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设计理念:全适性设计

2016-02-28 09:00李一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湖南包装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群群体理念

李一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设计理念:全适性设计

李一城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在设计伦理研究中,涉及为残障人士、弱势群体做设计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无障碍设计。实际上,近些年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设计思潮,已不再单独为特殊人群进行设计,而是将他们包容进日常生活的设计之中。全适性设计作为一个在欧洲尤其是北欧举足轻重的新的设计理念,在我国缺少介绍和引入。文章简要阐述并分析了全适性设计的重要理念,包括起源、主要内容、思想背景,及其主要设计方法。

全适性设计;需求定义;用户测试;柔性标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身边的所谓“弱者”:残障人士、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等弱势群体,是否仍要参与残酷的竞争?他们是否能像其他人一样享有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呢?

著名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指出了现代工业设计的一大弊端:“多数的设计是服务于居住在发达国家的富裕中产阶级的中年人,设计师们无视残障人士、贫困人士、智障者、幼儿、老人、肥胖者和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存在。”[1]借助于工业化生产,设计师的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得以大规模量产,满足了大众消费的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有着特殊需求的用户却被忽视了,他们不能公平地获得设计本应带来的便利。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往往从一件现有的产品出发,通过对主流人群也即是无特殊需求用户的研究,对其改进,进行这一产品的再设计。这一过程忽略了有着特殊需求的边缘人群,或者说当这一设计首先满足了主流用户群体之后,才试图将特殊需求用户包容进来。同时,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意的发挥。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的设计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令很多残障人士、老人、孕妇等所谓非主流人群无所适从。

为此,在全球范围内,为残障人士、弱势群体做设计成为新的设计关注点,体现着人文关怀的无障碍设计理念在城市建设[2]、家具设计等方方面面得以广泛运用[3]。而近些年在欧洲尤其是北欧已不再单独为这一人群进行设计,而是将他们纳入广阔的日常生活的设计之中,称为全适性设计。

1 全适性设计(Design for all)及其方法

全适性设计的主要理念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并获得高质量生活的世界。全适性设计是从有着特殊需求的人士出发,设计出能够让他们得心应手顺利使用的产品或环境,同时,其他更多用户群体也能利用这一设计。

1.1.多元文化下的全适性设计服务人群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设计需求。如今,我们正处于多元文化的时代。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多元文化中的非主流文化与弱势群体,并未受到平等的对待。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信息流通的爆炸性发展,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化,文化的多元化日趋明显。

同时,由于医学和社会整体的发展,遭受疾病折磨和带有伤残障碍的人士获得生存的几率大大增加,他们也同样是现代社会多元性的其中一环。而多元文化所涉及到的还远不止这些,性别、种族、宗教、阶级、语言、教育、性取向、残障人士等等都包含在内。对于包括很多传统意义上定位为边缘群体的人群在内的各个群体,多元文化主义强调他们应当在社会层面上获得“承认”与“平等”。[4]那么,如何保证其能够获得这些相应的权益呢?哈贝马斯认为,仅仅依靠法律来提供平等的保护仍不足够,只有当社会各个不同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介入到公共讨论,并且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才可以说他们享受到了宪政民主所赋予他们的平等的公民权利。而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从设计的角度来说,设计师们正面临着全球化与多元化时代的挑战。

谁是少数群体?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少数群体。[5]每个人都会自然的衰老,也会由于意外而暂时地失去某些活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特殊需求人士。这也是全适性设计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

1.2 全适性设计的诞生与发展

全适性设计这一思潮的根源在于20世纪50年代斯堪的纳维亚功能主义和6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人体工程学设计。此外,由于北欧福利政策这样一种社会政治背景,使得瑞典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诞生了“全民社会”这样一种首先考虑无障碍的理念。这一理念经过简化后被纳入了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2月通过的《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之中。这一标准规则对于简单的平等意义上的“无障碍”的重视,激发了“全适性设计”思想的发展,使之成为“欧洲设计与残疾研究所”(EIDD)1995年巴塞罗那年会上的一项共识。[6]2004年,EIDD在斯德哥尔摩年会上通过的宣言,标志着全适性设计理论的诞生。EIDD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更名为“欧洲全适性设计协会”(Design for All Europe)后,目前已经在20个国家拥有31个会员组织。

在过去的20多年间,全适性设计在欧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包括各国政府与商业界都对此极为重视,由于其所涵盖的范围广泛,因此在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公共服务以及智能化设计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够看到全适性设计的身影。全适性设计和规划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认为是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1.3 全适性设计的研究方法

全适性设计的主要研究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式有所不同,非常重视从需求出发来找到创新的模式。同时,全适性设计也强调用户的参与,尤其是有着特殊需求的群体,邀请他们参与产品开发设计的全过程,可以有效地帮助设计师定位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全适性设计的方法可以通过图示的方式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如图1中显示的是传统的设计过程。灰色部分象征着所有的人群,在右侧有着最大的一个群体,也即是没有特殊需求的人群,而在左侧是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包括了对产品或环境有着特别要求的专业用户,以及因为暂时性或长久性的残障而导致身体机能受限的人士。

图1 传统的设计过程图

全适性设计的过程,往往能够诞生较好的设计创意。如图2所示,其关键点是从研究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而非研究现有的设计方案。在针对需求开发产品时,设计的过程中引入用户的参与,这些用户则是被定义的与这一设计相关,同时有着最大需求的用户群体。通过用户参与以及反复测试设计原型的方式,我们不仅能够使更多的边缘人群也能顺利地使用日常的产品、服务及环境中的设施设备,同时由于加深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联系,对于更广泛的没有特殊需求的群体,这样的设计也能更好地将他们包容在内。

图2 全适性设计过程

2 全适性设计的基本步骤

从具体操作的层面上,全适性设计在注重用户需求和感受的前提下,遵循一定的步骤顺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1 相关联人群的定义

首先,要定义对于某一设计具有关联性的人群。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全适性设计从研究需求出发,要定义需求,先要定义产生需求的人群。当然,在这其中,该设计所面向的受众即用户群体是最主要的,但是更深入地来说,应当尽可能多地定义这一设计所涉及到的各类人群。一件产品从初始设计阶段,到投产、被出售、被使用,最终消亡,涉及到的相关者包括投资方、生产者、物流、仓储、零售商,以及最重要的终端用户。这些人群自身都有着关于这一产品的不同需求,因此都应当加以考虑。

2.2 相关联需求的定义

定义了人群,接下来定义需求。在这里我们可以参照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如图3所示,这一理论依据从低到高的顺序,将人类的需求按照阶梯式排列分为5个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满足了较低一层次的需求之后,人们对于较高一层次的需求才会产生足够的驱动力。在全适性设计理念中,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是设计的出发点,而特殊用户的特殊需求则是设计前期调研过程中所着重关注的重点。这些需求可以通过访问的形式或是测试的形式被分析归纳,按照需求的种类不同,重要程度不同被分别归类,在创意设计阶段作为指导设计师工作的重要内容。

2.3 全适性设计过程的测试方法

这一阶段是在用户测试所获得的反馈信息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的。从前期设计启动阶段的构思,到产品原型完成后的改进,用户测试所收集的反馈数据都是重要的参考依据。这同样也体现了用户全程参与设计这一全适性设计的重要观点。依据设计产品的不同,邀请与此有关联的特殊需求用户作为测试人员,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可能会多次邀请他们进行不同类别的测试。

测试的方向可以包括测试现有产品或同类别产品,对初始创意的测试,对验证模型或原型的测试,以及对最终产品的测试。具体的测试方式可以分为现场测试、网络测试以及实地体验测试等。

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一边在监督人员(通常也是设计师)的指导下试用产品,一边给出反馈,由监督人员完成记录。这其中可以用到访谈、问卷等不同形式。如图4所示,通过情感化和拟人化的图形,更直接地获得用户的反馈。同时,应当避免诱导性的提问,保持测试反馈内容真实可信。

图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图4 全适性设计用户测试中的问卷设计

笔者曾参与一个测试性网站项目的建设,其名称为“瑞典全适性设计网络测试系统”。这一项目是由非盈利性设计机构与瑞典政府部门联合推动的,目的是能够采用网络系统的模式进行全适性设计的用户测试。项目主导方在瑞典全国范围内募集了约600名测试人员,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同时,他们还都是有着某种特殊需求的用户。在收到通过以邮寄方式送达的测试物品后,他们可以登录这一网络系统,根据页面上的指示完成测试。而他们的反馈则由系统自动生成一份测试报告提供给测试组织方。同时,对环境及其中的设施设备的测试,或是对于某些强调使用环境的产品的测试,也可以采用实地体验的测试方式。测试人员与设计师组成小组,进入到实地环境进行测试,给出反馈,设计人员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记录。

由于全适性设计更多地考虑了人的多样性,因而要求设计师能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也正是基于同样的考虑,这一理念强调柔性标准,并不严格要求由数据反应测试内容。关于全适性设计的方法,可以通过图5简明地了解其框架。

3 类似的设计概念及其挑战

目前世界上,与全适性设计相类似的设计概念还有不少,如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感性工学、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全寿命设计(Lifespan Design)、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等。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从人的需求出发,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并且其理想都是通过设计将尽可能多的人群包容进社会的日常中来。他们的不同是侧重点以及开展设计的方式方法不同。例如,通用设计以及包容性设计,他们同样是普适性地面向所有人群;而通用设计更多地侧重于建筑及环境设计,通过具体数据和标准化的操作工具来作为设计方法。这使其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美国获得了较大的反响。而包容性设计则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其更强调社会的参与。

图5 全适性设计方法

作为一个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设计理念,全适性设计在欧洲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代表着人们对多元文化和社会公平的追求。这一理念在中国作为一项新的理念,一个必将影响深远的设计新理念,向中国的设计界提出挑战。

[1]Victor Papanek, Design for human scale[M].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USA,1983.

[2]王龙.浅析无障碍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J].湖南包装, 2015,30(3):84-86.

[3]钟振亚,张继娟,申黎明.基于老年人生理特征的家具设计原则[J].湖南包装,2016,31(2):59-61.

[4]C.W.Watson, Multiculturalism[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5]Will Kymlicka,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2001.

[6]European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Disability: Stockholm-Declaration[Z], 2004.

李一城(1986-),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硕士,北欧全适性设计研究中心研究员。E-mail:316727428@qq.com

2016-11-02

猜你喜欢
人群群体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我走进人群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财富焦虑人群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秘书缘何成为『高危人群』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