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侃
国人对屠呦呦拿下诺贝尔奖的兴奋尚未退却,又一项世界级科研大奖落入我国科学家囊中,引起世人瞩目。2015年11月9日,由俄罗斯富翁尤里·米尔纳领衔资助的“科学突破奖”揭晓了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领导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成为荣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的5个团队之一。这是国际科学界对我国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最新肯定,也意味着在与世界同行竞争的过程中,中国科学家凭借过硬科研实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
中微子研究是当今世界高能物理研究的前沿学科之一。中微子是一种不带电、质量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也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单元之一,在微观的粒子物理和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重要角色。中微子拥有一个特性,它可以在接近光速的飞行状态中,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便是中微子震荡。2002年,成功发现中微子两种震荡模式的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已经斩获了诺贝尔奖。它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尚未被发现,故成为世界顶尖高能物理学家攻关的目标。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研究、科研力量日显强劲的中国科学家自然不甘于人后。
曾师承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的王贻芳,是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的优秀科学家,致力于高能粒子研究已有30余载。值得钦佩的是,在担任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中方领导人后,王贻芳始终坚持该项目必须由中方主导,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以中微子震荡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始于2006年,研究成员由中国、美国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38个单位的292名科学家组成,其中包括美国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的23名科学家。但他十分明确地表示,该国际合作实验项目基地位于我国广东,成员也是中国人居多,更何况供研究的基本物理学参数是在中国本土测量到的,中国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贡献不能被忽略,更不能被低估。后来的实验过程以及成果表明,王贻芳的这份坚守非常值得。
王贻芳的这份坚守并不容易。首先是因为中微子研究具有相当难度。有人曾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测量一个能轻易穿透一光年厚铅板的不可见粒子,需要足够精确的探测器,需要高深的专业能力,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才能获得那极其微小的研究对象一次破天荒的显现。其次是因为全世界已有多个类似实验项目,且已开展多年,很难保证大亚湾实验的成果能够领先,一旦落后,项目主导方和王贻芳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深知中国科学家科研实力的王贻芳极其自信,他认为:“我们不能妄自菲薄,科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尝试和冒险,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让世人知晓和享有中国人非凡贡献的机会。”
如今,令人振奋的消息已经传开,我国科学家在最尖端领域的实质性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公认。然而,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获得了远超过诺贝尔奖的300万美元奖金(“科学突破奖”单项奖金高达300万美元,堪称科学界“第一巨奖”),更应该钦佩的是以王贻芳为代表的我国科学家不惮于探索和冒险,勇于面对严峻考验,敢于承担责任的自信心和执著精神。或许,对这种精神的坚守和弘扬,才是这次登上领奖台的最大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