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媒体时代区分作品和媒介的意义

2016-02-28 19:51:53李晓桐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意义

李晓桐

(山东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浅析数字媒体时代区分作品和媒介的意义

李晓桐

(山东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数字媒体时代,媒体与作品紧密的关系开始变得疏离,作品不再牢牢依附在某一种特定媒体上,而是广泛呈现在不同媒体上。作品与媒体的这种区分对于作品自身、受众、大众传播及其他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作品;数字媒体;意义

作品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作为传者或受者的实践——认识对象的,以符号表达并由媒介承载的意义相对完整的沟通单位。媒体是传播过程中讯息或作品得以交流的载体、渠道或技术手段。[1]远古伊始,作品和媒体就存在于人类生活中。

在古代,人类发明了文字、符号,将它们刻在甲骨上、石头上,书写在泥板上等,来供人们识别和理解。后来纸和印刷术的出现,让“白纸上印黑字”一度成为印刷媒体的基本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所拥有的媒体不断增多、进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发现,不论是口语、文字传播,还是印刷传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媒体与作品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而这种紧密的关系,在人类进入数字媒体时代后悄然发生了改变。

不同于以往的某种作品更适合或者只适合在某一种媒体上呈现,如今同一幅图片,既可以在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上呈现,也可以在网络媒体上呈现。数字媒体时代的网络传播,确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一次革命,它实现了作品和承载作品的媒体在时空上的分离,降低了作品传播对媒体的依赖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作品和媒体的紧密依附关系正在疏离,作品和媒体也渐渐地有了区分。而这种区分,已对或将对人类传播活动及其他方面产生重大的意义。

一、对作品自身的意义

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在数字世界里,媒体不再是信息,它是信息的化身。一条信息可能有多个化身,从相同的数据中自然生长。”[2]这句话一语道破了数字媒体中作品和媒体的关系。数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传播内容的数字化,即所有形式的内容均以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二进制编码表示,这就为同一个作品在多个媒体上进行呈现提供了可能。同一作品能够在多个媒体上呈现,这对作品自身有较大的意义。

第一,作品的重复使用,使得作品资源被充分利用,让每一个作品尽可能发挥最大效能。

第二,数字信息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编辑性。大块的信息可以被拆分、重组,不断出现新形式,使资源被充分挖掘利用。传播领域的创作者可以对一部数字作品进行修改、编辑等二次创作,丰富了作品的数量和种类。

第三,数字媒体时代不仅实现了对作品的多媒体表现,还实现了作品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不同的媒介或信息符号及其处理技术,都会强化某些信息或者弱化某些信息,会彰显某些内容或遮蔽某些内容的信息,不同的媒体用不同的方式叙述同一部作品,对其进行不同的诠释,触动着不同人的感官经验,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

第四,数字信息复制简单,且复制时信息大都会保留完整、不易失真,使得作品的传播更加可靠,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第五,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数字媒体可以完全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要表达一个构想,可以通过一组多维指针采用超媒体方式来进一步引申或者解释。

二、对受众的意义

第一,作品的相对独立使得数字媒体有能力承载更多的作品。这也意味着受众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第二,使受众消费作品时,更加经济和便利。受众在利用互联网数字作品时,只需为实际检索时间与获取信息量付费。比如,在数字媒体时代,要想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一篇文章,不用像购买传统图书那样为整个出版物付费,只需要为内容付费就可以了。

第三,麦克卢汉曾做过冷热媒介的区分,实际上,冷热所揭示的是接收者在媒介上的参与性。冷热媒介反映了媒介的使用规律:媒介并不是单向地向人传递信息,它也需要人的反馈,是人与媒介交互的过程。对数字作品的消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众的主动性,以及人和作品、媒介之间的互动性。

三、对大众传播的意义

第一,数字媒体所依托的计算机和网络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它可以使传播信息和接收信息之间相互进行实时的通信和交换,大大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第二,在数字化传播中,是点对点传播、点对面传播模式共存的。点对点传播使作品针对特定的范围和很小的受众群体进行传播,出现窄播现象。点对面传播,使得大众传播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受众可以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选择网络上的任何信息。多人同时共享一个作品,提高了作品的利用率和价值,同时也让传播的覆盖面不断增大。

第三,麦克卢汉说,“每一种旧媒体都是另一种新媒体的内容”。如今的电子报纸,不正是旧的媒介——报纸成了新的互联网媒介内容的一种体现吗?在媒介交替的历史进程中,旧媒介的特征将几乎完全融入之后的新媒介的形态之中。

四、对其他领域的意义

数字媒体的出现,作品和媒介开始疏离,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很多行业的发展。

第一,教育培训领域发生变革。网络课程的出现,使得优秀的课程被共享,促进了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

第二,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变化。以往想要收看电视节目只能观看电视,受时间限制。如今可在多个终端看电视节目。

第三,出版内容的数字化使出版的信息与物质载体逐步实现了分离,电子出版物应运而生。电子出版物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媒体。[3]出版内容与信息载体的分离,使得出版回归“内容提供者”的本质角色,从而能够在“内容为王”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版权保护也刻不容缓。

第四,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日益呈现出共存的姿态,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传播渠道的拓宽使高雅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触到。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以数字形式再度媒介化,进而得以分解、混合以及消费。但在技术条件的制约下,资源获取的不平等也会使“信息沟”“知识沟”不断增大。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5.

[2] 刘惠芬.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

[3] 汪曙华.数字环境下出版传播的变迁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3.

G206.3

A

1674-8883(2016)21-0089-01

李晓桐,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义的一天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