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

2016-02-29 20:20王霞
共产党员·下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学传统文化

王霞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并发表长篇重要讲话,掀起一股儒学热。

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在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展现着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关于传统文化,习近平主席曾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说到传统文化,就不能不提到“国学”这个概念。“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国学”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唐代贞元中期,李勃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至南唐时,在其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到宋代又改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国学”实为藏书与讲学之所。

真正把“国学”同诸多“外学”相提并论,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我国社会和学术文化处于空前转型的清末民初。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国学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是指儒家经典,后来又增加了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断代史、政事史、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以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等;“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另一种是按内容分类,一开始分为三类,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等社会科学:义理之学,阐明事物道理,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从事诗词散文以及章奏、书判等实用文体创作的,就是文学。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加了两个以补其不足:一是经世之学,即治国驭民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知识;二是科技之学,即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

国学大师季羡林认为:今天我们所要振兴的“国学”,绝非昔日“尊孔读经”的代名词,而是还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貌。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

其实,国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记得我们小时候背诵的那些古诗词吗?还记得爷爷奶奶常念叨的俗语老话儿吗?还有,除夕夜爆竹声声,重阳日遍插茱萸;春天踏青植柳,秋来拜月赏菊;戏台上的唱念做打,中医大夫的望闻问切……我们所熟知的一切中华民族所固有的那些文化活动,那些熟悉的民俗,那些曾吟咏的诗词歌赋,那些洋溢着翰墨清香的国画书法等等,都是国学的组成部分,都能在国学经典中找到根源。它们已经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血脉精魂了。

“大道为简”,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一些思想问题的解决方法,获得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启示。鉴古可知今,学好国学对我们做人、做事,立业、持家也会有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历法中,春节是新岁的开端。大人和孩子都欣欣然盼望着春节。那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新年,一起在春天里感受国学的魅力吧。□本栏编辑/厉飞

猜你喜欢
国学传统文化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