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红梅
【教材分析】
《爱心树》是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创作的一部轰动世界文坛的经典绘本。作者用极其朴素的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温暖而略带伤感的故事:大树给予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男孩从大树的身上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的快乐与幸福,直到风烛残年,身心俱惫,仍然可以在仅剩的老树墩上休息。
【教学目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梗概。
2.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3.体会作者运用“反复”表现“给予的快乐”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绘本,激发期待
每个绘本都是非常有趣的故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绘本——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他将给我们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绘本的认知储备,介绍作者,激发阅读期待。】
二、初读绘本,了解梗概
(一)师生共读绘本
1.教师讲述。
(从前,有一棵大树……孩子说:“我想买些好玩的东西,我需要钱。你能给我一点钱吗?”)
引导学生想象:猜一猜,树会对男孩说什么?大树能给孩子钱吗?
(“很抱歉,”大树说……大树很快乐。)
2.学生讲述。
过渡:还会发生什么事呢?
(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快乐。)
3.教师讲述。
(男孩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大树很快乐,但是心里却有些……)
想一想:树除了快乐,心里还有什么?
猜一猜:一无所有的大树希望男孩回来吗?他还会回来吗?
4.学生讲述。
(过了好久好久,男孩又回来了……“我的牙齿咬不动苹果了,”男孩说。)
5.师生讲述。
(“我的树枝没了,你不能在上面荡秋千了。”……大树很快乐。)
【设计意图:师生共读绘本,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边听边读边猜想,为故事补白,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沉下心来走进故事。】
(二)概括故事情节
1.理清纹路,寻找主线。
同学们,从男孩年龄的角度看,你发现这本书讲述了男孩一生的哪些时期?
小结:以男孩一生为线索写树和这个男孩的故事。
2.抓住情节,训练概括。
男孩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向大树要什么?大树给了什么?谁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3.评价引领,小结方法。
我们抓住关键词语把故事读薄了,读成了一段话,甚至一句话,老师为大家点赞。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关键情节概括故事主要内容,是学生已有的基本能力,也是阅读叙事性作品的基本要求。】
三、精读绘本,自主复述
(一)关注树枝,展开想象
1.观察图画。
树枝砍完前,大树每一次见到孩子动作有什么变化呢?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明白男孩把树枝砍光背回家之前,每一页上的树枝都有不同的动作,透过动作,感悟大树对男孩的爱。
2.小结方法。
读绘本就应该这样,除了读文字还要读图画,用想象去丰富,用心灵去体会,读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设计意图:聚焦同一事物的变化,拓展思维,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渗透读图画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复述故事
1.出示要求:
在电脑上读故事,小组内选择一幅印象最深的图,想象当时的情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温馨提示:
●可以从大树和孩子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来复述故事,比比谁的想象最丰富。
2.小组交流。
3.小结方法。
谢尔拥有神话般的本领,即无限延伸读者的想象力。我们抓住构图的留白,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就能走进作者的内心。
【设计意图:利用平板电脑阅读,创造性地复述故事,领悟读图画的方法。】
四、再读绘本,领悟表达
(一)品味语言,关注表达
1.自由品读。
在平板电脑上读大树和孩子的对话,可以小组合作读,也可以自己读,体会树和孩子间的感情。
2.共读悟情。
引导学生用朗读来表现大树的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分角色读、展示读、范读等,品味语言。)
3.关注表达。
文章多次出现的一句话是什么?
“大树很快乐”这句话重复出现,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反复)
(二)师生小结,体悟文本内涵
1.体会内涵。
从反复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学生的回答中相机请学生板书“给予是快乐的”。)
2.教师引读。
师:鲜红的果实被拿走了,但男孩买到了想要的玩具。
生:大树很快乐。
师:茂盛的树枝被砍光了,但男孩拥有了温暖的房子。
生:大树很快乐。
师:粗壮的树干被砍断了,但男孩可以驾船去远航。
生:大树很快乐。
师:那个被唤为男孩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树桩上时,大树付出到什么也没有了,但男孩却拥有了片刻的安宁。
生:大树很快乐。
师: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给予是快乐的。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句子,发现“反复”的表现手法,体会“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这一大特点。】
五、拓展阅读,发现奥秘
(一)利用平板,获取信息
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是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让我们搜索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作品。
1.作品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网络中筛选的相关信息。(出示对《爱心树》的评价)
2.教师小结。
我们知道人们对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有自己的体会。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艺术成就远远不止这些,他是人们眼中的一个奇迹。大家想进一步了解作者吗?(出示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简介)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走进多元化的信息世界,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筛选信息的阅读能力。】
(二)推荐阅读,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具有反复表达方法的作品。
老师给大家推荐另一个绘本,它也运用“反复”表现主题,人们称它“可能是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这也是谢尔的作品——《失落的一角》。大家可用今天读绘本的方法去读一读,相信同学们会发现更多的奥秘!
2.鼓励学生进入学校数字图书网站学习。
老师送大家一个礼物,请课后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进入学校数字图书库,走进谢尔·希尔弗斯坦更多的艺术作品,了解更精彩的绘本故事。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读“反复”表现主题绘本的方法阅读其他作品,达到学会“这一个”,会了“这一类”的目的。引导学生走进大数据信息世界,让阅读根植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