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业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024)
未来口述史发展的学科走向
王建业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024)
本文通过梳理口述史的兴起与发展,提出口述史发展面临过的几个挑战,试图探寻未来口述史发展的学科走向。未来,口述历史学科的发展将会与现代科技紧密融合,研究的题材不断扩大,视角会更加偏重于普通老百姓,研究方法也会得到相应的规范,从而使得专业人员通过一套已定的规范程序来进行口述史研究,口述史相关课程也会在各高校中开设,使得口述史的学科走向更加规范化。
口述史;学科走向
自从文字等符号载体出现后,口述史逐渐被历史学者们所遗忘。直到当代,口述史的价值才重新被人们发掘,逐渐朝着学科的方向发展。
1938年,美国历史学者亚伦·芮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首次提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主张。[1]194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口述历史研究室,这标志着现代口述史学的诞生。在这之后,口述史在美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在我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口述史发展状况不太相同。1955年,台湾地区在筹备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时,就已经认识到口述史的重要性了,并在1959年开始了访谈工作。香港地区的口述史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香港博物馆开展了口述史征集整理工作。
大陆地区口述史相关研究开展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口述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才被逐渐介绍到国内。此时,学者们才开始使用“口述史学”这一术语。1987年出版的《新兴科学百科知识》专门介绍了什么是口述史,《文摘》杂志1980年第一期评介了保罗·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历史》。90年代之后,口述史在我国大陆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先后有一批学术专著、论文得到出版和发表。与此同时,关于口述史的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开始出现。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来说是一门新事物,所以它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真实性的质疑
口述史的真实性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因为从口述史的操作来讲,口述史包括以下三个关键点:口述人、口述人的记忆以及访谈过程。要操作某项口述史工作,就要选择口述人,口述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否可靠?其次,既然是口述人凭借自己的记忆接受访谈,那么口述人的记忆是否可靠?在回忆的过程中是否会因为当下心态的改变而对会回忆事件做主观上的判断加工?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口述史的真实性,人们之所以质疑口述史的真实性,也是因为这些因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是不可控制的。
(二)受访者的稀缺
对于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如日本的性奴役者,在世的经历者越来越少,要对这些人进行口述史的操作,操作人员不但面临着时间的紧迫感,而且是否有人愿意接受访谈,或者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回忆并讲述这件事,都是值得怀疑的。
(三)口述史的操作方法不规范
目前,做口述史的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阶层,这些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口述史的质量。虽然口述史的访谈对象不受限制,但并不等于访谈者可以不受相关的专业训练,只凭借兴趣做出有价值的口述史。可见,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口述史。
(一)学科定位
口述史作为另一种探索历史的方法,已经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其学术价值体现在和文献相互补充、互相佐证,力求展现客观、多方位的历史。现在,已经有一些院校开设口述史相关课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崔永元就为研究生开设了《口述历史研究课》、海南作家蔡葩也曾在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口述历史》课。此外,也有一些学者提议口述史真正纳入科研和教学的体制内运行。
(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口述史是通过收集口头资料进而展现相关历史的。目前,口述史所涉及的题材包括地区社会变迁、少数民族文化、名人经历的历史事件等。一些史学家所重视的题材也开始通过口述史的方式被研究发掘,如黑人史、印第安人史、移民史、劳工史和妇女史等。其他的一些敏感事件也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重新挖掘,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口述史研究的视角也开始由精英史观逐渐向平民史观转变,通过访谈底层老百姓的所见所闻,来表现当代社会的变迁,还原一个多维度、多视角、客观的社会变迁史。
(三)操作更加规范化
未来,口述史的方法操作会更加规范化。口述史必然要对其真实性有所保证,方法便是使其操作方法更加规。要明确操作人员的培训过程,实施口述史的具体步骤,相关的伦理规范,以及访谈人员与受访人员的义务与权力等。操作的规范化不仅可以提高口述史的真实性,也能提高访谈的效率。同时,录音录像等技术设备,可以使口述史资料以声音、图像的形式存在于光盘、网络、数字图书馆。这样不但便于保存,而且有利于工作人员以及普通读者获取相关口述资料。
通过梳理口述史的兴起与发展,辨析相关概念,笔者提出口述史发展所面临的几个挑战,发现未来口述历史学科将会与现代科技紧密融合,研究的题材将不断扩大,视角会更加偏重于普通老百姓,研究方法也会得到相应的规范,从而使得专业人员通过一套已定的规范程序来进行口述史研究,口述史相关课程也会在各高校中开设,使得口述史的学科走向更加规范化。
但是在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口述史的合法性、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专项资金的支持等现在都是不确定的。未来口述史在中国的学科走向,除了在世界口述史发展潮流的推动下获得进步,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1]李宝梁.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与研究述要[J].社科纵横,2007(7):113.
[2]周新国.中国大陆口述历史的兴起与发展态势[J].江苏社会科学,2013(4):189-194.
[3]傅光明.论口述历史[J].河北大学学报,2007(6):37-42.
[4]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8(1):77-81.
[5]岳庆平.关于口述史的五个问题[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2):81-93.
[6]胡鸿保,韩俊红.当代中国的口述史研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2):9-13.
K092
A
1674-8883(2016)16-008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