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健
根据《战国策·楚策一》改编的《狐假虎威》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寓言故事,大陆和台湾均把它编入了教材。内容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学段选择与学习目标上却有着较大的差异。
1.编排意图的差异性。
苏教版把《狐假虎威》编入了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寓言故事”这一主题,这一单元分别为《雨后》《谁的本领大》《蜗牛的奖杯》《狐假虎威》四篇课文,选文体现了“组文”的特点,体现“哲理”主题,意在让学生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哲理。台湾翰林版将这个故事编入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学花园”这一主题,这一单元分别是《雨,落在高雄的港上》《最后一片叶子》《狐假虎威》《读书报告──爱的教育》四篇课文。翰林版教材在编排上则主要考虑了不同文学的组合,有诗歌、童话、寓言、读书报告,意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体裁。
2.文本语言的差异性。
在苏教版教材中,这是一篇改写过的简单明了的寓言故事;在翰林版教材中,则是一篇文言文。苏教版选文,考虑了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语言生动活泼,描写了狐狸语言与动作,凸显了狐狸假借老虎威风的过程;翰林版教材选文力求保持原著的原汁原味,文学性和书面性更强。我们不妨摘取一段作比较:
(苏教版文本)
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
“为什么不敢?”老虎一愣。
“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了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
狐狸摇了摇尾巴,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翰林版文本)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3.课后练习的差异性。
苏教版的课后练习有4题,其中最后一题是演一演——“老虎跟着狐狸向森林深处走去。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看谁能把加点词语的意思表演出来。
翰林版的课后习题有5题,最后一题是: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苏教版的课后习题集中在识字与写字、角色扮演上,翰林版的练习则更加注重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及对主人公的深入思考。除了关注到了“知识与技能”,还关注到“情节与人物”,题量大,指示性强。
课堂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从本质上还原了两岸语文在课程目标设置,教学要点定位上的差异。当执教者根据不同的课程标准(台湾“领域”要求),教学上必然带来不同的特点。
1.教学理念的差异性。
在台湾新北市大丰国民小学,我听了六年级李春芳老师的一节课。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记叙的形式,介绍古典寓言的写作方法。
(2)了解“畏惧”、“缄默”、“事迹”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将文言文改写成白话文。
(4)了解《狐假虎威》的启示,进而培养待人谦和,凡事靠自己的实力去完成的态度。
李老师这节课把寓言故事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一个范例,主要关注点在古典寓言写作形式上。在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启示”方面,和大陆也有不同。在我们学校,管老师也上这节课,她主要是引导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意思。这样一看,二者对《狐假虎威》带来的启示这样教学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它也势必为下面的教学行为带来不一致。
2.教学行为的差异性。
对教材解读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理念折射于教学行为当中。如果说李老师这节课注重的是对“古典寓言”范例的学习,管老师的这节课则是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心理的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引入到“寓意”的理解上。
(1)文本开发角度不同。
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内容进行深挖,从细节处走入故事内核,在“为什么”上刨根问底,层层深入地走入了人物的内心;而管老师的课更加重视文本的表达方式,注重对内容的旁引,对“怎么样”锲而不舍。
李春芳老师课堂教学:
活动四:观察想象
A.观察周遭经常可见的动物,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动作,想象它们如果能说话,会对人类说些什么话?
B.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以拟人化来想象他们的个性和思想,再用他们来代换成身边的亲人或朋友。
管老师的课堂教学:
过渡:面对饥饿、凶猛的老虎,狐狸的生命危在旦夕。它被老虎逮住以后怎样了呢?我们学习第2~5自然段。
A.各自轻声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狐狸讲了几次话?(3次)应该怎么读?
B.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和狐狸、老虎的心理。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探究哪种读法更合适?
C.学生练读。指名读。(如果学生读得好,提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读?如果读得不足,则引导学生对“骨碌”、“扯着嗓子”、“老虎一愣”进行理解。第一句话扯着嗓子是想掩饰它内心的恐惧,用气势来吓唬老虎。第二句话讲老虎不敢吃的理由:我是老天爷派来管理你们百兽的……第三句话讲狐狸故作镇静:你不怕,那你就吃吧。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老虎镇住、蒙住、骗住。)
出示练习:同学们,你们看狐狸真是一只( )的狐狸!放了狐狸是因为老虎被( )。
D.老虎被蒙住了,松开了爪子。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这时老虎会怎么想?
(2)意义提炼角度不同。
而正因为价值取向不一样,所以总结方式也是特色鲜明,李老师提升的是“方法”,而管老师突出的是“方法”。李老师独具匠心地从一个古典寓言中提炼出“和谐”主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而管老师则简明扼要地指向了狐狸的“狡猾”,为学生接下来的行动指明了方向。
在以课程为理念的课堂教学构建中,我们要把一节课放在大的背景下去完善,用学生的行为、语文的方式、教师的特质去解读文本,生成文本,从有序走向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