对日本的罪行表现出一种盲目的包容。

首先,在8月10日刊登的《论西报述日本近事》一文中,《申报》表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善莫大焉,古之人亦有舜纣幽厉新莽隋炀已至国亡身弑而尚不知悔者,今日本之君尚未及此而已知悔,亦可谓能勇于改过者矣。”而在8月13日的《论日本近事》一文中又表述到:“皇帝体恤日王被下臣愚弄怂恿所致,故大度包容欲给撤兵费以了此事,不至使彼国为旁人所笑。”

无论是《申报》在前期所表现出的盲目自信也好,还是后期所表现出的不知所以的宽容也好,究其根源,都是来自于中国文人与生俱来的“天朝上民”的优越感。虽然这一时期,中国已经逐渐接触到了来自西方的更为先进的军事科技技术,但这种从历史中沿袭下来的“优越感”在短时间内仍难以消除。

[1]尹海泉.论《申报》之独立舆论及史料价值——以1874年日军入侵台湾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117-121.

G212.2

A

1674-8883(2016)09-0120-01

杨志慧(1990—),女,河南舞钢人,河南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东洋琉球清政府
小院的夜·东洋画
郑和下东洋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中医药堂传奇第二十五回孙老道创新“辟瘟散”闻香药击败东洋丹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东洋轮胎换名为通伊欧轮胎
悲愤琉球
破译《琉球国书》碑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