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梦蝶
(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
马克思早期出版自由思想产生的背景考察
——以《莱茵报》为蓝本
邹梦蝶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走向社会,在供职期间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出版自由的论著。可以说,出版自由思想是马克思早期新闻观的核心思想。一定思想的形成与思想家的成长历程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19世纪初的德国,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和《莱茵报》出版时期的历史背景对马克思的出版自由思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版自由;莱茵报
马克思的思想涉及许多领域,纵观其发展脉络,是与报刊事业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发表的第一篇政论性质的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就是讨论新闻出版自由并反对书报检查的。1842年,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了社会舞台。尽管他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的时间只有半年,但这半年是他一生中发表新闻学文章最多的时期,并且其中论述得最多的就是出版自由思想。这些重要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马克思在晚年也作出过关于出版自由的论述,但这方面的论著集中发表于其报刊活动的早期,即《莱茵报》时期。出版自由思想是马克思早期的新闻思想。复旦大学教授童兵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19世纪德国、欧洲的经济政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1]而马克思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作为其早期新闻观的核心内容,同样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马克思个人的成长环境。
“出版自由”的理念始于1664年英国政论家约翰·弥尔顿的政治性小册子《论出版自由》,简要指收集、发布、传送和接收新闻的自由,是出版自由在新闻领域的实施和运用。恩格斯于1844年指出,出版自由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的事先许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2]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也把他理想中的出版物都称作“自由的出版物”。他认为只有自由的出版物,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让人民获得对自己及对整个世界的正确认识。作为近代出版自由思想的继承者,马克思从理论上对出版自由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在为《莱茵报》撰稿之前,马克思就已经发表了自己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在这篇文章以及此后的一系列论述中,马克思将矛头对准了普鲁士反动的专制统治,鞭挞了普鲁士虚伪的书报检查制度。
马克思作为《莱茵报》的第三任编辑,在编辑部工作的短短半年内,频频为出版自由发声。从其论述中可以概括出马克思早期出版自由思想的几个要素:第一,揭露了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伪自由”本质,认为其背离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固有本性,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普鲁士的专制制度。第二,出版自由是保障各等级人民不同利益的保证,是建构公共理性的重要途径。第三,出版自由是报刊人民性的体现。如果报刊受到官方书报检查令的管制,它必然脱离了人民的现实生活,只能是政府的传声筒。第四,书报检查制度使观点成为人的法律地位的依据,书报检查官的意见成了荒唐的法律准则。
纵观马克思早期出版自由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将《莱茵报》的创办过程作为考察的时间分野。在本文的论述中,“前《莱茵报》时期”指的是《莱茵报》创刊之前的时期,考察时间段为从马克思出生到1842年1月1日《莱茵报》创刊。“《莱茵报》时期”指从《莱茵报》创刊到被当局决定查封,考察时间段为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1月20日。
(一)前《莱茵报》时期: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年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启蒙
马克思在形成较为成熟的、专门针对新闻出版的自由思想以前,率先在头脑中形成了普遍意义上的自由思想。这得益于马克思生长的家庭环境、后来接受的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1.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启蒙。卡尔•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卡尔是家里唯一活到成年的男孩,父母把希望寄托到了他的身上,对他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家庭教育。卡尔•马克思受到了律师父亲崇尚自由并且激进的思想的熏陶,然而对幼少年马克思影响最大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他后来的岳父维斯特华伦。维斯特华伦是一位具有极高修养并崇拜古代文化的枢密顾问官。少年马克思常常拜访他,并听取他的谈话。学者梅林认为,正是在“维斯特华伦家的老宅子里”,马克思获得了他父母和学校所不能给他的精神食粮。[3]正是维斯特华伦唤起了青年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情调,而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了《莱茵报》时期并主导了他那时思想的基本方向。[4]1830年~1835年,马克思就读于莱茵的特利尔中学,当时的特利尔中学正盛行自由主义的启蒙精神。在马克思的学习生活中,包括校长维登巴赫在内的几名老师在各自的行政及教学工作中都渗透了自由主义思想。在学者科尔纽看来,这些老师的思想与活动显然“大大有助于确定马克思最初的政治方向”。[5]1837年,马克思进入了以严格教育著称的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是在普鲁士教育改革中的先锋。在当时的内政部文化教育司司长威廉·洪堡的倡导下,柏林大学开始实行充分的学术自由。自1810年起,柏林大学吸引了一大批的杰出学者,这些学者带来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和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这样一所自由之风劲吹的学府中,马克思常去听历史法学派领袖萨维尼的罗马法典讲座和著名黑格尔学者甘斯的刑法讲座。后来,马克思加入了崇尚黑格尔哲学的青年黑格尔学派的组织——博士俱乐部。马克思在俱乐部活动中对希腊、罗马各哲学学派进行了研究,这些学派的学说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并使得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更加理性。
2.社会因素对马克思自由思想产生的影响。马克思诞生在19世纪初期的普鲁士。那时的德联邦内忧外患,社会处在不断的战争当中。与英法相比,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曲折而迟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就有了一种好争、好胜、好革命的民族性。”[6]马克思成长的环境还有其特殊性。莱茵省是普鲁士王国中民主意识最强的地区。1815年,普鲁士领土调整,莱茵兰最发达的地区成为普鲁士的莱茵省。这里最先消灭了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制铁工业及纺织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三四十年代,莱茵省发展成为普鲁士的重工业基地和自由主义运动的中心。此外,莱茵省的行政规划也因为受到英法等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代议机构。[7]这样的社会背景,渗透到了莱茵省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通过马克思的家庭和学校环境,间接影响了马克思个人的自由主义思想意识。童兵认为,正是由于这种莱茵省独有的社会环境,使得马克思走上新闻岗位后,第一个课题就是新闻出版自由。[6]
(二)《莱茵报》时期:报社经历和书报检查令催生了马克思的出版自由思想
供职《莱茵报》让马克思接触并融入了新闻行业。在此期间,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新闻领域得以体现,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关于出版自由的思想。
1. 《莱茵报》的创刊与马克思自由思想的体现。1841年4月,取得博士学位的马克思打算跟随恩师布鲁诺·鲍威尔在波恩大学任教。然而,威廉四世上台后,新任命的文教大臣打压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被波恩大学解聘,马克思不得不也放弃执教,投身现实的政治活动。同年9月起,荣克、赫斯等几名自由主义者吸收马克思一同筹办《莱茵报》。报纸于1842年1月1日创刊,全称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马克思从1842年4月起为《莱茵报》撰稿,并在前两位主编相继离职后进入编辑部。马克思一扫此前浮夸空洞的文风,将《莱茵报》办成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喉舌。在办报期间,马克思经历了从身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到与之决裂的过程。大学时代,马克思曾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并成为“博士俱乐部”中较有影响力的成员。但在普鲁士的高压政策之下,青年黑格尔派逐渐走向了保守与反动,一部分成员还组成了非理性的“自由人”团体。马克思不满“自由人”团体的极端与疯狂,最终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这说明,马克思所崇尚的自由主义是有限度的、理性的自由主义,并且在后来对黑格尔唯心思想的批判中,唯物主义的思想逐渐渗透进了马克思的脑海。这个过程也成为马克思转变《莱茵报》立场的原因之一,并为后来所倡导的新闻出版自由思想埋下了伏笔。
2.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伪善唤起了马克思出版自由思想。马克思告别学院投身于政治生活后的第一篇政论性质的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就先将矛头对准了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在《莱茵报》任职期间,马克思又发表了《〈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境内的查封》等文章,控诉普鲁士当局荒唐的书报检查制度。这是因为马克思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颁布的书报检查令的伪善。威廉三世在位时,曾于1819 年10月颁布了一道法令,确定了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实质上取消了出版自由。威廉四世继位后,于1841年12月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威廉四世虚伪地将新颁布的书报检查令扣上了自由主义的帽子。检查令在序言中虽然表示出版物受到的限制是违背陛下意志的,但并没有对进行书报检查的检查官进行实质上的干涉。也就是说,一旦查封了某份报刊,只是检查官个人的错误,而不能怪罪书报检查令。“也许为了造成一种改善的假象而不从本质上去改善事物,才需要把制度本身的客观缺点归咎于个别人吧?”[2]马克思敏锐地识破了新书报检查令的虚伪性。他认为,这个法令如果被“正确的”理解与运用,就将对政治生活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3.第六届莱茵省议会成为深化马克思出版自由思想的导火索。除了之前提到的洪堡教育改革之外,普鲁士在1808年进行了行政改革。莱茵省早先受到法国统治和《拿破仑法典》的影响,率先实行议会制。但在普鲁士行政改革后,普鲁士加强了对议会的控制,使得莱茵省议会失去了原有的功能。1823年建立的普鲁士各省的等级会议,名为由几个等级组成,实际上是由地主操纵的维护封建特权的议会。[8]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上,各等级代表就出版自由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马克思通过会议记录,分析了各等级关于出版自由的主张。马克思总结到,诸侯等级对出版自由持完全反对的态度,城市等级对出版自由的态度是胆怯和模棱两可的,而农民阶级对出版自由的认识是公道的。通过这届议会,马克思了解到了各等级代表关于出版自由的不同主张,这些不同的主张让马克思得以从社会基础入手,更为深入地领会到了出版自由与各等级利益之间的关系。相较于之前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这篇刊载于《莱茵报》的《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省议会会议记录的辩论》是前一个批判的深化和发展。
从在莱茵省度过的少年时期,再到柏林大学的青年时期,直到后来通过《莱茵报》踏入社会,这段经历铸就了马克思早期的一系列思想。尤其是在《莱茵报》工作的这段时期,马克思通过报刊实践接触到了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受用于后世的宝贵出版自由思想。
考察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发现,当时的德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专制社会转向民主社会、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对比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新闻事业在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我们的新闻工作也随着时代变化出现了新的问题与矛盾。《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出版自由思想中丰富而深刻的内容,值得我们重温和学习。我国新闻工作者也应注重社会实践,从社会问题入手,反思新闻工作。
此外,考察马克思早期出版自由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将马克思出版自由思想的产生还原到当时的背景下,不仅能够尽可能真实客观地探寻该思想的缘起,还能避免就理论谈理论、就思想谈思想的空泛研究。背景考察不仅对新闻史研究,而且对其他新闻传播学类别的学术研究也都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的时代条件和在今天的发展[J].当代传播,2014(01):37-4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95,4.
[3]弗·梅林.马克思传(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5.
[4]黄学胜.青年马克思与启蒙[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44.
[5]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5:92.
[6]范敬宜,李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M].童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0.
[7]丁建弘,李霞.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238.
[8]高光,阎树森,马迅.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60.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34-02
作者简介:邹梦蝶,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4级新闻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