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转新闻现象的思考

2016-02-28 09:12谢林伶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公信力职业道德

谢林伶

(重庆大学,重庆 400044)



对反转新闻现象的思考

谢林伶

(重庆大学,重庆400044)

摘要:2015年的一系列反转新闻,如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庆安枪击案事件等,大多数在得知最后的真相后无不令人大跌眼镜,都会产生舆论的180°反转,成为热点话题。纵观一系列反转新闻,虽然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但同时也会威胁媒介的公信力,并不利于新闻自由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反转新闻;公信力;职业道德

提到“反转新闻”,就不得不说2014年的西安手术台自拍事件。2014年12月21号,一位网友在微博上发出了西安一家医院的医生在手术台上自拍的图片,并配上文字“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手术的同时你们在做什么?”。微博一经发出,立即引发了网友的讨论热潮,“医患关系”“职业道德”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词汇。随后,众多媒体迅速跟进,对当事人进行抨击,事态进一步扩大,“手术台自拍”就此被推上热门话题。当天晚上,西安市卫生局通报了“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的调查情况,责成西安凤城医院就此事向社会公开道歉,并进行全面整改,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医务人员行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就当所有人都在指责手术台自拍医生缺乏职业道德,不顾病人安危时,随着媒体对事件的进一步披露,照片背后的真相逐渐清晰,舆论来了个180°大反转。经过调查,原来网上所传照片拍摄日期为2014年8月,是因为手术室即将搬迁,相关医护人员在病人手术成功后,为了留念而拍摄的。“自拍门”当事人之一的郑晓菊医生在受到了相应的记过处分之后,略感无奈。2014年12 月23日,手术台“自拍门”的涉事病人白文海也出面澄清:“医生们拍照我知道,也同意了。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为啥大家要批评他们。”

事实上,当网络媒体大行其道之时,几乎每一年,反转新闻都层出不穷,这一系列的新闻反转事件往往会造成舆论的大倒戈,起初被误导的人们在看到真相之后,纷纷将矛头转向媒体和记者,认为自己被不实报道所蒙蔽。一时间,媒体和记者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新闻失实、新闻职业道德等话题再次被提起。

一、何为反转新闻

反转新闻并不是一个新闻术语,它指的是那些由于报道失实而造成剧情反转的新闻的统称。它与纯粹的假新闻也有所区别,假新闻是凭空捏造,没有任何客观事实依据的“新闻”,从本质上来说,反转新闻应属于失实新闻,因为它依附于真实发生的事件之上,却由于记者对事件的歪曲解读或不深入调查而造成人们对事件真相的误解。例如,“手术台自拍门”事件,这个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记者凭空捏造的,然而却由于记者并未亲临现场,并未对整个事件有深入的调查了解,仅根据一条微博、几张图片就对事件预设结论,才会导致报道与事实不符。

二、新闻缘何频频被反转

新闻为什么屡遭反转?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事件发布者并没有清楚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了博取网友的眼球,仅凭主观臆断就将新闻发布出去。第二,为了在第一时间将事件公之于众,媒体并未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在没有充分了解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对新闻进行转发,对反转新闻的发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由于官方媒体的转发,越来越多的网友接触到事件,在并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纷纷开始吐槽。第四,一些媒体人先入为主,预设结论的做法导致了新闻反转。像“手术台自拍门”事件,由于医患关系一直以来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记者在并不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前提下,仅仅看到微博和图片就主观判断这又是一起医患纠纷事件,并且在手术室自拍更是不符合医生的职业道德,于是便对事件进行转发;第五,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便捷、传播速度快,但也使跟风炒作更加泛滥。当某一个事件出现在公众视野时,一些媒体由于不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采访和调查,但又为了不在这场注意力争夺战中失声,往往会选择仓促发声,最后就导致信息泡沫越发泛滥。

三、对反转新闻的思考

从表面上看,新闻反转剧的舆论大转变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目光,不但可以促进事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而且还能够提高媒体自身的曝光量,但实际上,新闻反转剧的上演其实会对媒介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威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介构建公信力并非一日之功,而公信力的丧失却只需要一两篇失实报道就可以实现。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论世界哪个角落的信息我们都能获取。在这个信息海量、获取信息又便捷的世界里,媒体应该想尽一切方法创新自己的报道,以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目的。但无论如何,新闻真实依旧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媒体应首先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对于一些社会热点话题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其次,在保障新闻时效性的同时,操作也需要稳打稳扎,多下功夫。例如,“手术台自拍”事件,记者在注意到这条消息的时候,不能仅凭一条微博和几张图片就妄下结论,而需要去事发医院,对涉事医生和病人进行一个采访,在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再进行报道,不能为了抢时间就随意发布新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麦尚文认为,“新闻反转”本身是更具价值要素的新闻,加入“戏剧性”,舆论场关注度高。这些“新闻反转”频繁出现,在舆情传播层面,表面上是一种“议题接棒”现象——反转说明社会的信息系统出现了漏洞,这时网络舆论场的纠偏与筛选机制在起作用;深入来看,实际上可看到舆论生态系统中的全新图景——各种话语力量在争夺主导权,也就是争夺“议题食物链”的制高点。“议题接棒”与“话语竞争”实际上有助于“舆论净化”,媒体与公众力量联手逼近事实的源头,推动信息社会建立信任。

无论反转新闻是威胁了媒体的公信力,还是有利于舆论的净化,作为受众,在面对新闻事件的热演时,我们应该多一些冷静和客观。不要看到媒体写了什么,我们就相信什么,要用自己的思维重新思考一下。在反转新闻面前,笔者认为大众的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郑阳.“新闻反转剧”的热演与冷观[J].记者摇篮,2014 (04):52-53.

[2] 郭鹏.通过“反转”新闻透视媒体公信力危机[J].传播与版权,2014(05):33.

[3] 魏玮.媒介公信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03-01

作者简介:谢林伶(1992—),女,重庆人,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公信力职业道德
新时代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的经济学思考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自媒体时代再论纸媒公信力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浅议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缺失与解决策略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