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探究

2016-03-01 07:39毛玉洁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真实性受众

毛玉洁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67)



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的真实性探究

毛玉洁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0067)

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的传播特点导致新闻传播内容鱼龙混杂,真实性难以甄别。网络中新闻的传播大都是“病毒式”扩散,且由于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巨大的影响力,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更加重要。本文将从网络中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入手分析,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新闻真实性;把关人;媒介素养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是新闻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在传播过程中,部分网络新闻在新闻发酵的时候连最基本的“采访阶段”都会缺失,这确实引人深思。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卫明认为,网络从来都不是法外之地,虚假内容的发布,基于虚假内容不加甄别而渲染社会情绪,损害的是社会的公信力,突破的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在互联网环境下,受众的广泛性以及爆炸式的传播方式,使得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更加重要。

一、互联网环境下,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互联网中的新闻发布者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传统媒体人转行至网络媒体;二是网络媒体的扩张吸收了部分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媒体人;三是源于广大网民的“草根记者”。互联网中新闻发布者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使得其发布的新闻质量也良莠不齐。此外,网络环境下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往往陷入一个抢新闻的误区,不经考证的速成品新闻屡见不鲜。为了提高阅读量,“标题党”使用极尽夸张的字眼误导受众,极大地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为了引起读者共鸣,新闻发布者捕风捉影,在新闻中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甚至助推网络暴力的滋生。

从网络中的新闻传播机制来看,造成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内部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网络中的大部分新闻发布机构处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下,吸引受众的关注才能赢得利润、维持运转。这就使他们在选择新闻时用蓄意制造“噱头”来博得版面,从而逐渐脱离了新闻的本质。而缺乏内部考核机制,只一味地迎合受众,则会使新闻陷入“媚俗”的漩涡,从而影响新闻的真实性。二是网络新闻的外部监管机制不够健全。首先,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追究责任非常困难,即便知道是虚假信息,也很难立即找出源头进行管制;此外,我国也尚未形成监管网络的法律条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互联网新闻从业人员游走在道德与伦理的边缘。其次,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都可以自由地发布新闻,就像一个新闻的自由市场,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把关人”的缺失。当下,网络新闻媒体的采访权并未完全放开,相关媒体在转载新闻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往往会省去事实调查、细节核对等重要环节,导致新闻的真实性严重缺失。

受众媒介素养较低也成为虚假新闻的助推器。在互联网环境下,接近事情真相越来越困难,受众在碎片化的信息中逐渐失去了判断力,越来越趋向于“乌合之众”。一方面,受众缺乏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力,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导致新闻失真现象的泛滥,一些偷拍、偷录的行为不仅侵犯了被采访者的权利,而且还很容易误导受众;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与虚拟性给了网民释放“本我”的场所,大多时候网民只挑取自己感兴趣或者跟自己相关的信息进行浏览,这就使得受众的同理心很强,容易冲动,进而助推虚假新闻的传播,再加之现实生活的压力,虚假新闻在网民宣泄情绪的“狂欢”中得以传播。

二、互联网环境下,应对虚假新闻的策略

互联网环境下,虚假新闻的应对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新闻的发布者,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加强新闻记者培训、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等,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新闻的发布。同时,网络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不能陷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怪圈,新闻媒体要努力成为社会的监督者与瞭望者。另外,新闻从业者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树立自身的职业道德准则。

二是新闻的传播机制,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严格的把关制度。第一个层面是技术层面,对于网络中许多虚假的图片、信息,专业人士可以辨别真伪,但是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却是真假难辨。因此,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自动甄别部分虚假信息,对其进行直接排除,也可以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新闻的甄别工作。第二个层面是新闻媒体内部的把关,媒体内部同样要建立严格的把关制度,不能被利益驱使,更不能为了追求新闻的“新”而忽略了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查。第三个层面是国家相关部门的把关。一方面,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新闻的责任认定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要加大传播虚假新闻的惩戒力度,提高虚假新闻的传播成本。

三是对受众的引导,互联网中受众的“乌合之众”特征体现得更为明显,在网络环境下很容易被人误导、利用。在互联网环境下,加强对受众的积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受众的不理智情绪大都源于新闻本身的模糊性,这就需要权威机构建立透明的新闻机制,让受众了解事情的细节与始末,还可以利用网络中的舆论领袖对舆论进行正面引导。但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培养受众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让受众积极参与举报虚假新闻活动的方式,逐渐培养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热情与社会责任感。

我国网民数量逐年攀升,加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具有爆炸式传播的能力,任何微不足道的虚假新闻都可能触动受众敏感的神经,进而演变成一场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事件。互联网环境中,只有国家、媒体、社会等多方的努力,才能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1]黄慧.论网络媒体中新闻的真实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4(21):49.

[2]屠荣根.论网络舆论对新闻真实性的“双面放大”效应[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11):46-47.

[3]计方胜.论新闻真实性的三重内涵[J].新闻记者,2010(01):59-61.

[4]曹成立.网络环境下新闻真实性探究[J].现代试听,2011(3):19-21.

[5]张千山.网络新闻真实性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1(9):115-118.

[6]姜雪莹.以“马航MH370失联”为例新媒体时代新闻的真实性[J].赤子,2014(02):356-357.

[7]胡文江.“沪女逃离”翻转网媒集体沦陷[DB/OL].荆楚网,2016-2-19.

G210

A

1674-8883(2016)09-0096-01

毛玉洁,女,重庆工商大学广告学硕士。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真实性受众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净化网络媒体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初探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广告的真实性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