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名师的课的『误读』

2016-02-28 19:17:16黄国才特级教师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6年6期
关键词:托德天籁蝙蝠

黄国才(特级教师)

有人说,评课是“画龙点睛”,其实不然。评课是听课者对“作品”的解读。就像每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都是一种“误读”一样,评课也是一种误读。但我还是愿意“误读”——只要是认真思考、读到课的“背后”并真诚表达,并且,希望每一位听课者都认真“误读”一回。以下是我对这次活动中三节课的“误读”。

一、阅读科学说明文需要与之相应的阅读方法——“误读”李玉贵的《蝙蝠和雷达》

来自宝岛台湾的李玉贵老师的《蝙蝠和雷达》,真的在教学生怎样阅读科学类说明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何以见得?请看李老师设计的三程序:

第一,挑战预习。

李老师一上来就挑战学生的预习(也挑战教材):你认为《蝙蝠和雷达》的内容科学吗?李老师要求学生到课文中找证据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只说明学生读懂了内容。但是,课文写得科不科学呢?如何让学生探究课文的“科学”程度?

第二,引导提问。

李老师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正应了胡适先生所言,“怀疑和发问”是研究学问的工具,也是科学的工具。可惜,我们的学生只善于答问,不善于发问。

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李老师教!

李老师以第1自然段为例,问:“两个亮点”指什么?飞机的“两盏灯”都是“一红一绿”吗?然后展示各种飞机的图片,证实飞机两翼各一盏灯,的确是一红一绿。(隐含问题是:为什么要“一红”“一绿”?)老师示范了,学生模仿着提问。第一个学生问:“蝙蝠的眼睛真的很‘敏锐’吗?”李老师立刻评价“课文不是告诉你了吗?”(我们的学生常常就提这样的问题。)第二个学生问:“蝙蝠的超声波能传多远?”第三个学生问:“既然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科学家怎么做实验证明呢?”——好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是这节课要解决(或能解决)的,要带到课后去查资料自己解决。

第三,用适合阅读科学性说明文的方法阅读。

(1)比较阅读,聚焦标题,探究“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李老师出示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问:这两个标题中的“和”可以换成什么词?学生说可以换成“跟”“与”。《蝙蝠和雷达》中的“和”能换成什么词呢?回到课文找线索。学生找到“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得出雷达“模仿”蝙蝠。因此,这里的“和”与《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中的“和”的意思不一样。同时,理出深度阅读思考的切入点——探讨科学家是怎样“模仿”的。

(2)运用任务驱动、关键词导引、图示等阅读策略,介绍科学家“模仿”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整合信息并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李老师布置学生一个任务:用自己的话介绍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过程。提示学生聚焦课文第7和第8自然段以及学习的方法:一是圈出介绍时要使用的重要语词(不超过5个,每个语词不超过3个字);二是画示意图。

(3)探究课文其他自然段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写?

科学类说明文属于“信息类”文本,阅读此类文本应该有适合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或称程序、步骤)。方法是什么?以上三个程序是也。

二、阅读小说,增强文学体验——“误读”张祖庆老师的《金钱的魔力》

《金钱的魔力》是“文学类”文本。张祖庆老师则循着阅读文学作品的思路引导学生阅读。

首先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我”、托德和老板。

其次,理出“关键情节”——使事件发展突然转变的情节——“一张大钞票”。将小说情节分为“一张大钞票”出现“之前”和“之后”。

第三,聚焦“之后”的内容,理解老板的“自言自语”(老板向“我”讨好。张老师说是“喋喋不休”)、探究作者如此“啰嗦”地“一口气”地写的意图;表演朗读,试图“读”出老板“见钱眼开的嘴脸”,增强文学体验。

接下来的两个教学环节:一是,张老师让学生欣赏电影《百万英镑》片断(老板向“我”讨债),要求学生运用“老板向‘我’讨好”的言语范式(语言风格)来说“老板向‘我’讨债”,并表演之。二是,问学生如果是你面对“百万英镑”会不会也像那位老板一样——显然是思想道德教育——怎样看待金钱。

我认为,这两个教学环节是值得讨论的。第一,“讨债”与“讨好”截然不同,怎么能用“讨好”的言语范式(思维)来“讨债”呢?第二,“金钱的魔力”还真与“道德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小说主要以“金钱”照见“人性”),怎么适合让学生讨论“怎么看待金钱”呢?(学生反应的实际效果也证明了并没有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学生说什么“有钱才能生存”“没有那么大面额的钱”“有钱的人短命,平平凡凡做一个人就好”。)

因此,我认为这两个教学环节可以调整一下,改为聚焦另一个人物——托德“之前”“之后”的变化,欣赏“托德”的语言和“笑容”,探讨“言外之意”,提高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获得更丰富的文学体验。比如,作者描写托德的“笑容”——“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太精彩!这是我读到的最不忍卒读的“笑”——马克·吐温也太狠了!马克·吐温对这一“笑容”的刻画,堪比《红楼梦》对刘姥姥的滑稽引发的那一场笑的描写!再如,“我”与托德的对话描写也颇为精彩,其中反语——“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的使用,话语中的潜台词——“我并没有恶意,可是你要开口教训人的话”——托德是怎么读出“教训人”的,等等,都不亚于对老板“自言自语”的描写,应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阅读琢磨、感悟体验。

三、何谓“天籁”——“误读”王崧舟老师的《天籁》

《天籁》摘自庄子的《齐物论》,属于文言文阅读。王崧舟老师怎么引导五年级的孩子阅读如此高深的文言文呢?

王老师先教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把文言文读正确、读通顺,真好!

接着,王老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地籁”“人籁”“天籁”,比较三籁的“发动者”,形成板书:

风——地籁——万窍

人——人籁——比竹

自己——天籁——自己

然后重点阅读理解“地籁”(读好排比句,读出气势)和“天籁”(举生活中有关“天籁”的例子)。

最后,讨论“在庄子那儿,最喜欢的是哪一种声音?”

颇令我意外的是:

1.王老师何以认为“地籁”要发声,靠的是“风”和“万窍”?

作者借南郭子綦的嘴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又借子游的嘴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不是很明确地说“地籁”不就是“风”吗?“地籁”不就是“风”通过“万窍”(“众窍”)发出的各种声音吗?

2.王老师何以把“天籁”与“地籁”“人籁”割裂开,揣测庄子“最喜欢哪一种声音”呢?

在庄子那儿,“天籁”其实包括“地籁”(或就是“地籁”,庄子说“天籁”“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也包括“人籁”(人通过乐器,如“比竹”发出的美妙声音,也包括人发自内心的声音以及创作的美妙作品。我们现在常形容美妙的音乐“有如天籁”)。

3.王老师何以认为朗读“排比句”时要“像开车一样,先慢后快又注意刹车”?

作者比拟“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木开(读 jī),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朗读时,并不是越来越快,而要在“似洼者”前“刹车”,要吐字清晰,读出味道。在“似洼者”前“刹车”,要稍作停顿换气以表明表达上有变化——即由连续6个二字词变为连续2个三字词了。

所以,不管是听名师的课还是听同伴的课,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有理有据地分析,批判地吸收。与其说评课是“画龙点睛”,不如说是发自内心的“误读”。

猜你喜欢
托德天籁蝙蝠
天籁
学与玩(2022年10期)2022-11-23 08:32:06
Todd’s New Friend托德的新朋友
侧听天籁
青年文摘(2020年24期)2020-12-21 22:11:56
天籁之诗(外四则)
中华诗词(2018年1期)2018-06-26 08:46:44
下 楼 梯
蝙蝠
天籁之音
小说月刊(2015年7期)2015-12-17 04:26:10
蝙蝠女
蝙蝠在黑暗处如何捕食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