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劼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10000)
格局突破:新媒体对传播形态的重新定义
刘 劼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10000)
技术革命推动信息革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民众可选择的信息媒介日趋多样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大众舆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新媒体逐渐成为突发新闻的“急先锋”、社会问题的“放大镜”、舆论导向的“扩音器”。在新媒体媒介地位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其传播特点,对于把握新形势下舆论引导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受众研究;舆论传播
近年来,以网站、APP软件和各种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拥有极为广泛的受众覆盖面。相比之下,广播、电视和纸质报刊等传统媒体的用户使用比例明显下降,说明受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正逐渐向新媒体平台集聚。
(一)互联网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渠道
截至2015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比全球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网民规模达6.9亿。[1]此外,移动互联网较之过去发展相对成熟,小巧精致的移动终端很好地满足了现代读者即时阅读的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受众群体。网络的普及使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民众表达意见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为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提供了平台,客观上缩小了存在已久的“知沟(Knowledge gap)”,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舆论集散地、民意直通车。
(二)手机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至亲密友”
据说,现代人在条件允许下每隔半分钟就会习惯性地看一眼手机,离开手机10米远就会莫名的缺乏安全感。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与人最“亲密”的传播工具,手机已被很多使用者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即所谓“人机一体”,再次印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著名观点。
手机取得主流媒介地位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手机的使用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二是手机的媒介兼容性和多功能性,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其依赖的程度。
(三)公众号搭建信息获取和舆论参与的高效平台
根据腾讯数据,截至2016年4月,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突破1000万,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2]公众号的扩张直接带来信息“井喷”,通过这个平台,资讯传递更加迅速便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加频繁,原有的信息单向被动接收模式被打破,用户逐渐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习惯。在即时的内容更新与信息反馈中,人们对公共事件与热点话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主动参与时事讨论的热情持续升温。
(四)受众选择新媒体平台的内在动因
“在我国大力推动网络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情况下,新媒体连接多行业多领域发展,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新阶段的关键因素。”[3]我们不禁要问,哪些因素推动了中国新媒体市场的高速发展与持续繁荣?或许,这个问题应从个体用户选择新兴媒介的内在动因中寻找答案。
其一,在新媒体平台,信息获取由过去被动的单向接收变为主动选择,参与形式和过程更加自主化、个性化,这与当前受众的时代特征高度契合。其二,新媒体技术的成熟满足了公众随时随地表达、分享、互动及娱乐的需要(如朋友圈)。其三,新媒体传播终端的简易便捷,适应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空闲时间碎片化的实际情况,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数据海量化,传播速度快,主体参与度高,能保证人们在最短的时间迅速获取最想了解的信息。
(一)由科技推动的传播革命
每一次传播方式的革新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动,新媒体亦是如此。新媒体并非一夜“横空出世”,它的诞生、形成与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创新。与四大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出现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确立主流媒介地位所用时间极短。它的产生并不是几位传播学专家关起门来研究出来的理论,而是社会信息媒介载体不断发展变化和受众自发选择的综合结果。
(二)传播即时性与信息交互性
如果过去信息更新速度按天计、小时计、分钟计,那么今天的新媒体时代则真正以秒为单位刷新信息了,甚至发展为随时随地的在线“现场直播”,这种实时全息的信息传送模式是以往媒体无法想象的。
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即时性与交互性使其具备全天候和全覆盖的媒介特征,促使受众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再上一个台阶。每个单一个体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送者,人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自媒体”时代由此开启。
(三)载体多样化与界限模糊化
上文中提到,网站、手机APP、公众客户端等新媒体蓬勃发展,媒介载体由过去的“一枝独秀”变为现在的“百花齐放”。没有一种传播载体能够作为新媒体的“全权代表”。
与此同时,几大主流传统媒介(如报刊、电视),并未因新媒体的兴起而消亡,反而在市场的自由选择中实现了自身发展,最终呈现出一种新旧媒体相互交融的趋势,显示出新媒体的包容性与多媒体性。
正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以锦院士所讲:媒体形式不断发展,使媒体在内容、渠道、功能层面不断变化与融合,社会传播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浪潮不可阻挡。
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舆论生成与传播交流的平台,平民文化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在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时刻关注其发展动态,探究其发展规律,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1] 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R]. 艾瑞咨询,2016-06-22.
[2] 刘亚运. 2016再做微信公众号,有哪5个难题?又该怎么解决?[DB/OL]. http://www.chinaz.com/web/2016/0726/557088. shtml, 2016-07-26.
[3]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6版在京发布[DB/OL]. 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622/c192370-28470101.html ,2016-06-22.
G206.2
A
1674-8883(2016)21-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