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与道德行为的研究

2016-03-01 08:08王秀玮冀唐学院临床二部河北唐山063000冀唐学院人力资源部河北唐山063000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王秀玮 米 雪( 冀唐学院临床二部 河北唐山 063000;冀唐学院人力资源部 河北唐山 063000)



大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与道德行为的研究

王秀玮 米 雪
( 冀唐学院临床二部 河北唐山 063000;冀唐学院人力资源部 河北唐山 063000)

摘 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虽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着明确的认知,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做出与道德认知不相符的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提出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行为 自我效能感 道德认知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将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目前大学生群体道德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但是也不排除个别道德滑坡现象,例如:考试舞弊、缺乏公德、恶意欠费、玩弄感情、游戏人生等等。本文将“自我效能感”引入道德行为研究中,以期为解决大学生道德知行背离问题提供心理学依据,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一种新方法论,促进大学生道德知行统一发展。[1]

一、大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

依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道德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道德行为效能感是个体在执行某一道德行为前对自己能否完成该行为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完成该行为的主观感受。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对于自己完成道德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于完成道德行为所达到预期结果的期望;二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完成该行为的预期。例如,老师要求学生要做一名诚实的人,不能在考试中作弊。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那么他的道德行为效能感较高;反之,他的道德行为效能感较低。

二、大学生道德行为现状及其原因

1.目前大学生道德行为表现出以下特征:

2.强烈爱国热情下,却不愿意到“老、少、边、穷”的地方就业;

3.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却在考试、入党、评定贫困生、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作假;

4.遵守社会公德,却在教室里吃零食,在其他同学休息时大声喧哗;

5.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不愿费举手之劳,关掉长明灯。

大学生的种种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背离的现象背后隐藏着诸多原因:

从理论上来看,道德行为是由道德认知支配的行为,是道德认知内容的外化、客观化的过程。道德认知属于应然层面,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内化后的认知,具有普遍性;道德行为属于实然层面,是个体在道德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具有特殊性。“应然”不会自觉过渡到“实然”,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很多中介才能完成。正是由于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有发生背离现象的可能性。

从现实中看,学校德育工作还有很多不足,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社会上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对大学生道德行为产生负面影响,遇到摔倒的路人担心被讹不敢扶。如果道德冷漠成为社会主流,那么大学生也会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同化为道德冷漠的人;大学生还不够成熟,对自我和社会缺乏全面的、客观的认识,缺乏顽强的意志。

三、大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培养

1.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经验。

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会在不同程度影响自我效能感。学生进行道德活动时,成功的经验会让他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充满自信,提高道德行为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让他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能力产生怀疑,降低道德行为效能感,当再次面临道德行为选择时,就会选择容易完成的道德行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组织开展更多的活动,如为贫困边远山区的孩子捐赠衣物和学习用品、利用寒暑假进行支教、支医等社会实践、为身边的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送温暖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从而提高道德行为效能感。

2.以学生为榜样树立道德楷模。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渡过的。大学生群体各个成员在年龄、能力、经历、所处环境、接受的学校教育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学生群体中选择适当的学生作为道德模范,充分发挥他的可替代性学习作用,通过校园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体,采取班会、辩论会、宣讲报告等形式,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使其他学生以榜样作为自身学习的典范,对实现与榜样相同的目标充满信心,通过自身的努力,同样也能成为榜样,从而提高道德行为效能感。反之,和学生实际严重脱离的榜样,他的替代性经验的学习效果是有限的。因此要选择与学生实际贴近的典型人物与案例,才能切实发挥他的榜样作用。

3.言语劝导,多鼓励、少批评。

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通过言语劝导能够影响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人们被劝说能够胜任某项工作时,有能力出色地完成该项工作,那么他会在该项工作中投入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受到他们劝说的鼓励,则会战胜困难。

学生在遇到道德行为选择的困难处境时,老师应当及时给予正面的指引,对学生所选择的道德行为做出及时反馈,并监控整个行为过程,最后对该行为做出适当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离开父母在外求学,对老师具有高度的信赖心理,老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德育工作中,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惩罚。

4.指导学生进行恰当的自我归因。

归因是指个体对影响和决定自己行为和活动的看法,同时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做出的解释和推论[1]。行为成败的归因对人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可忽视归因对大学生道德效能感的作用。

大学生道德效能感越高,平常也越加注重自身道德能力的提升以及在实践中不惜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一归因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效能感高的学生容易将道德行为的成功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可控因素;道德行为效能感低的学生会将道德行为的成功归于偶然的机遇,将失败的原因归于外在的不可控因素。

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大学生在求知路上的同时,还要求善、求美,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把握德育工作规律,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董军强,李满林.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2):111-112.

猜你喜欢
自我效能感
我国研究型高校图书情报院系研究人员国际科研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实习教师自我效能与职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财会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管理建议研究
新课改下如何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