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记忆和他人的凝视
——浅谈“贾樟柯式”与“侯孝贤式”的长镜头影像比较

2016-02-28 18:59:3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统美学长镜头

钱 璐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25)



自我的记忆和他人的凝视
——浅谈“贾樟柯式”与“侯孝贤式”的长镜头影像比较

钱 璐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25)

摘 要:“长镜头”是一种重要的电影语言,并在电影语言基础上形成重要的电影理论和电影观念。侯孝贤和贾樟柯是长镜头的热衷者和理念践行者。本文透过浅谈,对侯孝贤、贾樟柯两位导演长镜头实践的粗略分析、对比,略窥两位导演在长镜头背后呈现着、透露着、隐现着的长镜头美学。笔者认为,尽管两人都践行长镜头影像美学,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语境,长镜头背后的观察者在艺术创作上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侯孝贤为发展华语电影乃至东方美学提供了一种独具内涵的东方影像实践,有一种自我记忆的感觉。而贾樟柯则是得益于西方新写实主义的影像精神,以长镜头为时代,为社会普通人“见证”、“立言”,也是可以表现为“他者的凝视”。

关键词:长镜头;现实质感;传统美学

一、贾樟柯的“粗糙感”写实和侯孝贤的“东方美学”写意呈现生活的真相

笔者认为二人都是尊重生活常态的。笔者对贾樟柯的 “无效时间长镜头”感受很深刻。他的电影里面会经常出现无效的时间,有一种时间性的美感。它用长镜头来表示,一直在跟拍,贾樟柯管它叫“非效率性时间”。仿佛可以窥见美感,其美感是在于它是我们生活里面经常能感受到的一种时刻,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用这种庸常的、多余的时间堆砌起来的。《三峡好人》中韩三明走路、发呆、和他人对话等琐碎的时刻都被贾樟柯用长镜头一一记录下来,松散或者疏远,他的长镜头下,镜头中的常态就是生活的定格。

贾樟柯的电影里面有一种时间性的美感。时间是非常微妙且多层次的,一部像《山河故人》一样讲述一段历时几年的故事的电影已经是在处理时间,所以我认为一个单一的镜头里人物的节奏一经用长镜头是否能保持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这其中也有时间的问题。贾樟柯用长镜头建构了时间上的形式感,像是《三峡好人》从电影开头,韩三明出来一直在用长镜头跟着他,像是一架无形的机器持续在记录着他的生活与他周边的一切。

侯孝贤偏爱实景的拍摄,大量使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还会利用复杂场面调度组织叙事手法。《刺客聂隐娘》一个室内中景长镜头,有院子里的蝉声和树枝间的风声,大僚与小儿在室内玩蝴蝶,婢女们在旁随侍。蝴蝶飞走后小儿开始与一个侍女踢蹴鞠,随着蹴鞠在室内来回滚动镜头左摇,小儿爬出画外,镜头再缓缓右摇,大僚在榻上看着小儿,接着镜头抬起,看见舒淇扮演的聂隐娘在梁柱上看着一切。不知道过了多久聂隐娘才跳下梁柱靠近已经熟睡的大僚和怀中小儿,惊醒大僚后才离去。这个描述日常的还原时间绵延的主镜头是典型的侯孝贤式影像。他对时间的直接呈现以没有变化的方式表达,表达着聂隐娘情感状态的变化,以致她用现身的方式彻底取消她的谋杀行动。

二、贾樟柯的“旁观者”长镜头和侯孝贤的“无形摄像机”长镜头来展现时间的流动

贾樟柯要表现的是在时空的裂变破坏中和宏大长镜头时间叙事中有东西依旧坚韧地“活着”。《三峡好人》讲述的是中国现实发生的事件,影片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拆”这个字以及早已被水淹没的房子,似乎又在诉说着一段段曾经发生的故事或者将要发生的故事。贾樟柯用不同的长镜头客观平静地记录着,仅仅记录一个工程数据——“三期水位线156.3米”。影像通过远景、中景、近景多次出现这行字,有时候画面会停留的时间长些,将一个不断迫近你、由远及近追赶着你的时间流动的过程呈现出来。贾樟柯的长镜头是一个旁边者,静静地在一旁看着,有一种不插手的静默感,是冷静和客观的,让剧中人物一步步靠近他们自己想要的一切。

相比于贾樟柯,侯孝贤的叙事对象更为众多、复杂而且故事时间持续的也比较长,所以他在选用长镜头时,比贾樟柯更为“温情”些,像是在《悲情城市》中,四弟和女朋友之间的关系,用长镜头表现弥漫在两人之间的尴尬,但不是很生硬,而是有一种自然平缓的感觉,没有感觉像是贾樟柯电影中有个“无形的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在生活中我们也会体会到同样的情绪。

三、贾樟柯的“现实质感”和侯孝贤的“传统美学”突出表现在他的镜头换面构成和地域空间的不同

贾樟柯的电影里,因为会刻意追求小县城在发展之中的粗糙感和颗粒感,有意要维持画面里的杂乱与无序,颓败和破旧。画面太写实,贾樟柯完全不对它们加以修饰,尤其是用光。从头至尾采用十分明确的主光源照明。虽然画面显得不够完美或许还有丑陋的感觉,贾樟柯的电影地域的切入视角都基本是闭塞的汾阳,地方小,人际关系简单,风土人情也很传统,具有典型的中国社会的特征。所以当贾樟柯的长镜头具体到某一个房间、某一个角落甚至街道上的某一条标语,那么地域就突出了贾樟柯想让其突出的意义:封闭。在贾樟柯的电影里,有着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故乡的关系的思考。从文化底蕴来说:贾樟柯是西方式的纪实精神。

侯孝贤:自然光源和精致唯美的构图。侯孝贤特别注意画面的形式感,也对透视关系有讲究。在《刺客聂隐娘》中,以舒淇扮演的刺客为主观长镜头,经常隔着纱帘去看,很有修饰感和美感,特别唯美。背后也是透亮的,屋子里没有颓败的感觉,而是明暗很有层次的画面感。侯孝贤会打造出一种东方的唯美的镜头感,整个画面特别敞亮。

有关地域,侯孝贤的电影场景,多在淳朴的乡下,都是台湾的家乡小镇的风貌,,也会隐藏着田园的封闭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波澜不惊,随处可见的温情与朴实,人和人之间的沟通都异常的和谐,仿佛看不到钱权之类的商业或者世俗的东西。因为侯孝贤是台湾导演,又说起地域空间,不得不说在侯孝贤的电影里会有两种语境:父辈的乡愁,就是从大陆迁往台湾的客居之痛,是父辈的乡愁。另一个是成长在台湾的下一代,个人觉得这一类电影在台湾导演作品中经常出现,就是少年时候的经历和自己成长过程中体会到的一些情怀。就文化底蕴来说:侯孝贤是东方静默旁观的体现。

四、结语

实话说来,笔者写的时候完全带着崇敬之心,写完之后心情却平静了很多。为的是贾樟柯和侯孝贤影像中的特殊景观,使得他们的电影里,无论是东方的静默还是西方的纪实,都超出了我们看电影时候所需要的“娱乐”,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所以笔者认为,他们电影的魅力在于一种情怀,在于反省历史与解读人性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力量。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47-01

猜你喜欢
传统美学长镜头
开化长镜头
绿色中国(2019年18期)2020-01-04 01:57:12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浅谈实验影像中长镜头的运用与表现
流行色(2018年5期)2018-08-27 01:01:42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4
基于徽州文化的日用陶瓷餐具设计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19:14:51
浅析传统美学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立足民族美学趣尚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长镜头在电影作品中的美学意义
——以《山河故人》为例
谈“趣味”美学与传统美学的融合
艺海(2015年7期)2015-11-03 16:34:41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