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竹
(黑龙江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卫报》数字化转型探析
杨雨竹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全球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进行了数字化改革,开发自己的新媒体产品,其中也包括英国老牌纸媒《卫报》。本文主要介绍了《卫报》的数字化转型历程,包括其“开放”策略和对数据新闻的实践,最后展示了《卫报》数字化发展的新动态。
《卫报》;数据新闻;“开放新闻”
创刊于1821年的《卫报》距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一起被称为英国三大报。该报侧重于对国际新闻的报道,并且善于撰写分析性专题报道和评论。作为一份独立严肃的主流大报,《卫报》主要定位于高端市场,读者群主要为政界人士、知识分子和白领。由于对国际问题一贯持“独立”态度,且政治观点比较自由民主,因此一直颇受年轻读者的青睐,在欧洲知识界和年轻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作为英国的老牌纸媒,在目前席卷全球的媒体融合浪潮之下,《卫报》成绩抢眼、表现不俗,成为业内公认的传统媒体与新技术完美兼容的典范和先锋。面对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和不断变革的传媒生态格局,《卫报》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不仅快速地意识到了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危险和挑战,而且准确、及时地把握住了新媒体背后潜在的机遇,成为一众国际媒体中的佼佼者。
在全球多家较早投身于媒体融合转型的新闻媒体中,《卫报》的数字化改革战略被认为是目前“最彻底、最开放的数字化转型”,具备公认的顶尖水准。早在2006年6月13日,《卫报》就提出了“网络优先”的媒体报道策略,要求该报发布的所有稿件都要网络优先,在网络上发布过后才会在纸质版本上刊登。这一举措率先打破了传统媒体仅仅是把报纸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的惯常做法和僵化局面,而是直接以新闻网站的利益和需求为出发点。之后,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移动端应用等多种数字平台的不断发展,《卫报》又将“网络优先”的策略调整为“数字优先”。
《卫报》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其实就是“开放”二字,并且在转型的过程中选择了最彻底的开放路径:既向公众全面开放了评论、数据库和技术平台,还向公众开放了报道的流程,鼓励并号召公众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来。这种“开放”的策略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卫报》的“开放”历程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步是“开放评论平台”。在2006年提出“网络优先”策略后,《卫报》在发布网络新闻时会设置各种新鲜议题,然后开放给受众,让受众进行评论。通过把分析文章内容和评论的技术平台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紧接着是“开放数据平台”。2009年,《卫报》向用户开放了包括世界各国政府、NGO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一系列数据库的链接和搜索,并且可供下载。通过使用这些数据库,用户可以寻找到新闻的数据源头,甚至从中挖掘出被媒体报道隐瞒或忽略的信息。《卫报》为此还专门设立了“数据商店”,不仅提供生产数据新闻所需要的一系列辅助工具,还为用户准备了相关的培训教程。例如,如何使用Google、Fusion、Tables等免费的数据操作软件。此外,还利用游戏或比赛等一系列互动方式吸引用户参与。
第三步则是“开放技术平台”。2010年,《卫报》向第三方开放了自己的技术平台授权。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即使没有庞大的硬件和雄厚的技术投资也可以进行创业;而第三方一旦使用了《卫报》的平台,《卫报》作为平台提供商就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流量,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由于《卫报》提供的开放的接口都是有广告的,因此使用接口的第三方越多,广告传播的范围就越广。也就是说,《卫报》通过开放技术平台换取了用户规模的增长和在线广告的扩张,与第三方实现了双赢。
第四步就是2011年之后逐步推进的“开放新闻”。所谓开放新闻,就是指通过与读者在网络或是一些应用平台上进行交流,把报道从选题、策划到实际的编辑、制作等一系列过程统统开放给公众,让公众参与到报道中来。以开放报道选题这一方面为例,《卫报》在2011年10月进行了“开放编辑部”的活动,在Twitter和网站上向公众开放了编辑部提供的各项新闻选题,然后依据公众的讨论情况,最终确定报纸的选题。而在开放报道渠道的部分,只要是网民在《卫报》官方网站或是Twitter、Face book等社交平台下发布的回复和评论,都可能被纳入《卫报》的正式报道内容里。
“开放新闻”的核心在于和受众进行全面充分的信息交流。通过向公众开放新闻的选题和整体报道过程,一方面使《卫报》能锁定受众的关注焦点,提供更贴近受众兴趣的报道内容;另一方面,公众的参与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报纸自身的预设和倾向性对报道造成的束缚,使新闻内容能够更加独立客观、全面公正的呈现。同时,“开放新闻”这种方式还使《卫报》节约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成本,通过对各个开放媒体平台上网民的讨论和回复进行整理与分析,从单向传输的信息提供者转型为具备组织和引导功能的内容生产商,在获得新鲜、及时的第一手资料的同时还省时省力。
《卫报》这种“开放”的策略不仅重塑了媒体平台上的传受关系,而且促使其自身成长为“数据新闻”的探路者和领头人。早在2009年,《卫报》就开设了自己的“数据博客”,成为全球范围内最早涉足数据新闻的传统媒体之一,这一举动也可以说是数据新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数据博客”从2009年1月设立起,一直持续到2013年5月。期间共制作并发布了各类数据新闻共计2500多篇,其中既包括政治、经济、灾难等比较严肃的内容,还涉及时尚、文化、科技等领域。根据不同的内容,“数据博客”采用了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数据展示形式,如图表、地图和各式互动效果图等。目前,“数据博客”已升级为《卫报》网站上专门的“数据频道”。
《卫报》在数据新闻这一领域的表现着实抢眼。不但成为业内第一家以受众联合提供的内容为核心内容来源之一的媒体,而且也成为首家自主自发向数据分享型公共平台转型的媒体,并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和肯定。《卫报》制作并发布的关于“英国政府各部门开支状况”的报告和有关维基解密事件的报道帮助其获得了2011年度的“奈特-班腾奖”提名。2012年,展示伦敦骚乱的一系列报道让《卫报》斩获了由谷歌和GEN(Global Editors Networks)联合授予并颁发的首届“数据新闻奖”。2014年4月,《卫报》更是凭借其对于“棱镜门”的相关报道与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共同分享了普利策新闻奖中含金量最高、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大奖。以上这些实践和获得的荣誉都是对《卫报》成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有力证明。
尤其是关于2011年伦敦骚乱的系列报道,堪称“开放新闻”与数据新闻结合的典范。在这一报道中,《卫报》运用了可视化的技术手段,先在地图上标示出发生骚乱的地点,然后通过热力图的方式,用不同颜色的色块对各地的经济指标进行标注,清楚直观地展现出骚乱的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卫报》数据新闻团队从Twitter上抓取并分析了有关伦敦骚乱的260多万条信息,对谣言传播的路径和趋势进行了研究,并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撰写了一本用数据解读骚乱的小册子,名为《解读骚乱》,其不仅具有实践意义,还创造了学术价值。
依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卫报》的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2012年,《卫报》的媒体排名从全英第九跃升至全英第一;2013年,《卫报》的全年数字营收值为11700万美元,与2012年的9200万美元相比增长了近25%;2014年,《卫报》的电子版受众数量与纸质版受众数量相比,翻了15倍还要多。2015年1月~11月,《卫报》网站PC端全球流量增长20%。
在如今的移动化大势下,《卫报》网站的PC端流量居然做到了“逆势增长”。于是,趁热打铁的《卫报》于近日上线了全新的国际版主页,希望能够保持目前持续走高的态势,吸引更多的流量。
《卫报》目前在其网站的PC端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措施:一是运用《卫报》自主开发的新闻分析工具Ophan,对首页上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主页文章的选择提供建议;二是建立了多终端脱机内容消费体验系统,支持离线游戏和阅读;三是对主页素材的自动筛选,为读者提供最为精准到位的信息;四是采用便捷简单的内容输出管理系统,实现首页内容的实时同步。对于传统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来说,“发表”通常也就意味着一篇报道的完结;但对于新媒体而言,发表恰恰才是这篇报道生命的开始。
在目前“网站首页”式微的状况下,虽然《卫报》PC端流量数据的上涨并不能使目前坚守PC端的媒体网站彻底走出困顿的局面,但是《卫报》对于数据分析、内容管理等技术的创新和运用,针对不同平台和终端对于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处理和个性化设置都值得我们学习。
G210.7
A
1674-8883(2016)09-00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