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一起走进自由的园子
——《我和祖父的园子》说课

2016-02-28 19:17常相波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园子萧红祖父

常相波

一、把握特点说教材

这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独特的语言风格勾画出萧红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的劳动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在解读文本时,我是这样想的:

首先,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跟随文字走进祖父的园子,我们看到一个生机勃勃、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园子,这里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蜻蜓、有蝴蝶、有蚂蚱、有小鸟,还有太阳的光芒、有云朵的影子,一切都是欣欣然,充盈着生命的气息。这里是自由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园子里的小萧红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园子里的自由与快乐感染着读者。

其次,这还是一个用自由的语言来表达的园子。课文的语言如同生活中儿童的说话方式一样,直白、通俗、不加修饰。这种“儿童习语式”的言语方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蹦着、跳着、玩耍着,自由的气息扑面而来。“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这样单调而重复的句式,把儿童语言的天真和烂漫表现得淋漓尽致。“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几个句子中“了”字频繁出现。“了”字往往给人一种结束的感觉,但是在这组句子中却多了一份儿童的欣喜。“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了”“就”二字表示一种顺应,它在这组句子中反复出现,不仅不单调,读来反倒多了一份自在和俏皮。这是萧红儿童式语言的魅力。

最后,这更是一个承载着萧红童年自由、幸福的园子。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萧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当然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瞎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这种自由与快乐不仅来自于祖父的园子,更源于祖父的爱。祖父的“笑”,透露出祖父对孩子的爱心和耐心;简单的动作,给了小萧红心灵的自由、精神的家园。正是因为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快乐的。

二、关注基础说学情

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够抓关键词感受文本,在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领悟文本传递的情感。文中洋溢的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能够感受到文本传递出的自由快乐。但是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层情感以及表达这种情感的文字形式,却是学生不容易觉察到的。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揣摩文中写得比较特别的语句,细细品味中习得语言。

三、明晰重点说目标

基于教材与学情,主要设计两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自由的童年生活情趣。

2.品读关键语句,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并领悟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第一个目标指向文本内容,第二个目标指向文本的语言特点。)

四、突破难点说流程

本课分为以下三个板块:移情入境,在文字中捕捉感受;精选内容,在品读中领悟表达;课外延伸,在阅读中涵养语文。

(一)走近作者,揭示文题

1.谈话导入,走近萧红。

萧红曾被鲁迅先生称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出示介绍作家的卡片,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

引出课题后,问学生:读了课题之后,你心中有什么问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阅读一篇好的文章,我们要关注作者。用鲁迅对萧红的高度评价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对作者产生一种景仰之情,激发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入“园子”,捕捉感受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萧红在这篇文章中回忆了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梳理出园子里的动物、植物和在园子里做的事的三组词: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倭瓜黄瓜玉米谷穗韭菜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2.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

指名读第2和13自然段。

3.在这样的园子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浏览课文,请同学们用一两个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汉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主动思考,读出了园子里的人、事、物,也读出了萧红童年生活的自由。】

(三)再入“园子”,领悟表达

默读课文思考:萧红是怎样把她童年的自由生活写出来的?

在分享交流中,着重引导学生关注第3和13自然段的语言表达形式。

1.学习第3自然段。

(1)师生配合读句子。教师读写祖父的部分,学生读写“我”的部分。读完之后,教师问:这段话,语言很特别,你们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引导学生关注重复出现的词语,感受萧红模仿祖父时俏皮、可爱的样子。

(2)男女生合作读句子,感受萧红语言的精妙。

2.学习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写出“自由”的?

①先引导学生发现语段中的不一样的句式:“……了,就……”“愿意……就……”,读出园子里动植物的自由。

这段话读起来感觉怎么样?你发现它们句式上有什么特别了吗?

于再引导学生领悟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文字表面上在写园子里动植物的自由,实际上是作者通过这些事物表达自由自在的童年情趣。

试着想一想,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心境是怎样的?

(2)同桌配合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以言语形式的学习为主要内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发现形式比较特别的语言,探索这些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和运用规律,使学生经历真实而有效的语文学习过程。萧红独特的语言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留下深刻印象。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帮助学生习得语言。】

课文中精妙的语言、生动的用词并不只这两处。比如第2自然“样样都有”就把园子里那么多的小昆虫和色彩写了出来;第3自然段中“溜平”“瞎闹”等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萧红童年的生活情趣;还有第11和12自然段,“又”字多次出现,把孩子的天真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用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地找寻、自由地品味。

(四)延伸阅读,涵养语文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课后,让我们去读读这部小说,细细品味和分享萧红的语言智慧。

【设计意图:由课堂走向课外,由点走向阅读的面,最终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园子萧红祖父
祖父瓷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我和祖母的园子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祖父的一封信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园子匠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