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误区与局限

2016-02-28 09:12左福生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学报栏目学术

左福生

(重庆师范大学 编辑出版中心,重庆 401331)



地方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误区与局限

左福生

(重庆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中心,重庆401331)

摘要:关于地方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问题,学界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地方院校学报不办特色栏目就无法生存或无存在价值;二是为特色而特色。在实际操作中,地方院校学报发展特色栏目存在一些现实局限,如选点不当、支撑不足、影响受限等问题。特色栏目的建设一定要具备现实条件,在综合考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

关键词:地方院校;特色栏目;学术;误区;局限

近十年来,关于地方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品牌栏目建设问题一直是编辑学界关注的热点,并引发持久的讨论和研究。纵观这类研究成果,对地方院校学报建设特色栏目持肯定和提倡态度的占据多数,当然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对此提出质疑和反对。就笔者而言,地方院校学报是否建设特色栏目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条件为基础,而不应该为特色而特色。

地方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诉求和呼声有其现实依据和需求。从管理层面而言,教育部早在十年前对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改革发展问题就鲜明地提出了有关设想,尤其是于2004年出台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对学报栏目的建设有了相应的引导,给新形势下全国各高校办刊人以一定的启示和触动。

从实践层面而言,全国有几所地方院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上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业界的瞩目和专家的肯定,如湖南理工学院主办的《云梦学刊》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栏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人类学研究”栏目、《南都学坛》的“汉文化研究”栏目以及《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栏目等。他们在学术传播上形成的影响力也在启发和刺激着全国其他地方院校学报的敏感神经,使其意识到特色栏目建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在以上两种力量的作用下,理论界关于地方院校学报“千刊一面”,“全、散、小、弱”的批判和指责让不少学术期刊的理论研究者和学报编辑们纷纷加入相关探讨。形成的基本倾向是地方院校学报必须改变“全、散、小、弱”的现状,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栏目。有争议者甚至拟文直接以《特色栏目建设:地方院校学报生存的必由之路》之类的题目来回应和表达迫切心情。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虽然地方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有少量成功的范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搞特色栏目就是地方院校学报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全面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其躁动背后存在的不理性因素,其误区和局限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期刊界和理论界不可回避的事实。

误区主要表现在认识上的不全面和欠成熟,甚至是只突出优点而忽视其余。一种看法是地方院校学报不搞特色栏目建设就无法生存、无存在价值。这一观点有其不当之处,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存在价值的大小不是由某个局部要素来决定的,更不是人们主观的推导和担忧决定的,而是由其所依赖的现实环境来决定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高校学报过去尚且如此,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校学报的定位也不会有本质的改变。何谓特色栏目?“有别于常规栏目的那些富有创新性的栏目,它以选栏策划的多样化为核心,以独具匠心的原创性栏题为形式,以集中刊发高质量相关选题研究成果为内容,通过潜心经营,连续累积,逐步形成学报特有的不可替代的标志性品牌效应。”[2]由此看来,真正的特色栏目标准较高,必须具备原创性、连续性、标志性、高质量等方面特点。这不是某些人想当然地以为设个他人没有或奇特的栏目就可以完事的,不是地方院校学报说有就有,说建就能随时建起来的。它涉及所依托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状况,尤其是学术积累和专业队伍等核心实力,缺乏其中任何一环,特色栏目建设就只能沦为口号和幻象。从当前地方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以及国内学术环境来看,地方院校学报开展特色栏目建设会遇到不少现实障碍,必须谨慎对待不具备条件的学报。

学界关于地方院校学报不办特色栏目就无生存的观点之所以流行,与一些研究者观念上的混淆状态不无相关。有些持论者把具有浓郁文化特性的学报简单化地等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把办学术期刊与发展商业活动直接联起来。有作者在探讨特色栏目的构想时直接以名牌商品,如对“可口可乐”“耐克体育装”“招牌菜”等名目加以比附和推论,视特色栏目为商品的一种,严重忽视了二者的可比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如果仅针对商品而言,那是一种极好的追求,这样的商品一定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商品,可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文化产品以追求社会文化效益为主要动机和目标,在本质上与商业活动存在很大区别。商品不求优特,则很可能面临亏损,直至退出市场竞争。学报以传播和实现文化价值为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更是以传播人类思想的结晶为要务,强调意识精神性和普遍人文性,如果离开这些层面来谈“优”和“特”,那就是舍本逐末、脱离实际。

诚然,如果办刊者能适当借鉴一些商品经济行为来更好地服务作者和读者,以其忧患意识来促进学报质量的提升,创造出更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价值,那么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完全以商品意识来决定学术期刊的出路,那则是危险的、错误的。

其次为特色而特色。鉴于唯特色栏目才能生存发展的认识,有关地方院校特色栏目建设的对策和举措成为近年来讨论的核心。打造特色栏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依托学科优势;二是以地域文化优势为支撑。由于地方院校在学科优势上普遍弱于其他级别高校,想在此方面谋得特色栏目极为不易,因此多倾向于后者,且多以当地历史文化、人物研究作为特色栏目的突破口,如“柳宗元研究”“刘基研究”“《淮南子》研究”等。但以此策划特色栏目存在一些风险:一是放大区域文化的价值,地方院校所处地域与研究对象有某些瓜葛和联系,往往产生奇货可居的心理,在好奇心、荣誉感、优越感的驱使下,把本无多大文化价值的对象加以过量挖掘甚至炒作;二是低水平、封闭性研究,虽然有些地方院校在特色栏目选点上抓住有学术价值的对象,但在学界已经有了成熟研究,主体问题在短期内很难取得学术突破。如果学报以此设置栏目,其成果无疑是边缘性、低质性的学术生产,其参考价值十分有限,更别提学术的增值和超越。这种为特色而特色的做法达不到特色栏目的应有标准,对学报质量也无本质提升,只是改变了一套玩法,徒有特色之名而已。

地方院校学报由于所处环境、依托对象等主客观条件,特色栏目建设会存在以下局限。

第一,由于特色栏目选点过窄过偏,很难吸引足够的作者和读者。这样栏目极易成为少数几个人自说自话的言说空间,难以形成学术交流和争鸣。一般呈现出的局面则是气氛沉闷、水源不旺、后继乏力、容易半途夭折。

第二,就现实情况分析,某些地方院校学报在组织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往往缺少有影响力的学术人才,尤其在某个领域有专深研究的专家,一般不是专家来办栏办刊。即使开设特色栏目,也很难吸引校外高水平学者的关注,遑论认可和支持。

第三,在当前我国学术环境下,学报实行层次化分类管理,地方院校学报大多难以跻身“核心”“学科级”“CSSCI来源”等高水平期刊之列。在发文重刊物级别的学术评价、职称评聘、科研考核的体系下,地方院校学报哪怕有好的特色栏目,也不易吸收高水平稿源。什么级别的刊物吸引什么作者和多少重量的文章可以说是基本成比例的。

鉴于这些因素,地方院校学报在栏目建设上,必须走求真务实之路,事先做好充分考察和论证,摸清家底,做好充分准备。如果意识到办特色栏目没有适合的条件则切忌急躁冒进、为特色而特色。把常规的工作做扎实,如把好用稿关,在审、编、校稿件上严谨认真,为展示现有教学、科研成果做出自己的特色。“全、散、小”未必就一无是处,这也包涵着为多学科、多方向服务的可能和特点。高校学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展示和传播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平台,地方院校学报依托地方院校的现有教学科研能力而生存发展,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S].1998:1.

[2] 鞠德峰.高校特色栏目与选栏策划分析[J].编辑之友,2009(2):35.

中图分类号:G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317-01

作者简介:左福生(1971—),男,福建武夷山人,文学硕士,重庆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中心编辑。

猜你喜欢
学报栏目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关于栏目的要求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