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防控研究※

2016-02-28 10:25钱水土陈鑫云
现代经济探讨 2016年3期
关键词:信用社存款商业银行

钱水土 陈鑫云

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防控研究※

钱水土陈鑫云

内容提要:该文从外部形势变化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出发,分析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的成因、特点以及防控举措。该文认为,技术、经济以及制度变化正在对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产生重大影响;小银行实力弱、储蓄存款为主的存款结构、社区银行的信息特征、农村地区较差的金融生态、农村信用社的同质性使其容易发生挤兑风险。塑造良好金融生态、补足农村信用社劣势、控制风险传染、推动发展模式转变、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有助于防范和控制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

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管理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挤兑事件时有发生。2014年3月江苏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发生了挤兑事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该行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而来,是当地规模最大的银行,资产质量较好。3月24日中午,有储户到该行庆丰分理处取20万元现金,由于未预约被拒绝取款。随后,一则“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要倒闭”的传言突现。24日下午14时,数百名储户到该分理处集中提款,至25日凌晨3时才营业结束。25日,集中提款现象蔓延至该行特庸镇、盘湾镇、黄尖镇、兴桥等网点,同时位于盐城市区的黄海农村商业银行伍佑、步凤等网点也遭遇了挤兑。26日下午,集中取款情况基本平息。

尽管这次挤兑只是一起局部事件,但是处置稍有不慎,可能使一家农村信用社①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信用联社以及由此改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倒闭,进而波及其他农村信用社甚至整个银行业,同时考虑到农村信用社在我国“三农”金融服务中的特殊行业地位和作用,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外部形势变化是否加剧了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农村信用是否更容易发生挤兑事件?如何防控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基于此,本文从外部新形势、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入手,分析农村信用社挤兑特点、原因以及对应措施,为管控挤兑风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形势加剧了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

我国农村信用社外部形势正在发生新变化,加剧了其发生挤兑的风险,集中体现技术、经济和制度三个层面。

1.技术革新

技术革新对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信息传递方式变化。以互联网和手机为核心的新媒体正在全面崛起,微博、微信、APP以及其他各种丰富的信息传播形式,使得新媒体表现出了其与传统媒体所不同的即时性、过量性、匿名性、非理性、突变性、交互性,其受众也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冀淑慧,2013)。相应地,信息传递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农村信用社管理信息难度加大。一是信息发布自由度大。在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予以个人信息发布权力,使得信息源头、传播速度、内容分散的自由度更大。二是信息管理复杂度高。当前,信息可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多种平台扩散传播,部分平台在技术上无法完全监控,部分平台虽可监控,但是处置难度非常大。三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使得信息传播速度远超传统媒体,信息特别是不良信息一旦产生,会呈现爆发式的速度传播;移动终端使得出自新闻现场的、即时的新闻生产更为普遍,基于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的新闻现场直播成为常态。引发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挤兑事件的谣言迅速蔓延,既有传统民众的口口相传,但更多地是借助基于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这是以往传统挤兑事件所没有的。

另一个方面是业务交易方式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务交易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物理网点面对面地交易为主向营业网点以外的虚拟化、远程化的电子交易为主转变。《中国商业银行互联网化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商业银行业务交易的电子银行替代达到79%。农村信用社电子化程度虽低于一般银行,但也取得长足发展,并正在加速推进。农村信用社业务交易方式的改变,正在对其挤兑风险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是电子化交易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传统网点的营业时间为白天10个小时左右,晚上为休息时间,即使发生挤兑事件,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向其他银行或央行申请调剂资金。电子化交易则不同,一般都是7×24小时运行,若发生挤兑事件,应对压力更大。同时,电子化交易可并行发生,客户无需排队,可自助交易,多点同时挤兑。二是电子化交易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农村信用社不仅需面对客户集聚网点取款的压力,还要面对客户通过转账方式向其他银行转移存款的压力。三是电子化交易突破了金额的限制。在营业网点,农村信用社可通过预约等方式处理大额取款,电子化交易则不同,客户不需向农村信用社反馈,可自助办理大额资金转账业务。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挤兑事件中,客户除了到营业网点取款,还发生了电子取款,这是农村信用社挤兑事件的新趋势。

2.经济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农”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现有发展模式带来较大冲击,相应的风险正在提升。一是经济减速换挡。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正在由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回落,相应地,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银行业增长速度相应地放缓,全国银行业资产在2015年9月首次出现负增长就是例证。这也意味着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速度正在向常规速度回归,因此依靠规模扩张方法已无法继续。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目前,三次产业呈现“三二一”特征,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缩小,已由2004年的13%降为2014年的9%。同时,农业现代化趋势不断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都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农村信用社若不及时加以有效应对,容易出现“水土不服”。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破产,使得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告别多年下降趋势,进入上升通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9个季度上升,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质量最好的机构也已连续9个季度上升(详见图1)。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盈利模式、风险管理和持续发展能力。

3.制度变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金融制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银行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带来较大挑战。一是发展直接融资。随着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直接融资比重不断提高,金融脱媒化趋势明显,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对以贷款为主营业务的农村信用社冲击非常大。二是利率市场化。2015年10月,人民银行正式结束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正式放开,这将使农村信用社存贷款利息差缩小,进而影响其利率定价、风险管理和利润增长。三是银行准入政策的放开。随着银行准入政策不断放开,村镇银行异军突起,超过1000多家;借助互联网优势的民营银行相继开业,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也将在较大程度上冲击农村信用社现有市场。四是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目前,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正在修订,市场退出、民间融资等立法空白正在填补,银行经营环境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对农村信用社市场化经营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金融综合化经营管制逐步放松,金融控股集团正在成长,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对依靠传统存贷业务发展的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越来越不利。

银行发生挤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不对称(Jacklin等,1988;Starr等,2007),如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挤兑事件。技术革新主要通过信息传递方式加剧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另一个是其经营业绩不良(Jacklin等,1988)。经济变化和制度变革将加大农村信用社经营压力,进而加大其挤兑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容易引发挤兑事件

除了外部形势变化,农村信用社自身特点,也容易使其发生挤兑事件。

1.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实力弱小、资产质量较差

银行作为经营信用的金融企业,其规模实力是开展信用经营、维护储户信心的重要基础。除了新设立的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规模实力较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资本均远远小于其他银行机构,使得广大储户特别是农村地区储户对其信心弱于其他大中型银行。以资产为例,剔除成都、重庆、北京等15家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农村商业银行,其余2335家农村信用社平均资产仅为72.52亿元,远低于其他银行①数据源自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2014年报以及相关农村商业银行2014年年报。。射阳农村商业银行虽然是当地最大的银行,但是其总资产和存款也仅有125亿元和100亿元,仍然属于小型银行,使得客户特别是农户对其的信心仍然低于其他银行,进而发生了该行本身经营稳健但是在谣言传播下出现挤兑事件。同时,农村信用社受长期以来粗放经营的影响,管理上仍然相对落后,资产质量也要低于一般的银行,使得客户对农村信用社信心低于一般的银行机构。到2014年末,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达3.8%,比整个银行业平均水平高2.55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35.2%,比银行业平均水平低96.9个百分点②数据源自中国银监会网站。。

2.个人储蓄存款比重高、绝大多数为农户,且集中在县域

与大中银行不同,农村信用社存款结构有其自身特点:一是个人储蓄存款比重高。农村信用社个人存款在存款总额中的比例一般超过70%,射阳农村商业银行个人存款的比重高达76.66%。与单位客户相比,个人客户在获取银行经营信息方面具有明显的弱势,一旦获知银行有异常信息,往往无法分辨其真假,个人客户按照存款先到先取规则(Macey,2006),不分辨具体情况、及早取出存款是其理性选择,但是个体的理性却带来集体的不理性,这是农村信用社容易发生挤兑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农户存款客户比重高。农村信用社经营区域主要位于农村,存款客户绝大多是农户。与城市客户相比,农户收入总体偏低,家庭财富低于城市居民,存款是其最主要的财富存储方式,因此,农村客户对其存款也更为看重,同时受金融知识短缺的影响,一旦有风吹草动,容易受谣言等误导。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和被挤兑黄海农村商业银行的网点均集中在乡镇一级,这也充分说明城乡客户对谣言辨识程度具有较大差异。三是存款客户区域集中。绝大多数农村信用社只是在某一个县域经营,其存款客户也集中于某一个县。某个县域内的存款客户之间信息传导更具有优势,一旦有关农村信用社的不利信息出现,就能迅速蔓延开来,预防难度更大。

3.农村信用社属于典型的社区银行,其信息在社区中相对透明,且受关注度较高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都是在某个县域开展业务,不仅对其客户信息充分掌握,同时其信息也被当地广大客户熟悉掌握,受关注度也较高,特别是其出现负面信息时,很容易被客户获知,并且将在该区域内迅速蔓延发酵,这与大中银行信息层层传递方式不同。同时,农村信用社作为小银行,组织结构相对简单,管理层次较少,总体上呈现县、乡镇两个层级,其更多的信息将被客户获知,不仅其经营管理信息容易被社区内居民了解,而且其非经营管理的“软信息”同样暴露在社区居民视野之内。另外,广大农村客户极为看重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村信用社与其高级管理人员的个人品行和道德素质相联系,使得高级管理人员个人事务处置不当或出现问题时,很容易演变成为农村信用社发生挤兑事件的导火线。作为社区银行的代表,泰隆城市信用社2001年挤兑事件的导火线,就是该机构负责人前往纪委核实情况,进而出现的“城市信用社出问题”等传言(蔡辉明等,2005)。

4.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非正规金融无序发展、金融知识较为短缺

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发生挤兑事件,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当地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射阳是江苏省少数几个未参加金融生态县创建的地区,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开展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靠后③卜建明:《完善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中国金融》2014年第14期。。受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以及地理位置等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规金融发展偏弱,非正规金融无序发展现象较为严重。非正规金融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但是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在射阳县,农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融资公司等准金融机构,披着合法外衣,却大多从事非法高利贷活动①莫开伟:《射阳农商行挤兑风波敲响警钟》,《上海金融报》2014年3月28日。,并有不少倒闭,当地农民已经见惯农民资金互助社、担保公司、融资公司等老板跑路的情况,也深受其害。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所在的盐东镇是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非常集中的地方,当地的担保公司改名往往意味着老板要跑路,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庆丰分理处改名为文华分理处,没有做好充足的解释工作,使得深受民间融资危害的农民认为该分理处也与担保公司一样出现问题,进而进行挤兑。同时,农村地区客户受文化教育的影响,其金融知识相对短缺,对金融的掌握情况远低于城市地区客户。参与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挤兑的多为乡镇的农户,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完全区分农村商业银行和民间借贷的区别。

5.农村信用社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互相传染概率偏高

挤兑问题最初发生于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庆丰分理处,第二天就蔓延到其相邻的黄海农村商业银行伍佑、步凤等网点,但是并没有蔓延到其他银行,这验证了农村信用社之间的传染风险高于一般银行。农村信用社之间挤兑风险传染概率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一是品牌形象相同。不管是农村商业银行,还是农村合作银行,其最初的源头都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农村信用社,虽然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经过多次变更,但是在广大客户特别是农村地区客户认知中仍然是农村信用社,其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区分度较低。二是主要业务相似。尽管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新兴业务有所探索,但是仍然属于传统的银行,主要依靠存贷款,其他业务仍然属于起步阶段。因此,一旦一家农村信用社被认为存款存在无法满足客户提取的情况,其他农村信用社也往往会被认为存在同样的问题。

三、防控农村信用社挤兑风险策略

1.塑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

良好的金融生态是农村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其涉及农村多方主体,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同参与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机制。一是强化整体规划。将金融生态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通过评比、考核等方式加以推进、付诸实施。二是引导非正规金融。鼓励和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发挥积极作用、遏制其负面影响,人民银行应尽快出台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规范和保护其交易行为。地方政府应承担监管职责,重点做好监督管理、检查审计、退出善后事宜。三是完善信用体系。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社会成员建立信用档案,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建立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通过使守信者充分得到守信的益处、失信者受到应有的惩罚的法制体系,推动全社会加速形成重诺守信的良好信用文化。四是普及金融知识。应通过“金融知识送下乡”等活动,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信息量适度的方式,向广大农村金融消费者普及金融基础知识、风险识别和防范技能,进一步提升农村消费者金融素养及风险防范意识。

2.有效弥补农村信用社劣势

普通公众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居民认为,大银行不会倒,小银行容易倒。因此,补足农村信用社的小银行劣势可有效降低其挤兑事件概率。首先,应充分发挥存款保险制度作用。存款保险可减少信息缺乏的客户在银行流动性不确定时的取款行为,防止银行挤兑发生。2015年开始实施《存款保险条例》将为我国99.6%的存款提供全额保护,可有效稳定存款人的预期,进一步提升市场和公众对农村信用社的信心。与城市不同,农村地区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实施认识尚未完全到位。对此,央行和农村信用社应面向农村客户,积极宣传存款保险制度知识,使其准确理解存款保险制度。第二,应建立行业流动性互助机制。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小银行,但又是大系统,具有其自身的行业体系。从省域范围看,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雄厚,存款规模位列银行同业前列,流动性管理和控制空间较大,而挤兑风险发生最为直接的表现是流动性缺乏,因此,有必要在农村信用社行业体系内建立流动性互助机制,以整个省的农村信用社资金抵御单家农村信用社的挤兑风险。第三,发挥央行最后贷款人作用。在挤兑危机过程中,央行应发挥最后贷款人作用,特别是在农村信用社本身经营正常,因谣言或不良信息导致的挤兑事件时,应向其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使其有足够的资金对存款者进行偿付。

3.控制农村信用社传染风险

对单一银行破产风险的早期识别和处置,可最大程度减小金融系统中其他机构发生风险、进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黄志凌,2015)。当挤兑恐慌从农村信用社单家网点向其他网点传染,再由单家银行波及其他银行时,将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防止农村信用社机构之间的传染风险是控制挤兑事件的重中之重。第一,及时处置高风险机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5》显示,我国农村信用社仍存在部分高风险机构,历年亏损挂账的农村信用社243个。应通过重组、并购、核销清算等市场化方式,加快处置高风险机构,以减少挤兑事件的发生,进而降低风险外溢的概率。第二,建立挤兑风险传染监测机制。省联社应加强对辖内机构流动性管理,建立挤兑风险监测机制,密切关注机构之间潜在风险,若发现一个农村信用社风险苗头,及时预警其他农村信用社做好应对准备,减少挤兑传染风险,以降低传染危害。第三,启动暂停支付方式。当整体消费需求不确定时,银行挤兑可以通过暂停支付方式予以消除(邹新月、李思慧,2009)。暂停支付运用得当可减轻挤兑危害。一般而言,电子银行交易方式如大额转账,农村信用社系统内部清算交易等,可通过适当方式暂停,从而减轻资金转移压力。

4.推动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转变

在经济金融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应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实现持续稳健发展。首先,探索多元化发展。应有选择地开展证券、保险、租赁、担保等业务,既可丰富其收入来源,又能更好地满足农村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同时,应推动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走适合当地实际需求和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打响差异化竞争的品牌。此外,还应充分发挥省联社平台作用,发挥其人才、管理、科技等优势,给予其一定的服务功能,支持其做农村信用社想做做不好、能做但不经济的金融业务。监管部门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农村信用社多元化发展。第二,控制成本。一方面,农村信用社应整合运营网点、人员优势,有效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应打造省联社服务大平台,通过集约化、平台化、规模化的运作,降低农村信用社的总体运营成本。第三,强化管理。应推动农村信用社积极引进管理技术和手段,有效提升技术效率,增强内部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节约使用要素投入。

5.强化农村信用社声誉风险管理

在新媒体时代,农村信用社声誉风险管理不仅需切合农村实际,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澄清事实时,应针对农村地区客户特点,充分发挥其人缘、地缘优势。射阳农村商业银行在辟谣过程中,发布县长录音,印制公告,推送短信;组织当地知名人士、忠诚客户以及退休老员工,参与宣传,这些切合农村实际的措施是该行控制挤兑事件的有效措施之一。与其他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在应用新媒体方面仍显滞后,亟待加强。一方面,应借助专业团队和专业工具,充分运用新媒体,建立全媒体监控、全时段分析、分级干预、主动引导的负面危机防控体系。另一方面,应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披露,减少声誉风险来源。此外,应提高信息披露的即时性、主动性和透明度,特别是有关机构的改革、更名、迁址以及高管人员个人有关信息等,需提前充分披露信息,事前解释宣传细致到位,并时刻关注事件进展过程中的信息趋势。

1.冀淑慧:《新媒体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影响》,《南方金融》2013年第7期。

2.Jacklin C.J.and Bhattacharya S.,“Distinguishing Panics and Information-based Bank Runs:Welfar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8,96(3):568-592.

3.Starr M.A.and Yilmaz R.,“Bank Runs in Emerging-MarketEconomies:EvidencefromTurkey'sSpecialFinance House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7,73(4):1112–1132.

4.Macey J.R.,“Commercial Banking and Democracy:the Illusive Quest for Deregulation,”Yale Journal on Regulation,2006,23(1):1-26.

5.蔡辉明、黄毅、张晓华:《随机性金融挤兑的合约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6.Diamond D.and Dybvig,P.,“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3):401-419.

7.Smartin M.,“On the Optimality of Bank Runs:Comment on Allen and Gale,”2003,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Theory 6:33-57.

8.黄志凌:《问题银行的判断与破产早期干预机制》,《金融研究》2015年第7期。

9.邹新月、李思慧:《银行挤兑机理研究新进展》,《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徐元明]

F832.3

A

1009-2382(2016)03-0015-05

钱水土,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杭州310018);陈鑫云,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杭州310018)。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生成、测度及控制机制研究——基于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结合的视角”(项目编号:7127323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信用社存款商业银行
存钱意愿不减,前5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2020年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利润表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