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欣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新闻垄断与市场失灵
王青欣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新闻媒介的垄断是当今新闻业的一个现状,可能会逐渐成为一个趋势,产生新闻垄断的原因包括自然垄断和普通垄断,对于这种现状,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地加以市场和政府的调控,方能保证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新闻垄断;市场失灵;政府调控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只要有竞争就会产生垄断,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是市场作用的必然结果。[1]新闻垄断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垄断资本主义在新闻业的延伸。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新闻垄断集团有默多克新闻帝国、赫斯特报团、斯克里普斯新闻集团等。
新闻垄断集团通过兼并和企业合组,形成自己经济集团的经济规模效应,从而抑制新闻信息的自由流动,使新闻报道、社会信息、从业人员等相关资源集中在本集团内部,形成数量越少而体系越庞大的媒体寡头。以报刊为例,虽然报纸的普及程度日益提升,几乎达到每家每户都有一份报纸,但是报纸的种类却日益减少,言论多样性开始褪色。垄断取代了竞争成为市场趋势。
新闻垄断在今天看似已经常态化,大众已经习惯了新闻垄断集团的存在,其实新闻垄断违背了竞争市场的准则,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
有关市场失灵的理论中,市场势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垄断属于典型的市场势力。垄断分为两种,即普通垄断和自然垄断。
普通垄断,即当某一市场仅由几个少数厂商控制时,这些厂商通过减少商品的供给量,使得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的行为。对于传媒产品来说,不存在边际成本,除却少量报纸成本费,网络产品甚至不需要任何成本就能达到无限制传播,信息一旦被生产出来,就可以无限传播,这种产品的特殊性意味着不能依靠减少供给数量来实现经济利润的增值。
自然垄断即平均成本递减的行业,独家经营优于多家经营,从平均成本递减这一点来看,新闻垄断集团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边际成本几乎是零。
在新闻领域,独家经营是否优于多家经营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不同于自来水和电力的供应(两种产品内部是同质的),新闻产品具有特殊性,受众需要接收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而新闻垄断使得这种信息的来源同质化和单一化。这是不符合受众需要的一种市场现状,但在某种程度上,显然新闻信息的垄断生产更具效率。
在笔者看来,由于新闻产品的特殊性,不能把它简单归于任何一种垄断类型。它是一种特殊的垄断形态,这就使得调控这种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多种方式机制同时发挥作用。造成新闻垄断集团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市场环境下,大的经济体希望通过控制市场资源和消费者的方式起到垄断的效果,从而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据本杰明·康培因估计,1978年报纸集团的中等利润率为9.6%,为制造行业的两倍,在平均成本递减的信息行业,很容易产生大的报业集团,控制市场的信息生产,而在先进的媒体市场上,如果缺乏大量资金,媒介准入门槛将无法跨越,这也就使得能进入媒体市场的都是大资本家或者国家政府,从而很容易形成新闻垄断集团。
其次是媒介自身的特点造成了新闻垄断集团的产生,如新闻信息生产的成本需要,2015年普利策新闻奖特稿类作品的得主是一篇整整策划了一年的特稿,这种成本和时间的耗费不是小的媒介集团可以承担得起的,再者新闻产品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广告,广告主更愿意将广告投入到传播广、影响力大的大媒体上,而不是小型媒体,这种情况加剧了新闻垄断集团的产生。
对于由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现象,各种说法不一,从传统的垄断的不利影响方面来看,垄断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但是在今天的传媒业中似乎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原因是传媒产品的特殊性使得传播障碍性很小,不存在控制商品数量抬高价格的契机。新闻业的垄断却会造成信息生产的同质化,大的垄断集团很可能通过媒体议程设置的功能起到控制舆论的作用,这明显侵害了受众的利益。
有些人认为,新闻传媒业的垄断会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集团内部管理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于传媒领域产生的垄断,解决方式更多地还是依靠政府调节,仅仅依靠市场是没办法调节垄断。
首先,政府的管理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行政性垄断的控制,限制行政性垄断,在我国这种特殊的体制下,完全放松新闻领域的管制与垄断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是能短期实现的,可行的解决方法之一是新华社提供大量消息,媒体在新华社所提供的消息中自行选择自己所要刊登的信息,一方面保证了新闻规范,另一方面也给了媒体一定的自主权,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避免信息的同质化。
其次,政府对于规模经济形成的垄断在政策上可以稍微予以宽容,毕竟在媒介信息生产方面,规模经济的效率更高,在某些方面(如特稿和调查类报道)也更有质量,但是也不能完全不加控制,任其发展,还是要限制其规模,尽量保证市场上其他小型媒体的生存环境不至于太糟,在大环境下尽量维护媒介领域市场的良性竞争。
最后,要保护创新知识产权,这种保护也是为了鼓励创新,创造更多的资源。建立和完善包括配额制、补助补贴和相关抵制措施在内的国家政策和法规。[2]
除了垄断造成的市场失灵,新闻传媒垄断还存在着外部性的问题,这种外部性主要来源于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例如,中国的报纸市场在销售自己产品的同时,也自主进行了信息的筛选。报纸标榜新闻专业主义,信息的生产都是由专业记者进行采集,对受众来说,这种信息生产方式很封闭,议程设置本身就超越了报纸的价格机制,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信息的垄断性选择会侵害到受众信息的选择权和知情权,这种福利的损害其实是应该算在成本内的,事实上并没有。报纸一直延续传统的生产模式,未曾做出改变。这种负向的外部性没有算在媒介成本之内,而且报纸也存在正的外部性,如一份报纸多人观看但只收取一份报纸的价钱,这种额外的社会效益大众并没有对其进行支付。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科斯定理所认为的明确产权以及政府征收庇古税,外部性的内部化等,目前报纸市场上已有对这种外部性的解决措施,[3]
这种解决措施也称得上是一种外部性内部化,即新闻的生产由消费者和生产者同时生产,因此今天自媒体发展得非常好,这其实就是消费者满足或者争取自己新闻生产权的一种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信息进行筛选与发布,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取代了报纸的一部分职能。在这种情况下也不难看出今天报纸的衰退不单单是技术的冲击,也有信息生产方面的劣势,报纸问题意识的匮乏其实比技术上的落后来得更早。长久以来,报纸一直自诩“内容为王”,忽视了新闻生产流程正在发生变化,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报纸的信息生产愈加封锁生产流程,愈加保守而不是开放,与如今新媒体时代用户交互性理念完全背离,现在看到的情况就是报纸已经脱离信息生产的上游,不再作为盈利中心,慢慢地衰落下去。报团也许被拆解,回到单个报纸的存活状态,用小舢板捆绑成的报业航母,将回到小舢板的原始状态,报团战略可能就此告终,由于脱离了信息生产上游,报业集团无法盈利,自然不能再进行新闻垄断。
由此看来,中国报纸领域的新闻传媒垄断集团前景堪忧,至于其他新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前景还有待观察,毕竟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有特殊性的。
[1]李良荣,林晖.垄断•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当代中国新闻媒介集团化趋向透析[J].新闻大学(夏季刊),1999(2):5-10.
[2]袁雷.国际新闻传播的垄断与反垄断[J].新闻记者,2009(11):30.
[3]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1-219.
G210
A
1674-8883(2016)09-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