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潮涌之江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巡礼

2016-03-01 02:09浙江省政府参事调研组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44期
关键词:小镇特色人才

■浙江省政府参事调研组/文

特色小镇潮涌之江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巡礼

■浙江省政府参事调研组/文

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招,是浙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一大决择。最近,笔者通过对浙江部分特色小镇的调研,耳闻目睹了近两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国家、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建设特色小镇,思路明确、目标高远,举措得当、推进稳健。

一、浙江特色小镇建设蓬勃发展,成效初显

浙江将用3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省级特色小镇,迄今已创建79个特色小镇,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101多亿,集聚各类企业3.7万家,引进“双创”人才1.6万人。全省特色小镇建设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逐浪弄潮、独领风骚,方兴未艾、风景独好,成为展示浙江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一张金名片。

(一) 特色小镇成为加快新兴产业振兴发展的新推手

产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浙江主要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撑全省未来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短短两年实践,证明对促进地方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集聚高端要素,使之在构建小镇大产业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大有作为。例如,坐落于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余杭“梦想小镇”,锁定以互联网产业和现代科技服务业两大产业,聚焦的信息经济、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产业快速壮大,主要指标超常规超预期增长,2015年仅重点建设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39多亿元,税收104多亿元,分别增长54.4%和58.9%;计划通过三年培育,形成创业项目2000个和资产管理规模达1000亿元的世界级互联网高地。更有定位为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不断续写财富的美丽传奇,俨然跻身世界金融版图,占地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已有1000多家金融投资机构,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800亿元,税收10.1亿元,同比增长200%;刚刚过去的G20杭州峰会上,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西湖,对基金小镇评头品足、刮目相看;2016年1 1月7日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在杭揭开帷幕,成为世界瞩目的金融创新焦点!

坐落于钱塘江畔的西湖“云栖小镇”,是全省首批十个示范特色小镇之一,它在原传统工业园区基础上腾笼换鸟建成,在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等富有创新精神和情怀的创客运作下,致力于创建中国未来创新第一镇,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为核心产业,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高端新兴产业及全新产业生态,如今在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集涉云企业332家,并集聚了一批国内云计算等领域顶尖人才为领军的创新团队,催生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云计算峰会,建成了国际一流的民办型大学——西湖大学。又如,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富阳“硅谷小镇”,以“有核无边、辐射带动”理念高标准、高质量、高起点筹建,引进入驻企业200多家,聚合了一批重量级新兴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元,5年内预计产值200亿元;已实现主营业收入23.3亿元,同比增长666%。台州路桥的“沃尔沃小镇”作为浙江唯一一个汽车装备制造小镇,是年产达20万辆整车的吉利沃尔沃生产基地,其工艺制造和产业优化配置代表了当今全球最先进水平,世界一流的乘用车和中高端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研发将在这里矗立新的标杆!

(二)特色小镇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欲使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立镇、强镇、富镇,须紧紧围绕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兴起,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善于有效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有效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衢州是一个重化工业产业结构特别明显的地区,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促进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是亟待破解之题,衢州“循环经济小镇”为其解了结、觅了径。这一立足于建成中国首个具有自主循环型特色环保产业的特色小镇,主攻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巨化集团引进国内外高新企业34家(包括23家外氟硅产业的优质企业),建成了国内产业链最长的锂电池产业基地;还引进国外投资规模最大、历史上最大外资项目,即总投资70亿元的韩国晓星工业园项目。仅一年时间,筹建项目86个,总投资217亿元,年营总收入将达300亿元,利税20亿元,同时可接待游客55万人次。

力争打造全国乃至全球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杭州下城“跨贸小镇”,18个月就完成固定投资近30亿元;引进跨境电商相关企业160家,累计进出口包裹达9000万个,价值36亿元人民币;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新型跨境电商企业1000家,实现进出口贸易200亿元,年旅游人次30万、旅游收入2亿元,创造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3万个。再如,正在紧锣密鼓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湖州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秉承“做产业、做城市、做科技”的思路,初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商务配套一流、高端人才聚集、生态环境优越、绿色休闲宜居且有鲜明科技特色的小镇;26幢产业大楼拔地而起,映入眼帘好似浦东、滨江;同时完成投资额40亿元,累计产值45.1亿元,税收同比增长122%,地理信息小镇助推了县域经济的跨跃式超前发展。

(三)特色小镇成为集聚两创人才的新高地

特色小镇建设顺应了国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为争创小镇人才最优生态,浙江各地纷纷建立畅通便捷的人才线上线下服务平台,重点引进各类领军人物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以事业和平台集聚人才,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如,被授予浙江省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的“云栖小镇”,始终将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作为头等要事,集聚起中国云计算领域领军人物王坚、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国家千人计划联谊会副会长张辉、阿里云总裁胡晓明等国内顶尖人才,一批相关领域高技能人才接踵而来。

建设目标为国际一流的物联网产业和应用示范区的杭州滨江“物联网小镇”,围绕打造国内物联网产业高地,依托入驻投产的吉利集团、海康威视、正泰等优势产业项目,两年集聚高端技能人才2.5万人,其中国家千人专家、海归人才3900人。在浙江示范性较强的“梦想小镇”之所以成为区域的重要增长极,关键是受益于“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策略,已累计引进人才1900人,其中“国千”93名,“省千”118名,成为全省高层次人才最密集、增长最快的人才特区。还有,安吉“两山”创客小镇、萧山信息港小镇、江干丁兰智慧小镇、富阳硅谷小镇、建德航空小镇、良渚梦栖小镇、上虞E游小镇、苍南台商小镇等围绕引才引智亦各有妙方绝招。

二、特色小镇建设中亟需重视的几个问题

经济转型升级是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的课题,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随着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亟待通过转型升级来发掘新需求和引领新的发展方向,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实践佐证是一条有效途径。特色小镇建设是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必然有成长中的烦脑和困惑,从浙江等地情况来看,有以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基础还不够扎实。一些小镇入驻企业数量偏少,且规模不大又多为产业链的低端,既缺乏知名度高、带动性好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也缺乏科技研类高端型企业。有些小镇工程项目未及到位,导致基础保障薄弱、开发进程缓慢、创新发展乏力和吸引招商难等问题。受当前国内外经济态势影响,一些经济实体、尤其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有些初创型企业产业化程度低,在短时间难以形成一定经济体量和规模,企业效益普遍低于预期,对投资创业意愿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和降温。

二是同质化竞争压力比较大。同一项目、同一产品、甚至同类同名小镇,不仅省内同步上,省外也是竞相上,存在多头同做、重复筹建、无序竞争的情况,如金融小镇、健康小镇、航空小镇、互联网小镇、信息经济小镇等,由此似有特色难成、效益难好、前景难测之忧。如近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增长迅猛,北京、广东等10多个城市纷纷兴建地理信息产业基地,入驻德清县的地理信息小镇尽管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错位发展战略,多项产品独占鳌头、抢占高点,但还是面临竞争激烈和挑战屡屡的巨大压力。

三是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功能等释放不足。产业的做大、做强,产业功能的发挥、发展,须建立在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之上。多数特色小镇,不出几载就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和小镇雏型,但因各地财力物力、交通基础等硬件支撑上的不同不一,在筹建人才公寓、医院学校、公园娱乐和体育休闲等创客生活所必需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造成一定的创业易、生活难和生态诱人、环境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生活气息的不够浓厚、不太理想,产业功能需衍生的文化功能、旅游功能、社区功能等诸功能的释放受到一定影响,进而不利于主打产业的发展壮大、产业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是小镇的规划布局尚需科学规范。一些小镇、尤其是特殊类小镇建设在规划设计上尚缺乏指导和借鉴,致使顶层设计欠科学、发展远景久周全,导致在“产、城、人、文”的有机融合上显得不足,在营造“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上有一定偏颇。个别地方对建设特色小镇理念认识有片面,思想冲动、行动盲目,不从实际实情和资源禀赋出发,一味主张“有条件要上、无条件也要上”,需警戒一哄而上和千镇一面之苗头,避免出现劳命伤财的“空壳小镇”“撒钱小镇”“作秀小镇”。

三、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好艄公善借八面风”。今年以来,中央层面相继出台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多次提到浙江的小镇建设;国家住建部最近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新形势下,深入贯彻中央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的工作部署,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两富两美”浙江建设,须“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要求,把加快建设特色小镇作为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抓手,让浙江的特色小镇更上层楼并成为未来的创新中心,为全国美丽特色小镇建设当好领头雁、排头兵。

特色小镇建设须注重特色活力和人文涵养。特色小镇要在“特”字上做足做好文章。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和“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三生融合”的建设理念,须进一步做好整体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工作,指导和鼓励各地小镇发展建立在以产业为依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做好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努力体现区域差异性,积极提倡形态多样性,不断彰显独特魅力;坚持稳中求进、均衡推进,切实防止照搬照抄、“东施效颦”、千镇一面。

确保形态上的特色小镇成为产业上的大镇、城建上的名镇、聚才上的重镇、文化上的强镇,最终要靠人、靠文化。如,闻名全球的法国巴比松小镇,自1850年来,卢梭、科洛、米勒等大批画家先后入驻才逐渐形成以“巴比松七君子”为代表的艺术群体和巴比松画派。时下我们的特色小镇声名还不甚响,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影响力的文化人和“最强的大脑”,可参照巴比松小镇和中国古代村落的乡绅文化,寻找和培育适宜于特色小镇的新乡绅,如吸引本地的知识文人和在外做事的成功文化人士,来充任小镇建设的经济顾问、文化参事等。

特色小镇建设须强化要素支撑和政策扶持。破解发展难题,扶植特色优势,确保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主要得靠小镇自己创新打造,但也需有政策的强力支持。一要加强智力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筑巢难引凤是当前一些小镇一大困惑,高端人才稀缺、专业人才不足导致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总量与小镇发展要求还不相匹配,不利于自主创新能量的提升和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运用与孵化。尽管各地纷纷出台人才政策,但往往是“撒胡椒面”式或是“普通粮票”法,这能吸引一般的年轻创客,可难以吸引大师型、特殊型、领袖型人才,难以形成多层次、复合式、高效能的人才“众创空间”。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以大手笔人才新政来招才引智,建立健全小镇人才激励机制,大胆让一些离退休的高知和文化人士充任小镇“诸葛亮”,似可视情设立特色小镇人才协会和特色小镇建设咨询委或院士专家工作站。二要增强创新驱动。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营造激发企业家活力的创新环境,大力孵育更多创新主体,吸引富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或研发中心落户小镇;倡导支持与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多为小镇提供科研技艺和排忧解难服务;着眼厚植双创沃土、助圆创业好梦,协调有关高校院所,增设培养特色小镇急需人才的专门学课。三要强化要素保障。各地在推进小镇建设上遇到诸如资金、技术、土地等保障问题,尽管已有相关政策,但一些特殊情况尚需特别政策,比如,为解决一些小镇的特殊困难,要出台特色小镇专项资金补助办法。小镇建设要力争节约集约用地,更多利用低丘缓坡山地、滩涂资源和存量建设用地;但对利用留用地发展新兴产业的项目及其建设主体需有扶持政策,对老园区或老厂房转型升级的改造要鼓励支持,对小镇个性化设计和改造最好列入新型城市化范畴。时下,各地特色小镇的人才住房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亟需有关部门统筹协调解决。四要增添安全满意度。浙江是全国最安全区域之一,鉴于特色小镇大都处于城郊结合部或边远山野,须切实做好小镇建设中的安全防范,特别要做好创业人员安保防护工作;同时,一些旅游功能强的小镇,其安全生产、工艺保密及游客人身安全须加以重视;还有,小镇实现智慧化、封闭化管理,需限制无关人员进出,如何更好释放小镇旅游功能也是需要研究破解的课题。

特色小镇建设须完善考查机制和有效服务。“法无禁止即可为”。推进全新的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勇于创新,努力打造体制机制灵活、新兴产业集聚、传统产业升级、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并可作全省乃至全国示范引领的美丽特色小镇。一要建立健全特色小镇考核办法。各特色小镇由于原有产业基础不同、创建时间不同,其考核评价的基础不一致,现行考核办法及指标的科学性不够强,似乎“一刀切”。因各小镇产业定位不同,按照同一指标体系进行考核缺乏有效性和公平性,须综合各方意见予以完善,如加大增量经济指标考查的比重,增加当年新入驻企业数、新增融资企业数及融资规模、新增企业税收及增长率等;视不同小镇的所处阶段、产业定位制定个性化的考核标准,对非传统产业门类的小镇增加适用于新兴产业的考核指标;同时,可适当延长小镇建设时间,防止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二要简化重点项目建设审批流程。须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减少行政干预,特别是加大为初创期企业和创业者的服务力度。一些小镇建设主体反映,一些需上级审批验收项目耗时过长,特别是涉及指标调整(如留用地项目审批和验收)更如此,应简化相关手续,开辟绿色通道。三要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特色小镇自身的发展能力应当很强,同时要在市场竞争中葆有优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引领、创业者主体”的运作方式,须营造更加公平、开放和宽松的市场营商环境,以“店小二”精神和“菜单式”开展精准服务;为弥补政府监管和服务不足并增强其内生动力、激发潜力,需积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为入驻企业提供诸如要素保障、法律咨询、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专业性中介服务。四要用好互联网强化市场对接。“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围绕“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如何乘势并借力在乌镇赓续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成果,让互联网科技使特色小镇更智慧,成为小镇创新发展的助推器,需要主管部门加强这方面的统筹和助力。乘国家政策利好和天时地理之机,各个特色小镇正如虎添翼、扬帆起航,新兴产业将生产大量新产品、好商品。但据小镇一些企业反映,不少产品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本地销售大不及域外,主管部门需加强指导和监管,打通市场渠道并开放购销平台,让特色小镇质好价优的产品大行其市、大获其利、大振其名!

调研组成员:

桑士达(执笔)、徐金才、姚升厚、方泉尧、袁中伟、邢越生、朱新力、何一枫、卢亦愚、陈守义

猜你喜欢
小镇特色人才
安安静静小镇
人才云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