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中外媒体对疫情报道的侧重选择比较
——以人民网与《今日美国》对埃博拉病毒疫情的报道对比为例
李欣丽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089)
本文聚焦于2014年年初至2015年年初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疫情,主要分析中外媒体在持续报道该事件时的不同侧重点及特点,通过对比发现国内媒体在疫情报道方面的优劣。本文主要对比人民网与美国今日网在一年内对该事件的报道,并得出结论。
埃博拉;中外对比;人民网;疫情报道
“埃博拉”一词起源于西非一条河流的名称,该病毒疫情半个世纪前就曾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损失。2014年2月开始肆虐的这场疫情迅速地蔓延至整个西非、南非,覆盖面积之广、牵涉人群之多前所未有,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全球的媒体都在争相报道此次事件。中国与欧美世界不同的话语体系和疫情报道模式,使得两者的报道风格与侧重不尽相同。由于此次疫情并没有发生在中国,中国的报道力度相对较弱,需要更多地与国外媒体比较,总结出不足,从而为下次疫情报道提供经验。国内媒体在可视化、多样化报道形式方面,以及如何平衡报道负面影响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仍需要更多的探索。笔者认为,国内媒体对埃博拉的报道过于平淡,议程设置不够完善。
好的疫情报道应该能平衡报道量与恐慌的关系,这需要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总结比较,从而得出最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策略,提炼出最有益于民众的报道方针。
关于埃博拉与媒体报道的文献较少,原因主要在于:其一,距离该疫情结束时间较短,尚未有大量相关论文出现;其二,关于埃博拉的论文集中在生物医学等方面,传媒方面受到忽视。
从报纸的新闻版面来看,有文章具体分析了各个头版头条的通栏照片与标题的优劣。其中,美国重点强调了埃博拉病毒登临美国,在渐变的暗红色铺底的头版上使用了一张“飞天”一样飘逸的图案,这是显微镜下的埃博拉病毒。图片用得很小,但是在血一样暗红的底色上依然显得醒目。病毒图片的下方是几乎占满整个版面的、拟人化的大字标题:“我们就在这里住下来了。”用拟人化的手法达到震撼的效果,充分引起读者的重视。
第二个特点为头版的恐怖图片,采用的图片构图、光影都极其讲究,还原了前线的真实场景与人们的态度。严肃大报的恐怖图片和大众报纸的煽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从新闻思维的角度对比中美的报道,选题、素材、取材、立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西方记者敢于质疑权威,具有相当强的批判精神。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也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所以分析人民网的报道,可以算是分析《人民日报》等主流官方媒体的态度。
2014年上半年,疫情还未大规模爆发之前,相关的报道只有零星几篇,《塞内加尔为防“埃博拉”关闭与几内亚边界》等类似的报道见诸报纸和网络。这时的报道主要客观报道西非、南非的现状及各个世界组织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从7月份开始密集报道,标题千篇一律,客观简洁。7月之前与7月之后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别,但7月开始有其他的新闻内容开始生产,如新闻背景“之前就已经有过埃博拉疫情”、“台湾民众的十个不可不知”、“国内暂时没有病例”等。
8月份开始联系本地新闻,如“北京暂时没有发现,疾控中心已经培训到位”。紧随其后的,便是各地新闻开始报告疫情,同时也在安抚当地民众:深圳、乌鲁木齐等地均未发现埃博拉病毒的入侵。
埃博拉疫情和SARS、H1N1等传染病不同,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它并不符合贴近性,因此国内媒体很难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而埃博拉疫情的预防常识、防范工作是与每个人都相关的,媒体的责任就是将这些信息告知民众,完成科普、教育的基本职能。将疫情最新动态告知读者,同时预防方法、面对心态等,也需告知读者。《人民日报》仅仅把信息放在人民网上而不进行详细的解读,没能很好地完成基本职能。
《人民日报》作为机关报,虽然没有大版面对埃博拉疫情进行详解,但人民网却有足够的资源和受众。相比于国内其他都市报或者市场化媒体,人民网无需纯粹为了商业利益而追逐国内热点,应起到教化的作用,全面地报道埃博拉疫情。
要提出一个现成的指导传染病疫情报道中道德冲突的普遍模式不可能,但是一种情境伦理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来说,将有助于他们处理疫情报道中产生的诚信报道与社会责任之间的道德冲突。这种报道不是按照某种既定的冲突模式来处理疫情报道当中的道德问题,而是把道德放到具体的情景之中,综合分析后取舍。
我们将《今日美国》的网站与《人民日报》的网站作对比,比较在面对埃博拉疫情时,中美的大报网站各自做了怎样的不同努力。
《USA Today》,即《今日美国》,是美国唯一的彩色版全国性对开日报。若单从影响力来衡量报纸,《今日美国》算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对于埃博拉疫情,《今日美国》是从2014年10月初第一例埃博拉患者在美国被发现时开始集中大规模报道的。近两千篇报道与视频当中,超过一半都是集中在10月份。
此次的疫情报道中,美国的大国情怀也毫无疑问地展示出来。虽然美国没有刻意地进行国家形象的宣传,但它依旧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与援助。《今日美国》也提供了一个可供讨论的平台,探讨联合国的举措以及埃博拉疫情爆发并广泛传播的深层原因等。
赵松总结我国主流媒体对于埃博拉疫情的报道,主要呈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重视典型病例报道;第二,强调报道的客观化、数字化与直观化;第三,疾病防控新闻报道的国际化。
美国媒体则在运用各种报道元素方面技巧娴熟。尤其是美国本土发现首例埃博拉病毒后,报纸的头版头条用巨幅的照片展示了埃博拉病毒,颜色深红发暗,配上文字“Ebola’s closer to home”,令人不寒而栗,成功获得了读者的注意力。美国媒体报道典型病例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配图的强大掌控力。美国护士Nina Pham感染埃博拉并死亡,在美国民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恐慌也悄然蔓延。有猜测她养的宠物狗也感染了同样的病毒。《今日美国》在2014年10月21日中的报道标题为《Dallas nurse的狗,Bentley未患埃博拉》。
Nina Pham的生活照中,她的狗亲吻她的脸。一方面勾起读者对于英年早逝的Nina Pham的惋惜;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为Bentley感到庆幸。照片的温馨与埃博拉病毒的冷酷相对比,让人不胜唏嘘。
国外媒体更注重报道形式的突破。人民网上的报道主要为客观事件的报道,除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外,一部分的背景资料,一部分的国家领导人发言,即构成报道的全部。而《今日美国》则开辟了更多样的报道形式,如小测试等,通过八道在线测试题目来测试参与者对于埃博拉病毒的了解程度,并且在提交后立马显示正确率和正确答案,完成知识的双重强调。
通过对人民网与《今日美国》网络版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疫情报道的本土化或是拓展国际视野,最终目的都是向读者展示即时、精确、有效的信息,以完成媒介的四大功能。
从《今日美国》长达10个月的报道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改进点:
第一,完善报道形式,突破原有的框架限制。新闻报道除了必须囊括三要素之外,更需要探索新形式。问答式、3D还原式、图解式等都可以进行新的探索。
第二,各个报道元素的有效利用。新闻的标题、配图等都是吸引观众目光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三,总结经验。综合国内几次大型的病疫报道,从SARS的反应过激到埃博拉的反应过淡,形成方法论,用以指导接下来不可避免的大型病疫。
[1]郭建良.埃博拉恐慌——美国和法国报纸埃博拉疫情图片报道一瞥[J].新闻记者,2014(3):92-96.
[2]沈宏宇.从新闻思维入手探讨中美新闻视角的省略化选择——以中美埃博拉病毒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6):215-216.
[3]苏珊,柳昊.网络甲流疫情报道对网民恐慌心理的影响初探[J].今传媒,2010(10):36-37.
[4]陈平.诚实原则与传播责任:疫情报道当中的道德冲突[J].新闻传播,2010(4):36-37.
[5]张燕.埃博拉疫情爆发和防控中的“道德两难”和伦理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5(1):128-133.
G212
A
1674-8883(2016)09-00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