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只是萌芽 但可喜、可贵

2016-02-28 19:17李泽民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河蚌毅力批判性

李泽民 王 超

谈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中高等教育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似乎与小学生有点远。其实,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人的核心学习能力,是一个人对资讯的重述、分析、比较、应用和评估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从小培养,或者说在小学阶段就应该打下坚实的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个回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与临场的敏锐性。尽管对小学生来说有时候只是一种思想的萌芽,但可喜、可贵,须倍加呵护。

案例:“恒心毅力主题”群文阅读

生:老师,我看愚公就是笨人——他为什么要移山呢?挖个隧道不行吗?

师:是啊,老师也觉得挖条隧道要比移山省力省时。你的思考有价值。

生:精卫那么小的一只鸟,怎么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把海填上呢?

师:这个故事说的是做人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不要怕困难。

生:可是,精卫并没有把海填上呀。

生:我读了“铁杵磨针”的故事,就想如果那个老婆婆想要一根针的话,为什么不能挑一根铁丝磨呢?那样不是快一些吗?怎么可能有人那么笨,用铁杵磨针,那要磨到什么时候?

师:你能带着思考去读书,老师为你点赞。

(教师带头竖起大拇指,同学们也纷纷送给他大拇指。)

师:连你都知道铁杵磨针太费时间,为什么人家老婆婆就不知道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针,但是有几个人能把铁杵磨成针呢?你觉得别人笨,可是在比你聪明的人面前,你是不是也是一个笨人?

(课堂静默……两分钟后)

生:我明白了,我们向文中人物学习,不是模仿他们的行为,而是学习他们的精神,是为了使我们在遇到比我们更聪明的人的时候,能够不泄气,用“勤”和“毅力”去跟命运拼搏。

【反思】

孔子说:“疑是学之始,思之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从质疑意识的启蒙开始。试想,我们的语文教学若是缺失了批判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只是在简单的给予与接受中重复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这样的课堂又如何能够承担起培养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呢?案例中,教者在课堂上听到了这些真实的、稚嫩的,也有可能是荒唐可笑的声音时,并未简单地加以否定或绕开,而是像呵护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及时地进行激励引导,因为它蕴藏着、萌动着可贵的质疑精神。即使这些稚嫩的想法和声音偏离了文本主旨,我们也无须棒喝。只需像案例中这位教师那样巧施点拨,学生便会自然回到正确的轨道,并且思维的路径更长,思维的过程更具审美特征。

案例:《鹬蚌相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细读环节

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让他们把有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再进行探讨。一开始,他们提出的问题都在我的预设之中,突然,一学生站了起来,说:“河蚌牢牢地夹住了鹬的嘴,为什么鹬还能讲话呢?而河蚌如果讲话的话,鹬不就可以逃脱了吗?”

当时我有点不知所措。我稍微定了定心,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呢?”

另一个学生发表意见:“你不知道这是个童话故事吗?童话故事都是假的。”

提问的学生立即反驳:“那《狐狸和乌鸦》也是童话,乌鸦为什么一张嘴说话,肉就掉了?”显然,他是想证明就算是童话也应该符合逻辑。

这时,其他学生也纷纷加入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他们为这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此时,我趁势引导:“老师也觉得有问题,但如果这则故事缺少了河蚌和鹬的对话,那就没有任何生动可言了呀。”

听到我这么一说,大部分学生都面面相觑。我继续鼓励:“大家这么聪明,一定能想到办法的。”

一生答:“等它们被渔翁捉住了,把它们分开后它们就会争吵,不就有生动的语言了吗?还可以加入后悔的话呢。”

“同学们真是天才!”我又鼓励道,“这样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需要较大的改动,能不能既改得少又符合逻辑呢?”

沉默了片刻,一学生站起来,说:“我们把‘说’改成‘想’,它们心里在说话,故事也一样生动。”

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他们继续兴致勃勃地学习起课文来。

【反思】

“辨析”是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批判性。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识别真伪,说出正确的根据和错误的原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批判精神。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再是一味地依赖教师的提示、引导和传授,而是在主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质疑,并经过多次的阅读和思辨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猜你喜欢
河蚌毅力批判性
河蚌
Physically Challenged Teen Is Virtual Superman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蚌用壳把鹬的嘴夹住, 它们怎么对话?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捉河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