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探析

2016-02-28 09: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4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高校学生互联网+

龙 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探析

龙 玥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互联网+”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促进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优势因素。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更应积极引入相关因素,促进思政工作的建设。本文在分析“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新特点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内涵的扩展、工作内容的重构及教育方式的变革进行剖析,提出了三步升华实施路径,以期对实践的发展有所贡献。

“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

一、概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是网络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知识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并将它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可见“互联网+”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与倡导,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强有力的助手。在随后的发展中,互联网不断与社会各行各业的因素积极融合,使陈旧、传统的工作展现出勃勃生机,互联网与教育融合使得教育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思政教育工作还采用较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基本上无课堂外的拓展延伸,实践引入成效较差。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们应积极反思与改进。互联网的融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互联网+高校思政”将开创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的新特点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学生在思想与行为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积极方面的,也有消极方面的,需要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活动中引起重视并加以引导。

第一,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增强,主体价值观减弱。互联网多种媒体信息交流平台使高校学生更易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互联网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世界各地的各种即时信息传递给用户。高校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各种平台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并提升自身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但网络信息的庞杂混乱,对高校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诱惑性,消极消息、不良视频等不断刺激学生的眼球,使其社会责任感逐渐淡泊,正确的主体价值观受到挑战,这也是“互联网+思教工作”路径探析应把握的方向。

第二,“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平台、手持移动设备、多媒体因素等围绕在高校大学生身边,高校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运用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生活、学习活动。同时,互联网使用户面对面的交流不断减少,生活、学习等活动越来越便捷,促使高校学生处理事件的独立性相对增强,遇到问题善于独立思考,能够便捷地从网络平台上搜寻处理方法和最佳途径,这不得不说是网络平台带给大众的优越性。然而,网络也使得学生的实践协作能力下降,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人际交流,高校学生的交际能力不断下降,团队协作意识淡薄,只注重和关注自身的感受。这也是“互联网+思教工作”路径探析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三,渴望汲取思想动力,但享乐主义严重。当代的高校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思想上渴望正确的理论引导。但网络内容的复杂性、环境的泛在化、功能的趣味性使得部分高校学生存在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知识、情感都处于萌芽阶段的大学生而言,这些无疑都是具有极强诱惑性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随之产生,并不断占据其生活、学习的主体。在这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不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享乐主义。但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思政模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应改变思政教育工作的模式,探索“互联网+思教工作”的新路径。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引导作用

所谓“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为传统行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升级的网络平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应不断正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用互联网思维指导思政工作,不断地拓展思政工作的内涵,重构思政工作的内容,转变思政工作的方式,使思政散发出新的活力,探索“互联网+思教工作”的新路径。

(一)思政工作内涵的拓展

“互联网+”时代下,思政工作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不断拓展、延伸工作内涵,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社会主义精髓作为树立大众主体价值观是思政工作的核心,也是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思政工作一直秉承的主导。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这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高校学生通过互联网多种平台接收到越来越多的信息,高校学生正处于社会生活的萌芽期,受不良、消极信息的错误引导是不可避免的,从这方面讲,在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今天,应将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延伸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这种活动既可以是网络实践,也可以是生活实践,当然,无论从哪方面的引导,都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它既可以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场地,也是检验思教成果的媒介。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的内涵应不断融入整体思政工作的流程中去,从高校学生价值观调研,到前期的课程预备,到课程的全方位展开,再到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反馈、经验总结等环节都应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提升每一环节的效果,更要使各环节形成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后,从思政教育工作参与者角度讲,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应明确各参与主体的主客观关系。虽然“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工作应坚持的原则,但这只是从学生主体的需求表达、个性化的接受方式等方面坚持以学生为主导的,从根本上来说,课程教育中对主流思想的把握、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是不可动摇的主线。

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必须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工作内涵。互联网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使得高校学生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这对于正处于青年时期、抗诱惑能力较弱的高校大学生而言,难免会让不良思想占据主导思维,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思政教育工作来加以引导。综上,思政教育各主体也是“互联网+思教”工作应关注、延伸的方向。

(二)思政教育工作内容的重构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培育祖国未来一代的主要阵地。思政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是其散发时代魅力的关键,“互联网+思政教育工作”使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内容被重新规划与建构。一是理论与实践的重构。课堂理论学习一直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但随着网络信息的激增,高校学生缺乏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单纯的思想理论学习并不能从根本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实践课程内容的引入,实践出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二者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展都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相关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都是吸引高校学生的网络平台,思政教育课通过这些平台发布课程设置、经典展示、活动展示等相关信息。二是课后辅导与交流平台的重构。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后辅导的内容多以学生提问,教师一对一回答的形式展开,内容也都为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这对于当代的高校大学生而言,略显枯燥、乏味,因此需要提出具有吸引力的辅导方式,而即时交流平台是较好的选择。在网络平台上,高校学生可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交流方式,思政教师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这种新颖的互动模式更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兴趣,在趣味中交流、讨论,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三是反馈、评价体系的重构。思政教育工作中反馈、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整体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传统的学生以填写表格的方式来表达对思教课程的满意度仅流于表面形式,不能从根本上形成“反馈——改良——反馈”的良性循环,互联网因素的引入可形成系统、完善的思政评价体系,学生对教师、课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可通过统一的数据平台来完成。

(三)思政教育工作教育方式的转变

互联网与思政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教育方式的转变。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以课堂为主,理论为先,教师“填鸭式”教学,学生考试死记硬背,这种方式使得思教内容流于形式,并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更何谈引导实践、振兴祖国的未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可以说是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挑战,也可以说是为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利器。借助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可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外,深入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校园文化平台的构建可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积极的生活状态,可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部分,周边环境的完善可促进学生的进步。其次,就思政教育课堂本身而言,也可引用互联网多种网络平台进行创新,远程连线专家解答、主题模块的教学、在线评价系统等都是思政教育课堂可引入的,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将教学内容融入网络平台的操作运行中,使得互联网达到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最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综合也是引入互联网后,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在网络上自主选课、听课,选取的课程内容不局限于本校教师,可以是全国各名校优秀教师的经典课程,该思政教学方式是整合全国乃至国外多种资源,在统一平台上向高校学生推送,学生在网络上听取课程后,可直接进行在线课程考核。充分自由、民主的思政教育方式将受到高校学生的欢迎。

四、“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三步升华路径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不断探寻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路径。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促使思政教育工作要在内涵、内容、方式等方面不断拓展、创新。笔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路径——三步升华路径,以期对相关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有所贡献。

(一)“课堂”教育为主导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应坚持“课堂”教育为主导的教育形式,思政教师要始终把握教育的主线,始终成为高校学生理论学习的风向标。虽然传统的课堂教育在当下存在诸多弊端,但由于社会信息的庞杂及学生的不成熟,让学生来把握课程导向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主体逐渐弱化的情况下,我们更应不断保持教师、课堂的主导性,当然这里的“课堂”教育已不仅仅包含传统的实体课堂,而应更广泛地理解其含义,将网络教育、网络课程引入其中,在丰富课堂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使高校学生把思政课程视为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

(二)网络平台的深度融合

对网络平台的综合运用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有力手段。网络平台既可以深度嵌入课堂的思政教育活动中,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也可独立地搭建网络虚拟课堂。目前受大众推崇的经典案例就是“慕课”,即各教学机构将全部教学资源统一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统一安排规划,使得平台可进行选课、听课、考核等操作。国外发展较好的为可汗学院,在全球已有数百万学生使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为阿里巴巴和北京大学合作打造的网络课程平台——华文慕课。

(三)创新理念的升华

“互联网+思教”的发展路径探析既是思政教育工作发展、创新的新机遇,也是寻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在秉承课堂教育主线、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平台,展开实体的或虚拟的思政网络教学,这是思政在“互联网+”时代下改革的新路径。但想要该方案稳定、持久地运行下去,就要将创新理念贯穿始终,只有不断用创新理念去武装思教工作,才能使其持续散发活力,形成“创新——改良——创新”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质的飞越。

五、结语

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拓展、延伸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涵,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改变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进入了“互联网+思政教育”新阶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思政教育”路径进行选择,使其合理、有序地发展下去,让高校学生体验互联网融于课堂教育的乐趣,真正实现泛在化的高校思政教育。

[1] 成燕,李金平.“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6(13):215-216.

[2] 李娟.“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J].网络与信息工程,2016(19):110-113.

[3] 欧阳琦.“互联网+”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7):101-102.

[4] 孙飞,赵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11):111-112.

[5] 张立春.高校思想政治“互联网+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16(17):339.

[6] 朱友强.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与应对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23-26.

G641

A

1674-8883(2016)24-0022-02

本论文为“2016年度广东省青少年和青少年研究工作课题”(项目编号:2016WT118)的研究成果

龙玥(1984—),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及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高校学生互联网+
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