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成风化人”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016-03-01 08:40王小敏
西部学刊(新闻与传播) 2016年5期

吕 艺 王小敏



试论“成风化人”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吕 艺 王小敏

摘要: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3家中央新闻单位调研之后,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之一。本文依据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等讲话内容,结合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从把握新闻生产规律、统一党性和人民性、应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等方面入手,重点论述我国媒体应当如何进一步增强新闻传播活动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以便更好地发挥舆论工作的教化引导作用,从而实现新闻传播活动凝聚人心的目标。

关键词:成风化人;新闻规律;报道方法;人民需要

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

在这48字的概括中,“成风化人”不仅是对新闻传播活动本质特点的提炼,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更是对包括我国主流媒体在内所有媒体如何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方法指引,值得深入体味。我们以为,所谓“成风”,应指树立新风、形成风范、引领风尚之意;而“化人”,则主要是强调新闻传播活动及其作品,必须遵从新闻传播规律,注重运用和创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传播方法,使得我们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实现有效且有力的指导和教化作用。

新闻传播及其舆论引导,不同于一般的政策宣传和理论教育,不能“成风化人”,则难以“凝心聚力”。因此在新闻传播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形成“成风”范式,增强“化人”效果,是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和有效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成风”范式的理论指导及规律遵循

新闻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促进其良性发展,既不能违背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更不能离开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我国,党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论指导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从建党初期“共产党人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群众性思想,到抗战胜利后的“反客里空”运动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实践思想,再到建国后提倡“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其应有作用。2002年以来,我党又提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2011年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走转改”活动,再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讲话,我国新闻传播活动的理论指导始终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脚步与时俱进。依据这些理论总结和实践指导,我们以为,形成良好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风范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实践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然涉及较多的历史上的观念和事件。”所以在体系上,它既包含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又包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规范和具体要求,而在我国,则由于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而得以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因此,在我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基本观念和操作指南。尤其是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更应该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地位,发挥其在舆论监督与自我监督、正面宣传与追求实事求是、舆论导向与反映群众心声以及评判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标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如习总书记在今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原则、遵循新闻规律是相统一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者童兵教授去年在给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子讲课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以人为本为新闻工作的最高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最高执政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陈力丹教授也指出,“纵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历程,便会看到一条发展线索:坚持新闻和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与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律应该是一致的,坚持党性原则需要建立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之上,违背规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科学发展观是相悖的,也不能说坚持了党性原则”。可见,只有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定位,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才能更好地指导新闻传播活动形成正面宣传、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的“成风”范式。

(二)切实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新闻传播的规律主要包括报道新闻事实必须遵循真实、客观、准确、全面、时效等要求,同时要基于新闻信息传播的属性特点,借助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悦读”性以彰显新闻作品的价值,以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攻坚克难阶段,面临着复杂、多变、曲折的社会发展问题,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分化差异明显等特殊国情和社情,更需要根据新闻传播规律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有效传播。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舆论事业在“宣传”还是“传播”问题上备受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媒体的党性原则与政治宣传联系紧密,另一方面由于国情的复杂和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相对滞后,新闻规律的运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播效果长时间未能完全满足广大受众的实际需要。“新闻的内在的一般规律,党报又必须遵循。而党报所要遵循的特殊规律与新闻的内在的一般规律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两种规律是吻合的,有时似乎并不完全一致,这就给党报的运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的解决是党报规律与新闻规律不断重合的过程,也是党和国家舆论工作从“新闻宣传”到“新闻传播”的巨大转变。

随着对新闻属性的深化认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越来越遵循新闻自身规律,“宣传”意味逐渐降低,“传播”意识慢慢加强。“这种重要变化促进了新闻事业在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服务社会和产业经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把握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受众需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以团结稳定、正面宣传、服务群众为方针,展示社会多样性的同时,传递社会发展正能量,积极弘扬社会主旋律,才能形成新闻传播的正面示范。

(三)实践媒体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既体现着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也是党和国家媒体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中,本是长期坚持的基本观点。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的1947年1月11日,我党在重庆国统区办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刊发题为《检讨和勉励——读者意见总结》的编辑部文章,文中写道:“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人民的政党,它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一切政策是完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因此,《新华日报》也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就是说,《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新华日报》的党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的最高度的党性,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斗争,最大限度的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动。”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党中央明确批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

上世纪80年代前后,在反思“文革”的过程中,“人民性”被一些人曲解使用,以人民性为旗号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认为“党有时也会犯错误”,而人民永远正确,以此反对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的性质,企图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性遂成为了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

习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重提党性与人民性关系问题,他指出:“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本来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现在反倒成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对此,他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他还指出,做好新闻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党和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充分说明,党性和人民性具有一致性和统一性。党性是立足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是针对全体人民,虽然两者属于不同范畴,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两者的关系是意识形态领域导向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宣传舆论工作和新闻传播活动才能有明确的方向、稳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新闻理念。

“从宣传思想工作特质来分析,只有坚持党性,宣传思想工作才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只有坚持人民性,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才能反映人民心声、直面大众关切。”新闻传播活动必须统一党性和人民性,既坚持党的领导,又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同时还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既要需要坚持党对媒体工作的指导,又要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引导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政治正确和人民满意的新闻作品。

在新闻示范方面,有机统一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整体与典型、大政与细节、发展与稳定等内容,让新闻传播活动既担负起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政策主张的职责、当好“播放器”,又履行反映人民心声的职能、当好“收音机”。

二、实现“化人”效果的基本原则及报道方法

“成风”范式可谓新闻传播的基础和指导,而“化人”才是新闻传播价值和效果的最终体现。随着媒介融合不断进行,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自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等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机制、发布平台和影响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传播活动如何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就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实际挑战。

针对当前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和困难,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新形势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为旨归,在选题视角和报道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方法的创新要以新闻接受者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他们为报道核心来发掘新闻报道素材、角度以及富有创意性的报道形式,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不论是报道时政公共新闻、社会民生新闻,还是其他传播活动,都应该在新闻观念中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观,采用大局观与平民化相结合的报道视角,提升新闻传播活动的真实性与贴近性;同时还要创新传播方式和途径,增强成风化人的传播效果。

(一)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

“新闻是在满足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获知和决策需求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和价值,反映的是新闻传播和人类信息交流之间的关系。”新闻传播活动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重要的是形成沟通和交流,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反映群众的实际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好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定是符合新闻价值规律的,其“化人”效果应该体现在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上。

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成为发展的主线,满足人民需要是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他社会活动都应该服务于这条主线和这个目标。新闻传播活动作为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联接,更应该担负起助力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生活的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人民生活也需要正能量,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容应该服务于社会和大众,应与国家的建设成就和人民的切身利益相关联。既要贴近发展实际、贴近人民生活、贴近群众需求,又要走好群众路线,反映群众心声、解决群众诉求、回应群众期待。“在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态势下,要勇于正视和应对矛盾,善于分析、回答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就医就学、住房社保、食品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诚感人,集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华社时,鼓励记者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和宣传基层干部先进典型。随后他又在舆论座谈会上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只有这样,新闻传播活动才能更加真实,既有热点又有深度,既有时效性又有时代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真正实现新闻传播活动“化人”的影响和引导效果。

(二)创新方法,讲好故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特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尤其是在当下处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社会多元特性的形成,既为创新提供了最大的发展空间,也使得创新成为所有行业和领域不断发展的唯一途径。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新闻传播活动也必须及时创新方法、改良渠道并完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又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闻传播创新,不仅要适应内容分众化、受众差异化的传播趋势,还要推动媒介融合发展,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丰富多样,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时效性、贴近性、代表性和趣味性等有了进一步要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才能更好发挥新闻传播活动的“化人”效果,服务于社会发展。

发挥“化人”效果,还要在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同事还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实则就是要把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点,融合于鲜活而生动的故事性新闻叙述之中。对内,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故事中深切感受人物与事迹的典型性和先进性,形成感召和效仿的动力。对外,则是要让世界人民在故事中真切感受中国的进步及发展,以及中华传统文明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和价值,从而形成亲切感和向心力,利用新闻传播活动让全世界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看到正面的中国形象。

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013年举行的全党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2016年举行党的舆论工作座谈会,不论是习总书记8•19讲话,还是48字职责和使命,在精神内核和指导原则方面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都是新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指导,并将深刻地影响宣传和舆论工作的内容与形式。要发挥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们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形成良好的“成风”示范;同时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创新方法手段,贴近人民需要,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最终实现“化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丁柏铨.党报与新闻规律[J].新闻界,1997(1).

[4]许海,唐远清.从新闻宣传到新闻传播[A].新闻学论集[C].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5]杨晓曼.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凝聚改革发展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3(22).

[6]孙延宁.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法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5(11).

[7]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吕艺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新闻系主任,王小敏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5-2-0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